颗粒类型

全部
780条
析出资源
378条
图表
402条

检索条件

共 780 条 2 / 52
16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凡八卷十三品①唐代般若②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是释迦佛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敘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关于此经之传译,据卷首御制序载,此经“梵本系唐髙宗时代之狮子国...
17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据《禅要》所说,这是依《金刚顶经》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依此修行,可以成佛。行者依序调身、调息,以进人正受,勤修三昧——“心月轮观”。
18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前文述及《心地观经•成佛品》正明密宗之法,突显身、语、意三密加持成佛之义。如其经文所说,修行者端身正坐,手结印相,口诵真言,心中作如下观想: 瑜伽行者观满月中,出生金色五钴金刚,光明焕然犹如镕金,放于无数大白光明,以是观察名“心秘密”。……...
19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敦煌石窟自密教尊形出现以来,构图形式多具备道场观的特质,仿曼荼罗布局,有浓厚的区域性面貌,不仅与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密教图像样式有异,更与流传日本和西藏的形式有相当差距。在敦煌石窟内所遗留的众多密教图像当中,有一类明显表现着本尊坐在月轮之中...
20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纯正密教成熟于公元6~7世纪的印度,整个大乘佛教也开始随之密教化。密教造像的类型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寂像,一种是忿怒像。这两类形象都在盛唐初期流入敦煌,并在壁面上留下他们的身影。密教行事本来就重视祈愿、积福、驱魔、除障,其神化的功德观也逐渐被...
21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纯正密教成熟于公元6~7世纪的印度,整个大乘佛教也开始随之密教化。密教造像的类型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寂像,一种是忿怒像。这两类形象都在盛唐初期流入敦煌,并在壁面上留下他们的身影。密教行事本来就重视祈愿、积福、驱魔、除障,其神化的功德观也逐渐被...
22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南壁龛异于北壁龛的独特性在于白净月轮中的诸尊变化菩萨像,这反映出金刚界曼荼罗的重要元素——从月轮出生的诸圣众。如前文所说, 这是依于菩提心而出生诸佛的庄严境界!从南壁龛顶的残像来考虑,这原来也是一铺与北壁龛顶相似构图的“类曼荼罗”说法图,主...
23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莫高窟第156窟被视为晚唐归义军张议潮(799—872年)的功德窟① 一向以“张议潮出行图”而闻名②而正龛龛顶丰富的曼荼罗图却乏人问津。前述莫高窟第148窟南壁龛顶的“类曼荼罗”说法图,与三披的变化菩萨说法图,那种主、从共构的内义与组织性,...
24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莫高窟第156窟被视为晚唐归义军张议潮(799—872年)的功德窟① 一向以“张议潮出行图”而闻名②而正龛龛顶丰富的曼荼罗图却乏人问津。前述莫高窟第148窟南壁龛顶的“类曼荼罗”说法图,与三披的变化菩萨说法图,那种主、从共构的内义与组织性,...
25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从以上对于“心月轮观”的理论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图像实例来看, 大致可以见到唐代佛教对这个禅法的学理与实践是相当具体的。《禅要》 提到因为月轮具备自性清净(离贪欲垢)、清凉(离瞋热恼)、光明(离愚痴暗)三种意义,所以被取为譬喻,方便修行者依此...
26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按《维摩诘所说经》绘制的《维摩变》,自1943年在莫高窟的翟家窟 (第220窟)剥离出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的大幅壁画后,敦煌《维摩变》 的系统调查和研究随之展开,成为敦煌线索最清楚的经变画之一。见于 《敦煌莫髙窟内容总录》的《維摩变》壁...
27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调查人编的唐代洞窟中,可以确定属于中唐一吐蕃时期的《维摩变》共有10铺,皆是“贞观样”的变体。其中莫高窟第186窟整幅画在南壁,第231窟整图绘在门的北壁,第240窟分画在西壁龛外的南北壁上,其余的7铺均位于主室东壁窟...
28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中唐一吐蕃样”《维摩变》的人物方位直接取法于“贞观样”,在于表达敦煌功德主仍奉唐朝正统的心态。以莫高窟第159窟《维摩变》为例, “文殊一皇帝”组居北,人物皆南向。此位为君位,即是“君子北面为尊”的座次;“维摩一赞普”组居南,人物北向,即...
29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文殊——维摩”对位与“皇帝一赞普”对位。安排这样的人物对位,选取文殊问疾的情节,要义在文殊与维摩由辩难到息诤,起到宣说佛法的共同目的。下方皇帝与赞普同往问疾,并赴盛会,其寓意在于唐蕃由交兵到会盟,永结舅甥之好的时代主题。对蕃据时期的敦煌人...
30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 类型: 正文
敦煌“中唐一吐蕃样”对《维摩变》图式的成功改编为归义军,尤其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敦煌现存归义军时期的《维摩变》约有30余铺,是描绘《维摩变》数量最多的时间段。壁画图式作了一个重大改变,即将“中唐一吐蕃样”的“文殊一皇帝”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