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2970 |
颗粒名称: | 1.莫离窟第148窟(盛唐)的南、北壁龛顶。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3 |
页码: | 22-24 |
摘要: | 纯正密教成熟于公元6~7世纪的印度,整个大乘佛教也开始随之密教化。密教造像的类型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寂像,一种是忿怒像。这两类形象都在盛唐初期流入敦煌,并在壁面上留下他们的身影。密教行事本来就重视祈愿、积福、驱魔、除障,其神化的功德观也逐渐被敦煌佛教界信受。加上备受唐皇敬重的密教大师不空曾于天宝年间(753—754年)赴河西弘法、译经,更有促进敦煌密教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尽管我们无法估算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但是壁画中的新图像元素反映着许多持明咒藏与金刚界曼荼罗的影响,莫高窟第148窟(盛唐)正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此窟完工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存有大历十一年(776年)的碑记③,可以说是画下了莫高窟营造史前半段的句号。敦煌文书Р.3608中将此窟中的诸尊密教菩萨壁画类归并题,还说道:“如意圣轮,圆转三有;不空绢索,维持四生;……大悲来仪于鹫岭……”④可见其绘制动机。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