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高窟吐蕃时期《维摩变》的图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977
颗粒名称: 一、莫高窟吐蕃时期《维摩变》的图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28-29
摘要: 《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调查人编的唐代洞窟中,可以确定属于中唐一吐蕃时期的《维摩变》共有10铺,皆是“贞观样”的变体。其中莫高窟第186窟整幅画在南壁,第231窟整图绘在门的北壁,第240窟分画在西壁龛外的南北壁上,其余的7铺均位于主室东壁窟门的两侧,是吐蕃时期得以定型的图式。中唐一吐蕃时期的《维摩变》基本沿用了“贞观样”的图式结构,改变的部分是在维摩居士的座帐下突出描绘了吐蕃赞普及其侍从,形成“文殊一皇帝”图组居于门北,“维摩——赞普”图组居于门南的対称格局。为便于下面的讨论,本文将绘有皇帝、赞普的《维摩变》称之为“中唐一吐蕃样”。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调查人编的唐代洞窟中,可以确定属于中唐一吐蕃时期的《维摩变》共有10铺,皆是“贞观样”的变体。其中莫高窟第186窟整幅画在南壁,第231窟整图绘在门的北壁,第240窟分画在西壁龛外的南北壁上,其余的7铺均位于主室东壁窟门的两侧,是吐蕃时期得以定型的图式。中唐一吐蕃时期的《维摩变》基本沿用了“贞观样”的图式结构,改变的部分是在维摩居士的座帐下突出描绘了吐蕃赞普及其侍从,形成“文殊一皇帝”图组居于门北,“维摩——赞普”图组居于门南的対称格局。为便于下面的讨论,本文将绘有皇帝、赞普的《维摩变》称之为“中唐一吐蕃样”。
  “中唐一吐蕃样”的《维摩变》是唐蕃会盟之后出现的新图式,出场主角的人物身份一目了然,变化的图像中隐含了蕃据时期敦煌人的“归唐情结”与“身份认同”,其中的种种曲折,藏有重大的历史隐情,同时也见证着功德主和画X高度的艺术智慧。
  1. 图式分析一。
  “中唐一吐蕃样”《维摩变》的人物方位直接取法于“贞观样”,在于表达敦煌功德主仍奉唐朝正统的心态。以莫高窟第159窟《维摩变》为例, “文殊一皇帝”组居北,人物皆南向。此位为君位,即是“君子北面为尊”的座次;“维摩一赞普”组居南,人物北向,即是“坐南面君”的座次〇图像安排的尊卑座次,应是“贞观样”原就推敲好的定稿。王逊在早年曾就“贞观样” 中的皇帝及外国诸王形象与传为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职贡图》作过联系,今天再看莫高窟第220窟的《维摩变》,仍是不易找到其在敦煌当地的演变线索,也许可以认为是来自长安的图样。《维摩变》的“贞观样”被覆盖是在宋代,蕃据时期的敦煌画工还有观摩临习的机缘,现存莫高窟第220窟门道壁的中唐一吐蕃小龛壁画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中唐一吐蕃样”图式既有“贞观样”的来源,在莫高窟还有其变动改编的线索。如莫高窟第186窟,《维摩变》画在南壁,是一幅没有拆开的完整构图,移画时画工并非原样照搬,平移过壁,而是重新改过了图式的方位座次,将“文殊一皇帝”组绘于南壁的西边,人物东向坐;“维摩——赞普” 组置于东边,人物西向而坐。按古代的礼仪,东西向时,东向者为尊。位置经这样一番置换,座次照样回复到皇帝居于尊位,赞普处在下位的座次上。谁主谁次,敦煌画工于此一节理得很清楚,而作这样的移画,目的也一定很明确。作画的过程,比起直接搬用现成的图式更要多费些事,自然不应该视为画工的即兴所为。将这些图像汇在一起,说明蕃据时期敦煌功德主和画工认同的王朝正朔仍是唐朝。图式给出了“谁是正统”的第一层语境。
  2. 图式分析二。
  “文殊——维摩”对位与“皇帝一赞普”对位。安排这样的人物对位,选取文殊问疾的情节,要义在文殊与维摩由辩难到息诤,起到宣说佛法的共同目的。下方皇帝与赞普同往问疾,并赴盛会,其寓意在于唐蕃由交兵到会盟,永结舅甥之好的时代主题。对蕃据时期的敦煌人而言,唐朝皇帝与吐蕃赞普是关系他们如何生存的两位关键人物,画中的主角也即是蕃据时期敦煌的主角。敦煌画工巧妙地将图像与经义,心愿与历史结合起来,经文与图像间的对应贴切而不露痕迹。潜藏于图像中的真实用意,线索在敦煌文书和愿文中皆能读到。祈愿唐蕃和睦相处,永离战争之苦,是图式给出的第二层语境。
  “中唐一吐蕃样”《维摩变》借用“贞观样”表达的语境,是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敦煌的民情物态而作出的新图式。图式语境的改变,重点并不在画面出场人物的形象特征,而在图像所生成的特殊语境:蕃据时期的汉人是如何借重图像,艺术地传达对家国的系念和内心的纠结。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