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无畏三藏禅要》中的“心月轮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967
颗粒名称: 五、《无畏三藏禅要》中的“心月轮观”
分类号: K879.214-53;J19-53;B946.6-53
页数: 3
页码: 18-20
摘要: 据《禅要》所说,这是依《金刚顶经》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依此修行,可以成佛。行者依序调身、调息,以进人正受,勤修三昧——“心月轮观”。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据《禅要》所说,这是依《金刚顶经》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依此修行,可以成佛。行者依序调身、调息,以进人正受,勤修三昧——“心月轮观”。
  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浩,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初观之时,如似于月,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所以名初地者,为以证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是故初地名曰欢喜。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净心。
  査《心地观经》直说观满月轮五十由旬②此地初设“一肘”,较符合初学观想者的能力。这里所提到的“初观之时,如似于月”是就生起次第的训练来说;“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为生起次第的终相,于此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并进一步,依此作为转人空观的介面,待渐进训练到月轮能够遍周法界时,昔所未得,证理断惑次地进行,始生大喜悦,登“初欢喜地”;这应该是指密教特有的断惑证位系统,从《大日经》建立的所谓三句、八心、 三劫、十地,于此不加赘述。这与《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末,会中有九万八千诸菩萨等证欢喜地,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可以相互联系。
  行者久久作此观,观习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挂碍。一切妄想,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
  此观修纯以水到渠成,自然任运,强调“莫作空解”,整个过程紧扣“无我”的基本命题。善无畏说这是诸佛菩萨内证之道,非诸二乘外道境界, 作是观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一以贯之,自然通达。能开一字演说无量法,刹那悟人于诸法中,自在无碍,无去来起灭,一切平等。”看来是与《无量义经》之法味相互共鸣的,借月轮之一相人于无相,始由无相出生无量教门。而行者在过程中,恒以“五心”自验,这还可与《心地观经》相参照:尽管两者的排序有小异之处,但其内容还可相对应,可知两者之间确有相关;另外,《守护国界经》中也有这五种三昧的说明①,内容大致相同。

附注

① 《无畏三藏禅要》,《大正藏》第18册,第945页中。 ② “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激,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般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第3册,第328页下。 ③ 《无畏三藏禅要》,《大正藏》第18册,第945页中。 ①“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渐现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云何名为刹那三昧?谓观月轮刹那刹那暂持相应,寻复还失,是故名为刹那三昧。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不识蜜味,得微尘许在其舌根,爱乐安乐, 都忘饥渴疾病之念,但更专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复如是。少分相应,悉忘一切烦恼饥渴;心得安乐,转更求之。云何名为渐现三昧?谓由少得爱乐安乐渐渐增胜,身毛皆竖悲泣流泪,如黑物中见一白缕,此亦如是。由观月轮得少分住,于无明暗烦恼之中,见少定心微分显现。云何名为起伏三昧?谓观行未纯或起或灭,如秤低昂,观成惑灭,观失惑生。云何名为安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守护一切善法,增长新善,身心安乐,如盛夏中远涉砂碛,热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热渴忧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业惑苦恼一切皆遣,是为无上菩提芽生。"般若、牟尼室利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正藏》第19册,第531页上。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