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自密教尊形出现以来,构图形式多具备道场观的特质,仿曼荼罗布局,有浓厚的区域性面貌,不仅与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密教图像样式有异,更与流传日本和西藏的形式有相当差距。在敦煌石窟内所遗留的众多密教图像当中,有一类明显表现着本尊坐在月轮之中的图像,个人想在此略作讨论,以印证此观法确实有流传的轨迹。但由于个人尚无完整而全面的普査工作,因此举两个比较具有结构意义的例子来说明。
1.莫离窟第148窟(盛唐)的南、北壁龛顶。
纯正密教成熟于公元6~7世纪的印度,整个大乘佛教也开始随之密教化。密教造像的类型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寂像,一种是忿怒像。这两类形象都在盛唐初期流入敦煌,并在壁面上留下他们的身影。密教行事本来就重视祈愿、积福、驱魔、除障,其神化的功德观也逐渐被敦煌佛教界信受。加上备受唐皇敬重的密教大师不空曾于天宝年间(753—754年)赴河西弘法、译经,更有促进敦煌密教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尽管我们无法估算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但是壁画中的新图像元素反映着许多持明咒藏与金刚界曼荼罗的影响,莫高窟第148窟(盛唐)正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此窟完工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存有大历十一年(776年)的碑记③,可以说是画下了莫高窟营造史前半段的句号。敦煌文书Р.3608中将此窟中的诸尊密教菩萨壁画类归并题,还说道:“如意圣轮,圆转三有;不空绢索,维持四生;……大悲来仪于鹫岭……”④可见其绘制动机。
此窟东壁门上画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南、北两壁龛内原来也塑有不空绢索观音和如意轮观音的法相,并图绘出相关壁画,这在当时应该是极为新鲜的新文化。关于密教观音的题材,前辈学者已有整理与研究①。当然,大家很容易根据洞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去联想当时的沙州故事,使这个洞窟成为目睹中原与吐蕃政权冲突者,并借由壁画题材来发出求救信号②,似乎没有研究者解读到新图像中的“类曼荼罗”说法图与耀眼的月轮图案。去年,赖鹏举先生针对此窟北壁龛顶的说法图提出新的研究角度, 将题为“欢喜藏摩尼宝胜佛”的说法图,作为莫高窟最早在北传显教石窟造像的背景下,较有系统地组织了中印度南传密教造像的案例③。拙见以为这种说法图的“类曼荼罗化”,应该是“持明咒藏密教”的主流图式之一④。从北壁龛的龛顶到三披的菩萨说法图,有一种主、伴共存的结构意义;依此来观察南壁龛龛顶,则也有相同的感觉。
南壁龛异于北壁龛的独特性在于白净月轮中的诸尊变化菩萨像,这反映出金刚界曼荼罗的重要元素——从月轮出生的诸圣众。如前文所说, 这是依于菩提心而出生诸佛的庄严境界!从南壁龛顶的残像来考虑,这原来也是一铺与北壁龛顶相似构图的“类曼荼罗”说法图,主尊可能也是某一尊佛;而由龛顶到三披的变化菩萨说法图,也有一种主、从共构的内义。
南壁龛龛顶正披的菩萨主尊为单面八臂,右披的菩萨主尊为单面四臂,左披的菩萨主尊则为三面四臂,其尊名笔者不敢遽下断言⑤,各自具备胁侍菩萨、供养菩萨、诸天护法(图1)。仔细观察三披中央的月轮主尊,可以发现他们或威、或怒、或慈,持物也多元化,或可推敲其分属于莲花、金刚等部别;而每尊的胁侍菩萨也以持物显示着属性,譬如右披的胁侍菩萨持莲花、数珠、摩尼、宝器,左披的胁侍菩萨则持三钴杵、十字羯磨杵,显然也是莲花、金刚两部的区别。全体应视为一铺完整的曼荼罗,如此则主尊、 方位变化尊、中院、外院等多重关系便能展现出来。
图12.莫高窟第156窟(晚唐)的正壁龛顶。
莫髙窟第156窟被视为晚唐归义军张议潮(799—872年)的功德窟① 一向以“张议潮出行图”而闻名②而正龛龛顶丰富的曼荼罗图却乏人问津。前述莫高窟第148窟南壁龛顶的“类曼荼罗”说法图,与三披的变化菩萨说法图,那种主、从共构的内义与组织性,在莫高窟第156窟当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龛顶以千手观音为主尊,向四披分别变化出数尊具有对应性的变化菩萨,全数皆安置于白净的月轮之中现将其月轮诸尊分布情形列表于下: 这儿的三面四臂菩萨与单面八臂菩萨都与莫高窟第148窟南壁龛顶南披、正披的尊形相似,自有其传统;不空絹索(图2)和如意轮也是继承了第148窟南、北壁龛主尊的组合;金刚三昧与金刚思惟两尊是新成员图2 图3(图3 ),与金、胎两界曼荼罗中的虚空藏和金刚萨埵造型相类。整体来考量,各具福德(善巧方便)、智慧(究竟平等)的对应感,这可以从各尊的成立背景去进一步探讨。看来,这其中存在着关联性与组织性,并非随意安插的。这又让我们想起主尊向各方位变现月轮,从月轮中出生诸圣者,或说法、或兴供养、或做佛事,活生生地展开曼荼罗利益芸芸众生的功能。所谓“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皆同一性,谓‘金刚性’。从千手观音流出诸月轮所生的诸圣,也与千手观音有着相同的智慧基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们通通都是千手观音的化身。
对龛顶曼荼罗内涵的进一步探索,或也有助于理解张氏家族内心的盼望以及当时敦煌佛教的思想义理与信仰;想来,画在东壁门上的供养人张谦逸(张议潮父)、宋国太夫人陈氏(张议潮母)、张议潭(张议潮兄)、张议潮本人②,甬道里罗列大大小小的37身供养人以及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横卷中众多的历史人物,是否也曾借助于观音曼荼罗的力量,滋润着他们的心灵呢!还是,他们始终相信观音的威神之力,足以让张氏政权顺利地绵延下去。曼荼罗所启动的精神力量虽然是珍贵的,但“世间无常,国土微脆”才是佛门的正说,执著恒常是会入痛苦的,这一点对于长年受佛法熏陶的张议潮来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