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朱子学” 相关
共 1200 条 65 / 80
96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韩国奎章阁本《语类考解》的作者李宜哲的生平、创作历程及两本《语类考解》的流传情况。
96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李宜哲的生平、著作和学术成就,特别是他编著的《朱子语类考文解义》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流传情况。通过对奎章阁本和藏书阁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奎章阁本在修正补充过程中存在部分内容未被藏书阁本收录的情况。同时,藏书阁本也存在一些栏外注和眉注等未...
96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朝鲜英祖时期学者李宜哲编纂的《朱子语类考文解义》一书的内容和编纂过程。
964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语类考解》是朝鲜学者李宜哲为校订洪校《朱子大全》和《朱子语类》的谬误而编纂的参考书。正文部分对《朱子语类》的正文进行了注解和校勘,采取了双行夹注的方式,包括对难解语句的注释和对文字异同的校勘,并附有《补语》和《补义》对本类词语的...
965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朝鲜正祖时期朱子学的盛行,以及洪启禧和李宜哲两位学者对朱子学的研究和贡献。洪启禧校订刊行了《朱子大全》和《朱子语类》,但李宜哲对他的校订进行了批判,并编纂了《语类考解》以纠正其中的错误。两人的学术争端和政治立场也影响了他们对朱...
966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朝鲜后期,以派遣到日本的通信使为契机,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其产物归结于笔谈唱和集。以收录两国人会面、相互交流的笔谈唱和的文献为对象,不算医员间使用医案的笔谈集,现传共计30种。从日本文士们的学派来看,起到官学作用的林家文人外,还有山...
967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江户幕府成立后重新派遣的使节团在1811年与对马岛达成的易地聘礼,强调了其文化交流的色彩。两国的笔谈唱和记录以笔谈唱和集的形式保留下来,其中个人记录的增加是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然1763年的癸未通信使行时期是最活跃的交流时期,但...
968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现传的笔谈唱和集在数据库版中被公开,因此几乎全部被包罗其中。在高桥昌彦和李元植的目录中,分别有17种刊本和44种总计被收录。
969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参与笔谈唱和的日本知识人阶层,特别是崎门学派、古义学派和谖园学派等代表当时日本汉文学学派的文人们。他们与朝鲜文士会面并进行笔谈唱和,表现出学术的亲缘性。其中,留守括囊是山崎暗斋的弟子,他与朴敬行、李凤焕、李命启等朝鲜文士进行笔谈唱...
970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和复杂性。虽然这一时期被描述为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但整个思想世界在经历剧烈震动之后逐渐恢复了平静。朱子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占据统治地位,但在思想领域却处于弱势。王学思想对朱...
971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朱王之争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历程。在南宋时期,朱子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代表了宋明理学的两个主要流派。虽然他们都追求道德本体和普遍真理,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存在重大的矛盾和区别。朱子学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元代、明代得到政治权力的支...
972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初福建朱子学对王学的纠驳。在清初的思想运动中,朱子学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批判王学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然而,同样属于朱子学派的学者们在批判王学的思路上有不同的取向和重点。清初福建的朱子学者更关注义理本身的辨析,强调实学...
973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初福建朱子学对王学的纠驳。在朱子学者对王学的批判中,一个重要的争论焦点是"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差异。朱熹认为,人性即是天理的体现,人所受之天命即为性之本体。他强调性善的根源在于天道的纯善,而人的真性表现为仁义礼智的本性。他...
974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初福建朱子学对王学的纠驳。其中包括朱熹对王学的心性论和道问学观点进行批判,并指出朱子学与陆王心学在尊德性和道问学的重视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朱熹重视道问学,但他也强调尊德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两者应相辅相成。朱熹的观点是学者...
975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是对朱熹对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概念的解释与看法进行介绍。《大学》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和内涵后,成为新儒学经典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朱熹强调“格物”是即物穷理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穷理的探究来扩充知识,并将之与“致知”相联系。他认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