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日本崎文学派的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324
颗粒名称: 二、和日本崎文学派的交流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5
页码: 237-2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参与笔谈唱和的日本知识人阶层,特别是崎门学派、古义学派和谖园学派等代表当时日本汉文学学派的文人们。他们与朝鲜文士会面并进行笔谈唱和,表现出学术的亲缘性。其中,留守括囊是山崎暗斋的弟子,他与朴敬行、李凤焕、李命启等朝鲜文士进行笔谈唱和,并寄去书简,以程朱学为前提,以山崎暗斋的著书和退溪李滉的著书为基准。在归路途中,他与朴敬行、李凤焕交流的笔谈书简也分别以《圣学纯驳论》、《仁爱体用论》、《日本儒学明备论》等题目命名。这些笔谈唱和集对于崎门学派文人来说,是运用学术知识进行交流的体现。
关键词: 朝鲜 日本 朱子学

内容

参与笔谈唱和的日本人是自称儒者或儒官的阶层,是江户时代登场的新兴知识人阶层。他们开始代替传统的汉文担当层僧侣的位置,在担当层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学派登场,他们聚集在一起,与朝鲜文士会面了。
  1748年,从考察以笔谈唱和集为根基的朝鲜文士会见的日本文士学派来看,山崎暗斋(1619—1682)的崎门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的古义学派,荻生徂来(1666—1728)的谖园学派等包罗了代表当时日本汉文学学派的文人们。对日本儒学者来说,儒学是研究对象,因为掌握知识,与以政治哲学的方式对待朱子学的朝鲜官僚具有身份上的立场差异。其中,表现出学术的亲缘性的是崎门学派。
  李德懋在对《日本文献》进行介绍的同时,记录了1748年通信使的传闻。从和日本人的笔谈内容来看,可以得知他们大体上属于崎门学派,因为山崎暗斋是日本儒学的核心。其中代表人物是留守括囊(1705—1765)。
  根据他的笔谈唱和集《和韩文会》,4月23日在大阪和陈述官朴敬行(1710—?),政务书记李凤焕(1710—1770),从事官书记李命启(1714—?)见了面,在回国途中7月3日再会。在回程中的笔谈和唱和虽然也登载在《和韩唱和录》,不过只是一部分。
  不过,《和韩文会》的特别的地方是给朴敬行、李凤焕、李命启寄去的书简赋予各自的标题登载在目录上。从大阪寄出书简的题目分别是《圣学旨趣并师导论》《箕子洪范九畴论》《周易古今异同论》。其书简的内容大部分是留守括囊平常关于学问的主张,最后以对其询问对方的意向结尾。留守括囊把自己介绍为“尝慕周孔之道,随程朱之训”,上面书简的内容全部以程朱学为前提,以山崎暗斋的著书和退溪李滉的著书为基准。在归路途中,和朴敬行、李凤焕交流的笔谈书简也分别以《圣学纯驳论》,《仁爱体用论》,《日本儒学明备论》等题目命名。这样的题目对于崎门学派文人来说,和朝鲜人的笔谈书简并不是单纯的亲密之交的文章,而是意味着运用学术知识的交流。
  仆见日东学者专以排斥程朱为第一能事盖自口口仁斋以下皆然耳。今则已成膏肓之症。仆虽有瞑眩焉,得以用之。仆见足下书与诗已熟矣,唯足下可以符之回澜之书,故为此眷眷之说,幸望留意焉。孔孟后千五百年,世界长夜,而只行有濂洛一派,复明已绝之学,至今撑柱乾坤,人而不知此道,则无以立于世矣。
  上面是以《圣学纯驳论》命名的朴敬行文章的一部分。他在去江户回来期间,遇到了很多日本人,可以看出在这其中,时常有不遵循朱子学说的情况。在他们中间,可以断定留守括囊是最接近纯正学问的。
  对于这一点,留守括囊的回答和朴敬行的意思一致。
  又近有姓物、字茂卿,号徂来者,博览高才,善文章。初学古文辞以于鳞元美为标的,乃溯而治经创立新见,著学则辨道辨名三书,命之曰《古学》。然其所教,不过模仿春秋战国、秦汉之文也。而以此为修辞之道,斥居敬穷理、存养省察之工夫为邪说,观思、孟周、程、张、朱如蟊贼,以欺世盗名,而海内黄口鲰生之小有才者靡然从之……仆开口先排徂来及《太宰氏》,将以芟除蓁芜,澄清海内,唯恨落魄之寒士徒劳而无功耳。虽然仆终身之志无他,在明正路、辟邪说而已矣。
  留守括囊说明了当时谖园学派横扫日本的状况。荻生徂来接受了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代表的明朝的仿古主义,使之一直扩大到经传解释,将其命名为“古学”。问题是谖园学派一边批判宋学,一直攻击到崎门学派。特别是荻生徂来的弟子太宰春台(1680—1747)以“道学先生”来嘲讽山崎暗斋,此事引起了崎门学派的公愤。
  即使遵循相同的朱子学,“主知的”,批判“概念的”研究倾向的林家,对于以“主体的”“行的”用自身问题来接受的山崎暗斋来说,退溪的《自省录》《心经附注》等著述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指南。括囊是暗斋的弟子三宅尚斋的门下。想要解决不实施经传的“修辞”问题的谖园学派对崎门学派来说,与林家相比,更是批判的对象。因此,和朝鲜文士们遵循朱子学,排斥“邪说”这一点是一致的。
  《和韩文会》者,吾括囊先生与韩客所笔语唱酬之书也。盖葩藻之文、实学之要无不兼备。使客知吾邦明洙泗濂洛关闽之正学,于是乎学士叹以为第一人物,第一文学,然客馆冗剧不能尽所怀,临别有怅然之叹。盖道一则虽四海万邦各异风俗,而其心之所妙契,如合符节臻于马岛,眷恋不已。更寄书浪华,亦足以观其意也。
  上文是括囊的弟子冈田安敬的序文。当然,《和韩文会》的重要目的虽然有提高括囊的名声,不过更重要的主旨是崎门学派的学问“洙泗濂洛关闽”,即阐明从孔子开始然后延续到朱子的程朱学为正统学问。因此,每个书简,根据主题来拟订的标题正是按序文上阐明的,对文人们来说是必要的“实学之要”。即使和遵循同一程朱学的朝鲜人在国家和风俗上不同,可以说是用心缔结的“妙契”。而且,朝鲜文士认可他们的正统性。
  遵循“程学”共同的经书是使崎门学派的文士们比较自由对话的前提。朴敬行一行在江户遇见的山宫学楼和括囊是同门。
  禀雪楼:一尚斋先生来格说,谨兹奉赠诸公各一部愿书,一语于卷端则幸甚一作《新民说》,愿赐一览,不知与公等所见同否?复海皋祭祀来格说,已观之。而此义自《中庸》“鬼神章”已称难读,非浅学容易说去之义,何敢论其是非!今被惠一部受归,而见贵国学问,《新民说》见得甚精,可贺可贺。又济庵此非造次,究竟之,书姑置之为望。又来格说,当乘间熟览,而题语亦当留意耳。禀雪楼、李退溪有裔而克其家否复海皋退溪有遗裔为儒不能绳其祖武。
  6月4日,遇见朴敬行一行的雪楼在寒暄之后,提出了两个要求。给师傅三宅尚斋的文章书写祝文和对自己的诗进行评价。《祭祀内格说》是1748年4月被出版的尚斋的文章,是轮考祭祀时,祖上的鬼神是如何到来的。李命启对此保留了意见。不过,对第二次接受朱子学说的“新民说”,立即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并且,问题转移到关于退溪上。
  像这样,从退溪开始延续到关于对朝鲜的书籍和儒学体系的疑问上,对崎门学派的文士们是经常看到的类型。在名古屋遇到的须贺精斋(1688—1754),须贺亮斋(1725—1804)父子和上月专庵(1704—1752)的笔谈中也能得到确认。
  在崎门学派,通过退溪想要得到什么?通过和田华阳的话可以窥见出。
  自仲尼没,斯文升降,何啻千百年!而皇华不航于我邦,不知其一升一降,明以来至于今,亦如何也。大邦儒者,称中国所无,而李氏以后,其亦有如斯人出否?我国则有之,而其洙泗伊洛源委于朱夫子者,我邦所传是已。而四五十年来,左道之兴,滔滔皆是,虽有一二大君子也,斯文之将坠于地也与,未如之何!仆虽末学,每思逾渤溟,北入于中国,仰先民之遗教,虽靺鞨之人若则有焉。南有吴澄,北有许衡者,虽今之时无乃在邪。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19世纪年轻儒者的抱负。孔子和孟子的学问经过周敦颐和郑义传给朱子,再延续到朝鲜的退溪。不过,能超越退溪的学者清朝或朝鲜尚未出现,不过,华阳主张传到了日本的山崎暗斋。之后,谖园学派达到鼎盛时期,道学再次衰退,自己成了像继承朱子学的吴澄和许蘅。也就是说,退溪起到了把中国的道学传到日本的媒介作用。
  如朴蓬山,固为使臣之贱隶,然犹能以笔代舌,得以与殊方人摅情者如此,亦足以知韩国,虽蠢尔西蕃,而文教有所涵濡焉。要之我国家太平日久,而文运日亨,海外之民,亦皆浴其泽之所致也已。至金天寿能通和语、喜和歌,则亦最知箕邦之俗,遂可一变,以至于我神州之俗矣。仆虽草莽之臣,而亦岂可为此不抃欢乎。
  上文是留下笔谈最多的雪楼经过多次和朝鲜人的会面后下的结论。虽然在相同崎文学派的文人间有个人差异,雪楼的主张体现出了将朱子学和神道相折中的倾向。
  6月5日,遇到雪楼的李凤焕对妇女们的漆齿和赤脚不穿裤子的习俗进行了盘问。雪楼解释道漆齿象征“烈女不更二夫”,衣着是“庶人之妇女欠礼者”的意思。并且,又说到日本的冠婚丧祭已经较为完善。从上面的引用文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笔谈并不是对指责日本野蛮风俗的辩解。至少对雪楼来说,日本已经具备中华的文物制度。可以看出学问的正统是经过退溪,然后由山崎暗斋传到日本像这一主张的脉络。李凤焕给雪楼写的“道其东耶”可以作为承认道学传到日本的证据。将日本看作“上国”,朝鲜看作“西藩”,总之,凭借日本文运的朝鲜成为像日本一样被对待的对象。
  因为一贯持有尊崇朱子,排斥其他学派的主张,使崎门学派的文人和朝鲜文士们形成了同类意识。和朝鲜文士的笔谈是确定崎门学派正统性的重要依据,使其得到了积极地出版。并且,这样的笔谈唱和集像括囊一样作为新的知识在日本内流传。不过,这样的同类意识与其他学派相比,尽管交流了很长篇幅的笔谈,将《祭祀内格说》误解为中庸的解说,不理解崎门学派文人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意识等,成为了妨碍朝鲜文士们正确理解的原因。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具智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