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沙河市” 相关
共 31 条 1 / 3
1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对九江县的沙河街镇、江洲乡、城子镇乡、涌泉乡、新德乡、新合乡、城门乡、狮子乡、岷山乡、黄老门乡、马凤岭乡、新洲垦殖场、棉花原种场、赛城湖水产养殖场、岷山林场、县农科所的详细介绍。
2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九江县城,原设今九江市浔阳区。始建于唐,屡有兴废。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叶,城区内、外主要街道有8条,即城内十字东街通福星门,十字西北街通九江门,十字南街通德化县(九江县前身)治,十字西街通湓浦门,十字西南街通迎恩门;城外丁字东街通湓浦门,丁字...
3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九江县城,原设今九江市浔阳区。始建于唐,屡有兴废。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叶,城区内、外主要街道有8条,即城内十字东街通福星门,十字西北街通九江门,十字南街通德化县(九江县前身)治,十字西街通湓浦门,十字西南街通迎恩门;城外丁字东街通湓浦门,丁字...
4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唐代中叶,九江便是舟楫云集、来商纳贾大商埠。近代,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南浔铁路相继通车,成为全省茶叶、粮食和景德镇瓷器重要出口处与集散中心,被誉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民国初期,城区私营商店曾发展到千数百家。进入20世纪30年代...
5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唐代中叶,九江便是舟楫云集、来商纳贾大商埠。近代,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南浔铁路相继通车,成为全省茶叶、粮食和景德镇瓷器重要出口处与集散中心,被誉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民国初期,城区私营商店曾发展到千数百家。进入20世纪30年代...
6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产品建国前,县内出产的粮食、油料(油脂)、棉花、苎麻、烟叶、茶叶等农产品自给有余的部分,由农民自由出售,县城九江设有私营商行、货栈坐店收购,或委托乡镇商贩代收,再转手外销。据1949年(民国38年)2月江西省银行研究室编<江西各县重要物产...
7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境南部马回岭乡马头村荆林街,历史上有座贤居殿,俗称大庙。不知从何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远近朝香者络绎不绝来此参加庙会,附近农民和商贩亦趁机摆摊设点,由供应饮食、茶点发展到出售农副产品、小型农具和日用品,相沿成习,庙会演变成传统墟日。
8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衙设钱粮柜,掌管赋谷、兵米征收事。民国初袭清制。1933年(民国21年),县设田粮经征处,负责田赋征解。1938年秋,九江沦陷,县府流亡,机构削减,县内游击区田粮事务,先由县长派员入境办理,后由第三科或前方行署经济股综理。1945年...
9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仓廒境内官民建仓积谷,备度饥荒,古来有之。明、清时期,府、县先后建预备仓、常平仓、南粮仓、儒学仓,九江关建义仓,五路八乡建社仓。然屡兴屡废,到清同治年间大都名存实亡。
10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县内农村粮食加工,大都沿用古老的土木砻、石碓、石磨、石碾等工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小时仅能加工成品大米6一16斤。靠近庐山西麓石门涧、报国寺一带,也有利用山谷水力资源,安装水碓、水磨,舂米、磨粉,节约劳力。
11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署下设有“司市”人员管理市场。民国初,归口县公署实业课。1926年(民国15年)后,由县政府建设科主管,通过县商会及所属同业公会协商实施。但历来管理松弛,少数劣商欺行霸市,多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建国初,县内市...
12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署下设有“司市”人员管理市场。民国初,归口县公署实业课。1926年(民国15年)后,由县政府建设科主管,通过县商会及所属同业公会协商实施。但历来管理松弛,少数劣商欺行霸市,多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建国初,县内市...
13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至民国初期,境内无专门物价管理机构,商品价格随行就市,当供需矛盾突出时,由县商会会同有关同业公会与商户协商调整,波动不大。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市场秩序混乱,物价严重失控。1948年(民国37年)8月,为了配合金圆券发行...
14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清时期,县无独立财政。清末,本县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田赋、杂税“尽收尽解”。同治元年(1862年)后,丁漕折收制钱,由官易银,除解部、充省悉留县用,同治七年始,改收银两,按石米折银1两9钱,其中解部1两3钱,提充省公款2钱7分,留县支...
15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当铺清康熙三年(1864年),九江即有典当业,然以小押店为主。持有“当帖”的此开彼停,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持有当帖的当铺仅张家巷和大码头两家,1916年(民国5年)相继收歇。1913年,西门口又新开当铺一家,1950年失火烧毁。 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

1.307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