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粮油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88
颗粒名称: 第三章粮油储运
分类号: TS205.9
页数: 4
页码: 270-273
摘要: 仓廒境内官民建仓积谷,备度饥荒,古来有之。明、清时期,府、县先后建预备仓、常平仓、南粮仓、儒学仓,九江关建义仓,五路八乡建社仓。然屡兴屡废,到清同治年间大都名存实亡。
关键词: 粮油储运 粮油储藏

内容

第一节仓储
  仓廒境内官民建仓积谷,备度饥荒,古来有之。明、清时期,府、县先后建预备仓、常平仓、南粮仓、儒学仓,九江关建义仓,五路八乡建社仓。然屡兴屡废,到清同治年间大都名存实亡。
  县常平仓:分列县治前后、左右,分编天、地、人、日、月、星、辰、宇、宙等字号,共有瓦屋51间。其中天字廒5间在仪门内东,地、人字廒各3间在大堂左右,日字廒5间在头门内东,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县张近光建;月字廒3间在头门内西,顺治年间知县张应午建;星字廒5间在捕厅东,辰、宇字廒各8间在马号口、里侧,雍正十至十二年(1732。1734年)知县张思恬建;宙字廒11间在县治后,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景师毅建,四十四年知县沈锡三重修。以上仓廒俱遭兵毁,后移建县文庙右。
   府常平仓:在府署仪门内,共11间。乾隆三十年,奉文移谷归县经理。
   关义仓:雍正八年,知府蔡学灏建于巡道署旧址,原作九江关采买、积贮之用。后仓廒倾圮,积谷分贮县仓。
  社仓:德化东、西乡建两仓,仁贵(东、西)、仙居(一、二)、甘泉(东、西)、封郭(一、二)各二乡建一仓,南昌、白鹤、桑落乡各建一仓。
  民国时期,县、区、乡(镇)均建有积谷仓,民间有义仓,沦陷期间,倾毁过半。1946年后,为了内战转输军粮需要,省府拨专款择要修理仓库。据1947年(民国36年)度<江西省各县收纳仓库修仓经费分配数>载,九江县配发修仓费123.5万元,应修仓容9500石。至1948年6月底,全县收纳仓库容量为2.25万石。
  1949年6月,县粮食局接管旧县仓3座(址设市区老马渡),改建为县粮库,使用面积1609平方米,仓容2450吨。1950年,租用旧有祠堂、庙宇、区乡公所、海关公房或民舍,设立县粮库分库和沙河、姑塘、港口、马回岭中心粮库及洗心桥分库;同年,国家投资3万余元,在沙河修建简易粮库2座,仓容900吨。1951年,将老马渡县直属库和沙河、马回岭中心库分别改称第一、第二、第三粮库,其它粮库改为所属分库。
  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粮油购销量逐年增加,为了解决仓容不足,县内陆续兴建或扩建一批粮油仓库。1954~1959年,投资12.87万元,在沙河、团结、永安、港口、涌泉、新塘、黄老门、马回岭等地建粮仓15座,其中基建仓6座、简易仓9座,占地面积5110平方米,实际容量5895吨。1960—1969年,投资10万元,在老马渡、江洲、团结、永安、港口、新塘、新合等地建粮仓9座,其中基建仓4座、简易仓5座,占地2921平方米,实际容量3800吨;在江洲油厂建基建库和简易库各2座,占地1505平方米,实际容量2000吨。1970~1979年,投资34.75万元,在老马渡、沙河、江洲、永安、赛城湖、长山、新塘、新合、城门、狮子、岷山、黄老门等地建粮仓22座,其中拱型仓4座、基建仓11座、简易仓7座,占地6902平方米,实际容量8770吨。1980年以后,复在沙河、江洲、港口、城门、马回岭等地,改建和新建粮库和油库。至1985年,全县共有粮食仓库65座,其中拱型仓4座、基建仓36座、简易仓25座,建筑面积20702.6平方米,实际容量32125吨;油库6个,容量410吨。除1984年仓容超负荷,其余年份均能满足粮油集并、周转和储存的需要。
  储存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载,乾隆年间起,县常平仓贮谷2万石,奉文经理府常平仓积谷6000石,为九江关义仓代贮谷2269.45石。乾隆六年,知县景师毅为赈济桑落洲水灾,动用关义仓贮谷73.2石,结存2196.25石。按乾隆十八年奏销册报在案,全县社仓共贮谷4759.43石,其中德化乡仓贮830.353石,仁贵乡仓贮666.728石,仙居乡仓贮830.357石,甘泉乡仓贮933.458石,封郭乡仓贮433.249石,南昌乡仓贮415.177石,白鹤乡仓贮433.249石,桑落乡仓贮216.859石(后崩塌人江)。社仓贮谷春借秋还,随交加l息谷,3升作耗,7升归仓,额数岁增。又据旧志载,乾隆四十四年,奉文将乾隆四年至四十三年所收息谷7314.3298石,于来年青黄不接照时价出粜解司报部,留作地方农田水利工作势不可缓时奏明动用,并规定嗣后借放所收息谷积至5万石以上,再行酌情奏明核办。
   民国时期,无系统积谷资料。据省建设厅编<江西省谷米概况>载,1936年,九江县有积谷29166石,其中区仓1748石,乡镇仓27418石。
  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动员群众节约用粮,余粮自储,以备灾荒。人民公社化后,以生产队为单位,储存“三留”粮和备用粮。1962年,转以公社为主,社、队两级均储备机动粮,当年全县共储21.3吨(原粮,下同)。自后,丰年多储,歉年少储,受灾社、队不储,1965年全县新增储备粮818.9吨。6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国代民储”制度,1971年末代储库存7250.5吨,1980年末代储库存9878吨,1983年末代储库存3465.7吨。1984年起,国家不再代储,原有储粮改作征购或退还处理。
   保管建国前,县内粮仓简陋,有的只是民房铺上草垫或竹垫便贮谷,霉烂、虫蛀、鼠雀为害异常严重。
   建国初期,在逐步扩大仓容、改善设施的同时,主要采取倒仓、翻晒、过风、扒沟等方法,以减少虫害和霉烂。
  1955年,开展创“四无”(无虫蛀、无霉烂、无鼠害、无事故)粮仓活动。60年代,各粮库均配备专职防化员,坚持以药剂薰蒸、渗透粮层杀虫,严格做好防潮、降温工作。70年代以来,库房大都安置通风设备和电子测温仪,采用尼龙薄膜封闭粮食,控制使用化学药剂,确保食用安全。由此”四无”粮仓不断涌现,1981年实现“四无”粮仓县。
   第二节调运
  明、清时期,县内粮赋一般先集并县常平仓,再由九江卫漕船上解,谓之“漕粮”。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载,康熙年间,漕屯改归县属,签办漕船146只,县赋实征江南仓正副米652.6952石,皆由漕运。后江南仓米改抵本省兵粮,县赋坐给九江营兵丁月米652.4225石,毋须漕办。
  1941年(民国30年),田赋改征实物(稻谷),然县境沦陷,国民政府军、游击队、日伪三方要粮,互禁粮运。1946年起,国民政府为了内战军需,连年征购、征借,并令县政府督饬乡镇,发动民夫,自带工具,组成队班,将收纳仓库粮食运至指定地点集并,然后用汽轮从长江抢运出境。据<江西田粮统计>载,截至1948年6月底,九江县先后调运出1946年度暨1947年度中央粮18384.165石,减除再度集中耗谷和其他支出2449.216石(其中1946年度运耗34.266石,民夫口粮126.544石,仓耗79.259石,其他支出1361.077石;1947年度超征留县218.06石,运耗44.467石,民夫口粮533.814石,仓耗51.729石),尚应外调2565.099石,暂留县仓待运。
  建国后,县内粮油调运,坚持由县粮食局统一实施,在及时、准确、安全、节约方针的指导下,合理布局网点,酌情安排流向。50年代前期,县内征购粮一般由农民肩挑送交本地或邻近粮站集中入库,或边收边运,随征外调。靠近鄱阳湖、长江、九瑞长河的乡村,应水运之便向老马渡县粮库集并;靠近南浔铁路的粮库,则依调拨方向实行车运。1953年,在市区老马渡设中心储运站,组建粮油搬运队,以大板车为运载工具,办理县库粮油中转及储存业务。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征购粮油开始转由社、队集体组织输送,每届秋征高峰期,为方便群众,实行跨界交售,即新港区的高山、游岭,大桥区的女儿、十里、妙智,沙河区的双塔、杨花,城门区的城门、徽州、金兰,
  1958~1985年全县粮油调入调出统计港口区的建设等乡送交老马渡粮库,港口区的生机乡送交瑞昌县湓城粮库代收,马回岭区的六祖乡送交德安县高塘粮库代收,余按区或邻区就近入库。
  60年代后期起,县内粮油集并形成以沙河为中心,并于1971年成立县粮食局汽车运输队。1985年,有汽车6辆,载重27.5吨,基本上能满足县内粮油转输之需。九江向属缺粮县,粮食以调入为主,流向一般是从湖口、彭泽、波阳调入的通过水运至老马渡,从修水、武宁调入的经德安中转至沙河。油脂向以调出为主,除按计划上调国家外,余或外销、或互换。面粉则直接从地区粮食局调拨进货。1958~1985年,全县共调入贸易粮322149.6吨,调出121477.9吨,纯调入200671.7吨,年均7166.85吨;调入食用植物油863.85吨,调出13340.55吨,纯调出12476.7吨,年均445.6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思恬
相关人物
张近光
相关人物
景师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九江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江洲镇
相关地名
新塘街道
相关地名
沙河市
相关地名
江洲镇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长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