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8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粮油加工
分类号: TS210.4
页数: 3
页码: 273-275
摘要: 建国前,县内农村粮食加工,大都沿用古老的土木砻、石碓、石磨、石碾等工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小时仅能加工成品大米6一16斤。靠近庐山西麓石门涧、报国寺一带,也有利用山谷水力资源,安装水碓、水磨,舂米、磨粉,节约劳力。
关键词: 粮油加工 加工工艺

内容

第一节粮食加工
  建国前,县内农村粮食加工,大都沿用古老的土木砻、石碓、石磨、石碾等工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小时仅能加工成品大米6一16斤。靠近庐山西麓石门涧、报国寺一带,也有利用山谷水力资源,安装水碓、水磨,舂米、磨粉,节约劳力。
  民国时期,城乡兴办一批小型私营粮食加工企业。解放前夕,县城九江有协成、年丰、建亚、中外等四家加工米厂和两家面粉厂,马回岭有大有、大成、裕生制米厂,沙河街有大同制米厂,各厂一般均有内燃机(烧木炭)、木砻、铁砂砻、铁米斗等设备,以加工军米和外销粮为主,日产齐米40一80担不等。
  建国后,逐步发展城镇粮食加工业。1949年秋,在市区庐山路口利用没收官僚资本的产业创办九江县人民政府机米厂,装有12匹马力卧式木炭机l部、铁砂砻2部、铁米斗l部,班产成米2~2.5吨。1953年由九江专署粮食处接管。
  1952年,马回岭裕生米厂与大有米厂联营,仍称大有米厂,接受县粮食局委托加工。1954年,大同米厂歇业,大有米厂在沙河街设分厂。1956年,大有米厂转为公私合营九江县沙河加工米厂,马回岭设分厂,全厂共有从业人员20人,其中职工14人,资方代表6人;有旧式木炭引擎机2部共20匹马力、铁砂砻2部、2号铁米斗3部、木质小型升降机6部,日产标准米10.2吨,1958年沙河加工米厂转为国营企业,属粮食局领导,1965年并人县粮油综合加工厂。
  1958年,公私合营沙河加工米厂马回岭分厂改为国营九江县马回岭制米厂,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并兼营榨油和饲料加工。1985年,有职工25人,厂区占地面积1666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2万元,机械总动力164千瓦,年加工大米3553吨、油脂10吨、混合饲料1259吨,总产值140.9万元,实现利润3.8万元。
  1961年11月,在市区老马渡创办县粮食局综合加工厂,以加工大米和面条为主。1965年,省、县粮食部门投资在沙河土城建成九江县粮油综合加工厂,1968年9月老马渡综合加工厂并入。1972年,实行电动机械作业,日产单机米50吨。1980年,进一步改造技术,更新设备,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1985年,有职工45人,厂区占地面积6848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6万元,机械总动力214千瓦,年加工大米6601吨、挂面511吨、油脂61吨、混合饲料3303吨,总产值325.9万元,实现利润14.3万元。
  1958年以来,县内农村部分社、队或较大的村庄,陆续办起粮食加工作坊,据1981年普查统计,全县拥有机米机700台、磨粉机236台、轧薯机217台。1985年有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76台、1.81万匹马力,其中制米基本实现机械化,结束了手工制作的历史。
   第二节油脂加工
  建国前,县内城乡食用植物油,均靠土榨加工。榨坊大都由殷实农户集资合办,也有少数地主、富农独资经营。经营方式多为出租榨具,收取榨租,每榨租金折油4斤;也有榨坊自购(换)油料,加工油脂出售。加工程序大体是炒籽碾籽,蒸粉包饼,装榨榨油,卸榨取饼。每打一榨油须费时一日,可加工油菜籽250斤或芝麻300斤,出油率分别为32%和40%。
   建国初,仍以土榨榨油为主。1951年,全县有土榨坊171个,从业190人。土改时,没(征)收地主、富农所有榨坊,归乡农会所有。农业合作化后,榨坊全部由农业社集体经营。1957年,全县有土榨坊158个,其中新港区47个,大桥区19个,港口区3个,新塘区34个,城门区17个,沙河区10个,马回岭区28个。
  1950年,县财委在十里铺创办九江县榨油厂,开始使用机器榨油。次年迁新港,称九江县新港机器榨油厂,有职工25人,装有木炭引擎压籽机、磨籽机、榨油机各l部和卧式木质榨油机3部,年加工油料约300吨。1957年,新装卧式35匹马力内燃机1部,人力螺旋压榨机2部,从而刷新生产能力,年加工油料581.4吨。1966年,厂址由新港迁江洲,改称九江县江州油脂厂,1969年更名九江县油脂加工厂。1985年,有职工94人,厂区占地15187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6894平方米,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5.7万元,机械总动力469千瓦,年产油脂836吨,总产值151.5万元,实现利润63.8万元。县粮油综合加工厂和马回岭制米厂也有成套机器设备,从事油脂加工。
  70年代始,农村部分社队先后兴办机器榨油厂、坊。80年代初,出现联户办油坊。据1981年普查统计,全县共有机器榨油厂、坊27个,大多实行来料加工,土榨榨油渐被淘汰。
   第三节饲料加工
   建国前,县内畜禽饲养,多以青粗饲料、馊食为主,兼用少量杂粮,无饲料加工企业。
   饲料作为商品进入加工,肇自建国后。50年代初,各加工米厂均以加工大米的副产品——粃糠供应于市。1958年,县沙河加工米厂开展综合利用,将谷壳粉碎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米糠、油饼或下脚料生产统糠,供养猪之需。县马回岭制米厂和县粮油综合加工厂建成后,均设有混合饲料生产车间,年产混合饲料3500吨左右。1981年,县粮油综合加工厂实行科学配方,开始生产1、2、3号配合饲料,畅销于市。
  1983年,省投资27万元,在沙河街新建九江配合饲料加工厂,有职工16人,拥有机械总动力120千瓦,应用玉米、麦麸、碎米、三七混合糠、糠饼、棉饼、鱼粉、骨粉、抗菌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为原料,实行电脑科学配方,生产猪、禽、鱼三类18个品种饲料,年产能力6000吨。1984年正式投产,两年分别生产配合饲料1607吨和混合饲料2499吨,共实现利润5.6万元。
  60年代末,县内农村部分社、队开始兴办饲料粉碎企业。70年代初,全县有饲料粉碎机120台。80年代初,随着混、配合饲料生产的发展,粉碎饲料作坊相应减少。1985年,全县有县、乡、户办混、配饲料加工厂12个,年产饲料12909吨,其中混合饲料5248吨、配合饲料7661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沙河市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