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九江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140520020220000975 |
颗粒名称: | 第一章 建设概况 |
分类号: | F303.3 |
页数: | 9 |
页码: | 208-216 |
摘要: | 九江县城,原设今九江市浔阳区。始建于唐,屡有兴废。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叶,城区内、外主要街道有8条,即城内十字东街通福星门,十字西北街通九江门,十字南街通德化县(九江县前身)治,十字西街通湓浦门,十字西南街通迎恩门;城外丁字东街通湓浦门,丁字西街通钞关,南市街通龙开河。清同治年间,主要街道有18条,即城内东大街、棋盘街、西大街、县前街、南门街、时雍街、书院街、实政街、兴隆街、长福街,城外清平街、揽秀街、通惠街、福寿街、康宁街、湓浦街、新街、关部街。1928年(民国17年),随着九江口岸开放,南浔铁路通车,城区相继改造与扩建,城墙拆除殆尽。至1932年,街区外延西达官牌夹,南至女儿街。龙开河以东最早形成的一条主干街道,分段称大码头、张官巷、西门口、四码头、六角市、八角市,扩建后统称大中路,两翼中、小于道有庐山路、湓浦路、湖亭路,交通路、环城路、丁官路、梅绽坡路、濂溪路、延支路、市府路、柴桑路、庾亮路、甘棠路、双峰路、塔岭路、南司路、北司路等,最大的居民区是西园路;龙开河以西新辟大、北、南经路,一、二、三马路,前、中、后纬路和通江路,纵横交织火车站周围;沿江还有西起龙开河口、东至龙王岭的滨江路,因其曾为“租界”,俗称“外洋街”。九江沦陷,市井遭到严重摧残。战后未复元气。解放后,城区设市,市、县分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庾亮南路和甘棠南路相交处。1968年9月,县级机关迁沙河街,使之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街道、房屋和公共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关键词: | 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