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镇海县” 相关
共 6455 条 18 / 431
256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农业生产关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经济体制改革等。
257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镇海县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描述了地主、贫雇农、公共土地、非农业阶层以及土地经营情况。另外也介绍了地租的类型和减租政策的实施情况。
258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0年至1951年镇海县进行土地改革,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没收征收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行土地分配,在整顿组织、划分阶级成分等阶段,共没收、征收土地311103亩,重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地租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259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1年镇海县开始试办互助组,随着不断发展,到1958年已发展至334个高级社,覆盖了大部分农户。除了普遍增产8-12%,还试行完全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社,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260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8年后,镇海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共建立了34个人民公社,涉及各个生产和生活方面。然而,公社化制度实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平二调”共产风带来的生产秩序混乱和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聚队升级等,但后期通过调整纠正了这...
261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农业区划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农业分区、耕地、土地管理等。
262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镇海县于1983年进行了政社分设,建立了29个乡镇经济联社,并将444个生产大队改组为村经济合作社。全县生产队和水田、棉地均实行联产承包到户,而山林村部分面积划给社员自留山,并承包给农户经营。
263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以粮食、棉花、油料、畜牧和山林特产为主的综合农业区,按地貌类型和自然资源分为西北平原低丘、中部丘陵平原和东南丘陵岛屿三个农区。各农区主要种植作物和土壤情况各有不同,总耕地面积为42.74万亩。
264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土地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各朝代土地面积不断变化。1984年的土地利用总面积为1198761亩,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各类土地占比不同。解放以来,共围塘造地8444.6亩。
265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自1932年成立地政处开始标划土地田亩和房产归属,经历了地籍整理、外业告成、沦陷时期以及解放初期的地籍管理演变。1982年开始制定建房用地实施细则,管理非农业用地审查,并设立城建办公室进行审查、登记和规划工作。1954年至1...
266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粮食生产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产量、耕作制度、栽培技术、良种推广、病虫防治、改土施肥等。
267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民国时期,镇海县粮食年产量波动较大,亩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也有所变化。解放后,粮食生产经历了起伏,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但在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回升,达到了亩产830公斤,总产量26.87万吨。然而在1985年...
268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种植稻米的种植方式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双季间作稻发展到连作制和三熟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亩产量不断提高,其中连作制在1966年全面实现。三熟制在1970年代开始推广,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至1985年已占水稻总面积28.1%。
269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解放前,镇海县的水稻种植方式是根据清明、谷雨、立夏等气候特点进行作业,缺乏科学的农艺管理措施。而后通过推广合理农艺措施和技术手段,从1955年开始出现了水稻亩产上千斤典型,到60年代逐渐实施更加科学的栽培技术,并在70年代后期重...
270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自解放前后,镇海县对水稻、小麦、番薯、马铃薯、玉米和蚕豆等作物的种植品种进行了多次推广和改进,通过繁育和推广良种,实现了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保持90%以上。具体像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从传统的釉型到目前的矮杆化;小麦品种引进和淘汰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