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产量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358-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民国时期,镇海县粮食年产量波动较大,亩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也有所变化。解放后,粮食生产经历了起伏,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但在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回升,达到了亩产830公斤,总产量26.87万吨。然而在1985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
关键词: 镇海县 粮食生产 产量

内容

民国时期,粮食年产量在120~160万担间,1928年165万担,人均434.7斤;1932年119万担,亩产226斤,人均321.8斤;1936年148万担,人均360斤;1941年121万担,亩产240斤,人均337斤;1945年约139万担,亩产317.6斤,人均374斤;1946年151.78万担,亩产300斤,人均519斤;1947年141.61万担,人均484.6斤。
  解放后,粮食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亩产286公斤,总产量119955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7.7%和61.3%;人均占有粮食361公斤,比1949年增加37%。1958年夏开始“大跃进”,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加以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连续3年减缩。1961年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别比1957年下降13.3%、10.5%和21.6%,人均粮食269公斤,比1957年减少25%。1961年后,由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粮食生产走出低谷,1964年亩产402.5公斤,提前4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指标。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后,无政府主义泛滥,次年又遇秋旱,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上年降14.4%和19.8%,并连续降产三年。1970年开始回升,以后粮食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上下。1978年粮食单产超600公斤,总产20.5万吨;1979年单产超700公斤,总产22.8万吨;1984年亩产830公斤,总产量26.87万吨,人均占有原粮545.13公斤。1984年出现“卖粮难”,加以实施某些不利粮食增产的政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使1985年粮食生产再次滑坡,亩产比上年下降14.28%,总产比上年下降18.99%。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