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39 / 1811
571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桥梁众多,1991年共有646座,总长14711米,其中民间桥梁512座。桥梁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古代多为石拱桥,现代以钢筋混凝土桥为主。至1991年底,全县有公路桥梁134座。本章记述部分特色桥梁,其余列表于丛录。
572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民间桥梁众多,各具特色。本文列举了27座桥梁,包括桐山桥、道士桥等古桥,以及新桥、河西桥等现代桥梁,涵盖了石拱桥、平桥、钢筋混凝土桥等多种类型。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宁海历史文化的见证。
573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位于不同地点的15座公路桥梁的历史、建设、修复和改建情况。这些桥梁包括朱行桥、集义堡桥、凫溪桥等,建设材料、跨径、长度、设计荷载标准等信息被详细列出,部分桥梁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改建。
574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地处东海之滨,但港埠设施在民国时较为简陋。建国后,为了发展水运,宁海新建了码头,增设了航标等设施。本章详细记录了宁海航道的航道、埠头、码头、航标、渡口等五个方面的历史和发展情况。
575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拥有多个港湾和水道,包括铁江、黄墩港、力洋港等港湾以及狮子口水道、白石水道、青水门水道等水道。这些航道设施为水运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供不同吨级的船舶通航,部分水域还设有系船浮鼓供船舶防台风及系泊之用。
576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1年宁海县沿海有65处埠头供船舶停靠,其中三门湾48处,象山港17处。至1991年,象山港有15处,三门湾13处。埠头数量和可停靠船舶吨位有所不同,部分埠头需候潮停靠,为当地水运提供了基础设施。
577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有多个码头,包括薛岙码头、梅岙码头和胡陈港码头。这些码头历经多次建设和改造,设计停靠能力不同,吞吐量也有所差异。它们为当地的水运和物资交流提供了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578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境内有6座视觉航标,分别位于象山港和三门湾。这些航标包括狗山南嘴灯桩、铁砂暗礁灯浮、野猪礁立标、沙背灯浮、双礁灯桩和大礁(头礁)灯桩,它们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导航标志。
579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现有14处渡口,包括薛岙渡、岩陡渡等,提供渡运服务。废渡11处,如上金渡、岩下渡等,因桥梁建设等原因已废弃。这些渡口和废渡反映了当地交通和水域的历史变迁。
580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运输包括陆运和水运,涉及多种工具和客运、货运等业务。此外,还有专项运输如冰鲜、鲜番薯、活猪禽蛋、粮食和春节运输等。运输企业分为全民、集体、个体和联运企业等多种类型。
581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交通运输向以陆运为主。运输方式长期处于肩挑、背负和畜力驮运状态。民国时期始有人力车、机动车运输。1991年,陆运客运量占总运量99.56%,货运量占总运量82.03%,本章分工具、客运、货运、联运、装卸搬运5节记述。
582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多种交通工具,包括轿子、人力车(黄包车、手拉车)、畜力车、自行车、三轮车(人力、机动)、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每种工具的特点和用途都不同,有些还有不同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583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宁海地区的客运历史,包括轿子、人力车、脚踏三轮车、简易机动车和汽车等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随着公路建设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主要的客运方式,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联户一齐上的新格局。
584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宁海地区货运的历史变迁,从肩挑、驮运到现代化机动车运输的发展过程。其中,手拉车、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主力,个体运输也逐渐崛起。1991年,货运汽车数量大幅增加,完成年货运量和周转量显著提高。
585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宁海地区的联运历史,从民国时期的轮船、汽车、手车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到解放后的公铁联运、水陆联运等发展。1963年宁海汽车站设联运营业站,后联运业务逐渐扩大。1980年代后,联运(中转)行业兴起,1991年全县有20个货物联运服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