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7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桥梁
分类号: U441
页数: 28
页码: 111-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桥梁众多,1991年共有646座,总长14711米,其中民间桥梁512座。桥梁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古代多为石拱桥,现代以钢筋混凝土桥为主。至1991年底,全县有公路桥梁134座。本章记述部分特色桥梁,其余列表于丛录。
关键词: 宁海县 桥梁 交通

内容

宁海桥梁多,素无完整资料。经实地勘查。1991年桥梁646座,总长14711米。其中净跨径4米以上(含4米)民间桥梁512座,长10333.5米。宋代建造5座,长58.4米,明代建造8座,长269.3米,清代建造62座,长1497.44米,民国时期建造34座,长631.4米,建国后建造302座,长6265.1米,建造年月无考101座、长1611.9米。桥梁分布,山区多于平原。结构形式,古代石拱桥居多,条石平桥次之;现代钢筋混凝土桥为最,石拱桥次之。
  公路桥梁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奉(化)海(宁海)公路沿线有桥梁14座,除凫溪桥为钢筋混凝土桥外,余均系石砌墩(台)木面结构半永久性桥梁。1955年兴建的宁(海)高(枧)国防公路和1958年建造的宁(海)西(泽)省道公路,除老石拱桥加固利用外,亦均为石墩(台)木面结构桥梁。60年代开始,新建公路桥均为钢筋混凝土或石拱等永久性桥梁。至1991年底,全县有公路桥梁134座、总长4377.5米。上部构造有钢筋混凝土板梁、T型梁、双曲拱、钢筋混凝土薄壳拱、石拱、双铰平板拱、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轻轨桁架拱、钢筋混凝土轻型刚架拱等9种,下部构造以钢筋混凝土桩、浆砌块石墩(台)居多。本章择造型别致,具有特色者分民间,公路桥梁2节记述。余列表于丛录。
  第一节 民间桥梁
  一、桐山桥
  位于山水乡后畈王村,横跨颜公河(淮河)。初为木桥,建造年月无考。宋嘉*八年(1063),乡人应宗贵集资改建单孔石拱桥,向为县城通宁、绍驿道古桥。1956年遭水毁,现存桐山水闸桥系清嘉庆年间建造,原为石桥,1954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7孔,跨径2孔6米,5孔2.5米,全长30米,宽3米,高3.5米。有水闸,故称桐山水闸桥。
  二、道士桥
  位于茶院乡道士桥村。干砌单孔乱石拱桥。净跨3.7米,全长6.8米,宽2.2米,高3.2米。宋绍兴七年(1137)建造。地处山巅夹谷中,相传桥常被山洪冲毁,后,一郑姓道士为之勘定桥址,始得建成,遂以此命名;或曰桥旁曾有县内最古道观(天庆观)而得名。山巅有明代烽火台一座,轮廓较完整。桥虽小,历800年之风雨,巍然不动,为县内现存最古桥梁,各代县志皆载,故记之。
  三、归锦桥
  位于东仓乡下宅村东南,跨中堡溪支流,为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9米,宽3.4米,高5米,全长14.6米。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由村民集资建造。据《叶氏宗谱》、《叶梦鼎年谱》记载,该桥落成之时,恰逢叶梦鼎衣锦还乡之日,故名“归锦桥”。桥栏杆(石板)两外侧均刻有“归锦桥”三字,清晰可见。由于年久,涧水啮岸,桥基被蚀,清咸丰元年(1851)修理。至今坚固完好。1986年在其下游约10米处新建1座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车辆人行遂从新桥来往。
  四、登瀛桥
  位于城关镇上白峤、下白峤村间之溪流上,单孔石拱桥,净跨8.3米,宽3.4米,高3.6米,全长13米。两端各有10级台阶,桥顶石板平铺。两侧有望柱8对,中间两对柱顶各雕镇桥石狮,余为莲花。造工精细。粉红色料石砌成。因桥近出海处,称“登瀛”。宋集贤修撰陈行建。陈行,光绪《宁海县志》一作陈寿。宋、元间白峤人。1950年曾作过修理。
  五、德星桥
  位于黄坛镇溪头陈村北,跨洋溪(大溪)。俗称洋溪桥,为昔日台州府驿道要津。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初为木桥,水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易木为石,毁于水。咸丰年间(1851~1861)屡建未成。光绪年间(1875~1908)有工匠审度形势,以桥高易毁乃改作低桥,仍有残损。民国30年(1941),又遭水毁,民国32年筹款修复。全桥48孔,长160米,桥面5块条石并列,宽2.5米,高1.7米,梅花桩支承条石基础。时称城西唯一大桥。1962年洪水冲毁北端12孔,长40米,群众募款2800元,并技工200工、普工800工修复。通手拉车。1988年7月30日全桥水毁。
  六、观海桥
  位于旗门乡东岙村西,东岙溪出海(旗门港)处。条石平桥,13孔,跨径3.6米,全长50米。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屡圮。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民国35年(1946)修。后复水毁。1988年3月重建。5孔不等跨,全长40米,宽3米,高2.5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旁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宁海左营东岙汛禁牌,“凡有海口出入口同兵禁止需索陋规”字犹可辨。
  七、下罗殿桥
  位于白溪乡叶岙村口白溪支流上。以桥旁有下罗殿(庙)得名。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6.3米,桥面宽3.2米,高4.80米,全长11.4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桥质尚好。
  八、摘星桥
  位于水车乡新岭脚,古代县城通悬诸(今属三门县)驿道上。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8.9米,宽3.6米,高5.45米,全长16.3米,桥质尚好。
  九、甲子桥
  位于县西北深甽镇长洋村西南,长洋中学之南,古为西店、深甽通新昌必经之路。清同治三年(1864)建,干支甲子,故名。干砌乱石拱桥,3孔,净跨13.2米,高7米,桥面宽5.3米,全长42.5米。拱圈由块石纵联砌筑,桥上望柱20对,拦板38块,两端4柱顶雕镇桥狮子,余柱凿莲花、回字形等花纹图案。造形风雅古朴。后南侧栏杆损坏,1979年改钢筋混凝土结构,北侧栏杆依然如故。为“缑北十桥”之一。
  十、仙源桥
  位于县西麻山乡麻岙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村民筹资建造。系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10.5米,全长15.3米,高6米,宽4.20米。因址处麻源洞下溪间,称仙源桥,桥质尚好。
  十一、万年桥
  位于县西双峰乡榧坑村东南,横跨大松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以祈愿其永久牢固不圮,名万年桥。又因在榧坑村旁,俗称榧坑桥。天然卵石干砌单孔石拱桥。净跨18米,高11米,桥面净宽4.8米,全长34米。跨径之大居全省同类型古桥梁第二。拱圈砌筑整齐,基于天然岩层上,横跨深谷,形如半月。虽砌筑工艺比较粗糙,但坚固实用,颇有独到之处。桥质完好。
  十二、镇东桥
  位于紫溪乡璜溪口村东“三官殿”,紫溪入海(铁江)口处,建于明。清乾隆八年(1743),县令程煜曾撰有镇东桥碑记,谓“三官殿创建了一桥曰镇东,村西洞口建筑一桥曰集义,两桥相照如双虹辉映,桥环水口,路绕烟村……”。原木桥,嘉庆二十一年(1816)易木为石,更名“登云”。咸丰十一年(1861)桥毁。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成单孔屋盖式石台木面桥。全长23.5米,宽5.4米,高3.9米,桥台由粉红色细料石砌筑;上部结构:底层3根各长24米柏树大梁纵跨两台,上铺6根横梁、其上再加4根纵梁,与大梁2错2叠,俯仰视似木梁5根、由5根木斜撑支架;最后在纵梁上铺横木、覆面板而成。大梁之长县内仅此。年久,大梁下垂。1953年村民集资修葺,中间加墩成2孔,1983年重修,下可通舟筏,桥质尚好。
  十三、戊己桥
  位于三门湾胡陈港大麦塘口,跨中堡溪。清道光戊申年(1848)兴建,己酉年竣工,取其干支首字,名“戊己桥”。条石平桥,48孔,故俗称“四十八洞桥”。桥墩由长3.1米条石一字形横向竖立排列,顶冠长1.8米条石一块为墩帽,下游每墩有1根长1.6米条石斜撑组成,基础埋置深度1.17米,干砌块石桥台,桥面由3块各长3.1米条石铺成,净跨2.9米,宽1.7米,高2.7米,构造形式,县内独有。民国24年(1935)8月14日水毁5孔。修复4孔,堵塞1孔,1962年山洪冲毁宁海端桥台,修复。现存47孔,全长137.5米,桥质尚好。
  十四、黄墩桥
  位于桥头胡镇黄墩村西,跨越黄墩港,系桥头胡至象山古道要津。建造年月无考。清咸丰三年(1853)水毁,五年(1855)林兆魁、屠先庚等募建。条石平桥,3孔,净跨6.4米。全长24.8米。桥面净宽2.7米,下有3根木梁纵跨墩台,木梁上覆石梁,石梁之间另用石板铺砌成桥面。下部梅花桩支承细料石墩台,桥上望柱16对,栏板34块,桥两端拦板上刻有花纹,造工精细。1962年木梁腐烂,石桥尚好,通行手拉车。桥石之长,县内罕见。
  十五、阆风桥
  位于香山乡岭口舒村口,南宋名士舒阆风(岳祥)故乡而得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单孔干砌块石拱桥,跨径8.4米,宽4.1米,高5米,全长14.6米。南北各有石阶6级,顶面卵石弹铺,两侧石栏板,各间以石望柱6只。精工细作,小巧玲珑。
  十六、范家桥
  位于城关镇范家村,又称大桥。县城通下庵岭至岔路要津。曾为渡。建桥年月无考。因溪至此岐而为二,故建有南北两桥,南名小桥,北日大桥,总称“双泉桥”。民国23年重建。初为条石平桥,26孔,全长80.5米,桥面4块条石并铺,宽1.95米,梅花桩支承条石墩台,块石弹底,1982年水毁部分弹底及2孔桥面,村民集资修复。1983年全桥水毁。1984年1月开工,翌年11月竣工,改建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0孔,标准跨径8米,桥面宽净7+2×0.25米,浆砌块石墩、台,高3米、全长84.4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实用资金18.87万元,县府拨款10万元,县交通局、水利局各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6.87万元。
  十七、前郭桥
  位于深甽镇前郭村长洋溪支流上。以村得名。原桥净跨10.15米,桥面宽2.2米,由2根人字木架支承,上有木屋,系中承式木结构屋盖式桥梁。结构简易,独具一格。
  据村人回忆,该桥建于民国14~24年(1925~1935)间。1977年改建成2孔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十八、迎春桥
  位于白溪乡大水路村。民国37年由中共浙东游击纵队与根据地群众协同筹款建造,纵队参谋长张任伟题名。单孔,净跨7.6米,宽1.91米,高6.10米,全长10.44米。桥台由12根条石“八”字形斜立两旁,顶冠角石为榫,支承桥面;桥面5块条石铺砌,侧墙干砌乱石。造型别致,独具一格,桥质完好。
  十九、梅花桥
  位于岔路乡白岭根村西约500米处,旧有木桥,遭水毁。1962年10月县补助资金2000元,修复。1965年3月县拨款6000元作水泥、钢材等外购材料补助金,村民出劳力,10月建成11孔,跨径7米,桥面宽1.85米,高1.8米,全长79米。下部0.25米×0.25米钢筋混凝土桩,入土深度3~5米;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民国36年1月,中共浙东工委在白岭根村召开扩大会议,适值梅花盛开,遂名梅花村会议。缅怀先辈,命名梅花桥。
  二十、新桥
  位于大佳河乡涨坑村,单孔双曲拱桥,1963年建,跨径11.3米,宽2.5米,高4.1米,全长19.5米。为境内民间桥梁中首座双曲拱桥。
  二十一、河西桥
  位于双湖乡河西村。原为条石平桥,遭水毁,改为轻轨桁架桥,复毁于水。1979年11月,经县交通局设计改建成净跨16米,矢跨比1/6,全长24米石拱桥,桥面净宽5.2米,高5.8米。下部采用轻型桥台,奠基岩层。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8232.69元,国家补助5280元,余群众自筹。为县内采用轻型桥台建造坦(石)拱桥先例。
  二十二、承志桥
  位于伍山乡兰头村,1979年建,单孔跨径34米,为县内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圆洞片拱桥。高3.7米,桥面宽2.85米全长38米。由水利部门设计建造。
  二十三、后洋桥
  位于大佳何乡,后洋村对外唯一通道。原以石碇步过溪,稍遇洪水,交通辄阻。1984年建成6孔、跨径12米、高5米、全长75米高水位桥。上部2块钢筋混凝土T型梁并列,桥面净宽3.2米;下部为混凝土桥墩,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实用资金5万元,国家补助7000元,群众自筹4.3万元,后洋村仅110余户,建成此桥,实非易事。
  二十四、下陈桥
  位于水车乡下陈村北,横跨大溪,条石平桥。21孔,跨径3.65米,宽2米,高1.7~1.9米。全长88.55米。建造年月无考。该桥南端常遭水毁,影响交通。1955年县交建科派员实地观察,南岸傍山,水稍涨,有漩涡,桥面偏高易水毁。遂将南端13孔桥面降低25公分。余8孔维持原状,9月修复。桥面高低不一,外观欠佳。然则牢固,至今无水毁情况发生。
  二十五、江家木桥
  位于白溪乡江家村北、殿前之南,横跨白溪。向为岔路、上金、大娄、白溪往来要津。建造年月无考。7孔,跨径3.2米,全长22.4米。桥面由三根木头串拼而成,宽0.6米,下部2根木头支撑,撑木顶覆盖木(横梁)而成。每节(孔)间连有篾索,防水冲失。木桥构造简单,易水毁。洪水季节多处于无桥状态。
  二十六、红卫桥
  位于岔路乡上金村西。原为木桥,30孔,高2米余,长120米。构造式样同江家桥。横跨白溪,桥狭且长,常为水毁,胆怯者不敢过桥,有称“落魂桥”。
  196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T梁漫水桥,16孔,跨径7米,宽1.6米,高1.85米,全长116.6米。
  二十七、格水王桥
  位于凤潭乡格水王村东南,横跨凫溪。系该村对外唯一通道。原有条石平桥,杨梅林水库建成,水位提高,改建钢筋混凝土桥面,浆砌块石墩(台)高水位桥,屡遭水毁。1990年县水利局设计施工,建成5孔、跨径12.6米、桥面宽净4+2×0.25米、高7米,全长80米。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构造单柱式钻孔灌注桩。结构形式,县内独有。
  第二节 公路桥梁
  一、朱行桥
  位于西店镇迈步岭脚,即605省道——甬临线54K+763米处。南宋时建。相传桥成时适逢朱熹过此,因命名。
  民国23年(1934)建造奉(化)海(宁海)公路时,改建成块石墩台木面公路桥。1963年2月20日重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3孔,跨径9米,全长3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高4米。实用资金1.2万元,1979年11月21日拓宽至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1.29万元。
  二、集义堡桥
  位于紫溪乡集义堡村,即605省道——甬临线58K+960处。始建于民国23年,27年毁。民国38年修复。为3孔跨径7.5米石墩台木面桥,全长24.8米。1956年8月1日台灾,桥毁,搭便桥维持通车。桥址近山。溪谷中多大卵石,经上级批准就地取材俐用卵石)改建成卵石拱桥。1959年8月开工,12月31日竣工。对夹板拱制作,拱架试装,试砌卵石拱圈操作,作详细观察记录。拱顶两侧块石镶面,拱圈用卵石砌筑,为单孔净跨15米等截面圆弧卵石拱,拱圈厚0.6米。行车道净宽6.8米,全长23.96米,高64米,设计荷载标准汽—
  —15、挂——80。实用资金3.18万元。
  1971年6月2日暴雨,上游洞口庙水库决堤,附近村庄房屋倒坍,死伤多人,桥头接线路堤及拱顶建筑物全毁,拱圈安然无恙。
  三、凫溪桥
  位于紫溪乡凫溪村南,605省道——甬临线62K+134处。
  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条石平桥,名“延庆桥”。民国23年,在老桥上游建成不等跨钢筋混凝土T型梁漫水桥,8孔,跨径1孔12.5米,2孔各9.5米,5孔各10.5米。小木桩支承混凝土基础,石台、混凝土墩,全长99.8米。桥面净宽6米,高2.5米。翌年8月水毁修复。后因木桩腐烂,混凝土老化,难以再修。1986年7月,经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批准,距老桥上游12米新建1座9孔、跨径16米高水位桥。上部构造空心板,下部双柱式灌注桩,桥面宽净9+2×1米,高5.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1988年7月30日,南台桥头接线水毁,增2孔,于1989年6月30日竣工。全桥11孔,长192米。长度居全县公路桥梁之首。
  四、双水桥
  位于辛岭乡双水村北,605省道——甬临线79K+821处,1955年9月建,木排架木面临时性桥梁,6孔,跨径6米,全长36.5米。翌年9月山洪暴发,桥孔堵塞,造成严重壅水,水位激增,冲毁桥头两岸接线路堤(桥尚存)。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薄壳拱桥,3孔,跨径12米,全长45.5米,桥面净宽7米,高3.5米。浆砌块石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为全县最长钢筋混土凝薄壳拱桥。
  五、黄墩桥
  位于桥头胡镇桥头胡村,跨黄墩港,609省道——象(山)西(山)线53K+613处。
  1975年筑桥(头胡)井(栏)公路时建成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4孔,标准跨径12米,矢跨比1/25。现浇平板拱,整体如箱形,每孔桥面纵向设箱8个,中间以肋,(即8箱9肋),肋宽24厘米,两端拱脚及拱顶设横系梁(隔板)3道,宽30厘米。双铰平板拱结构,引进山东经验,利用拱之特点,发挥拱梁双重作用,具有平坦、轻巧、整体性好、适应性强、用材省等优点,墩台盖梁上设一小台阶,能适应一孔破坏邻孔不塌。全桥长60米,高5米。桥面宽净7+2×0.25米,下部浆砌块石墩台,奠基海涂,墩身砌成空心拱形,减轻墩身自重。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9.5万元。为县内首座双铰平板拱桥。
  六、千秋桥
  位于岔路乡高坦村西南,605省道——甬临线95K+829处。甬临线主要桥梁之一。
  清同治六年(1867)建,条石平桥,名“太平桥”。水毁。民国34年修复,改名“高坦桥”。1955年9月移址上游建成木结构临时性漫水桥。10孔,跨径4.2米,全长50米,高1.6米,桥面净宽4.1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30。两端设过水路堤,名千秋桥。1965年8月20日水毁过水路面桥台护坡及弹底,及时修复。1977年8月22日全桥遭水毁,搭贝雷便桥维持交通。翌年重建,移址老桥上游20米左右处,建成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9孔,跨径16米,全长157.5米,矢跨比1/25,高4米,宽净7+2×0.25米。下部为双柱式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七、五福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东南,跨清溪,通台州府古道要津。今605省道——甬临线101Κ+726处。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为条石平桥,名“清溪桥”。后水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成5孔,高6.8米,净跨10米的半园石拱桥,拱石、侧墙均由细料石砌筑,做工精细,工程宏伟。全桥长72.11米,桥面宽4.5米。更名“五福桥”。俗称“官桥”。1955年加固成公路桥,为县内首座利用老石拱加固而成的公路桥梁。北岸扩建3孔木桥,长14.30米。1956年“8·1”台灾洪水冲毁部份基础及河床弹底,及时修复。1961年10月4日南端又遭水毁,冲坏桥台护坡及桥墩下游弹底约200平方米。1962年9月4日14号台风暴雨再度袭击。掏空3号墩(自宁波至临海方向,下同)基底,第3、4孔拱圈各倒坍四分之三。县人民政府组织抢修,3孔木桥改建成1孔12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全桥6孔(5孔石拱,1孔钢筋混凝土T型梁),长87.7米,桥面宽净4+2×0.25米,另设行人避车台。翌年7月15日竣工,实用资金6.54万。1986年9月开始拓宽,至1988年4月竣工。桥面净宽9米,两侧各设人行道1.25米。拓宽部分(石拱桥下游)上部构造为6孔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
  八、长洋桥
  位于深甽镇长洋村,即西(店)温(泉)公路11K+540处。民国32年,由郭永兰筹资,村民协力建成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名“永兰桥”。5孔不等跨,跨径最大5.8米,最小5.2米,全长40.7米,桥面净宽3米,浆砌块石桥台,混凝土墩,基础埋置较浅。1955年,利用老桥通车。1965年4月29日更名“长洋桥”。1981年经修理并拓宽至净7+2×0.25米,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下部浆砌块石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实用资金4.05万元。1988年“7·30”洪灾水毁。改建2孔、跨径16米,全长42米双柱式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高3.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1989年5月竣工,实用资金19万元。
  九、深甽桥
  位于深甽村北,西(店)温(泉)公路15K+735处。初系木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改建成5孔不等跨半圆石拱桥,最大跨径12.8米,余11.2~11.7米,高8.3米,桥面宽净4.4+2×0.25米,全长79.1米。拱圈,侧墙用青料石砌筑,桥墩上游设有三角形分水尖,在四座桥墩上、下游侧墙上分别雕刻着“中流抵柱”、“磐石奠安”大字,桥面两侧设石栏板,有望柱36对,雕刻着猴、虎、象、狮、花鸟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做工精细,造型风雅古朴。桥势隆起,屈曲如虹,蔚为壮观,冠于县北,故称“缑北第一桥”。
  “缑北第一桥”石匾镶嵌中孔上游拱顶,字迹清晰可见。1959年加固成公路桥,石栏杆改成木栏杆。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61年10月4日遭台风洪水袭击,基础局部冲刷,1962年10月在墩台基础周围绕灌水泥混凝土,木栏杆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栏杆,实用资金1万元。
  十、大里桥
  位于大里乡大里村东南大溪上,县道赵(畈)刘(家桥)线0K+672处。清宣统元年(1909)建。原名寅饯桥。因其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仅次于深甽石拱桥,故又称缑北第二桥。5孔不等跨干砌块石拱桥。造工精细。中孔跨径最大12米,最小9米,高7.2米,净宽4.8米,全长63.6米。1978年加固成公路桥。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
  十一、胡陈桥
  位于胡陈村,胡(陈)青(珠)公路0K+106处。1960年1月建过水路面,1963年1月20日改建成石拱桥,2孔,高6米、跨径9.9米,矢跨比1/3,桥面净宽7米,全长32.3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施工时,就地取材,利用沙石料筑成土牛拱,节省木材和资金,实用资金5.87万元。
  十二、山前桥
  位于长街镇山前村西,跨车岙港,长(街)岳(井)公路3K+600处。
  原为渡口,名“山前渡”。系长街至岳井、象山石浦交通要津。港面宽160米,水深8米。1964年省交通厅曾拨款2万元,欲建此桥,因工程艰巨,资金不足,未成。1967年11月长街区委再次发动群众兴建。车岙港海涂软泥淤积层厚7米,承载力差,基础处理难度大,工程技术人员试用净跨7米,矢跨比1/3的浆砌块石“倒拱”处理软泥基土获得成功。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3孔,净跨8米,全长3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68年11月竣工。国家补助资金3万元。群众负担劳动力(义务工)5400工日。
  十三、东仓桥
  位于东仓乡,门(棚)毛(仙)公路3K+635处,原为条石平桥,名横溪桥。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1958年建造门(棚)毛(仙)公路时改建为石墩(台)木面公路桥,8孔,跨径4.28米,全长47.2米,改名“东仓桥”。1970年5月改建为少筋无肋悬臂双曲拱桥,2孔,净跨18米,矢跨比1/8,全长49.2米。桥面宽净4.5+2×0.25米,高5.4米。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总投资2.9万元。系当时宁波地区第一座少筋无肋悬臂双曲拱桥。
  十四、山下坪桥
  位于西溪乡大庙坪村,黄(坛)澄(深)公路9K+000处,原小木桥,水毁。1954年建成石墩(台)木面桥,全长55米。1956年“8·1”台灾,山洪暴发,漂流物堵塞桥孔,桥头路堤、桥面被毁。修复时,改建轻轨桁架桥,1970年4月1日动工建造空腹式双曲拱公路桥。7月16日安装小拱波时,由于加载不均,山下坪岸距起拱线8米处拱肋突然变形断裂,全桥下沉倒坍。经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观察,采用顶、吊方法,使断裂拱肋恢复原状,高标号水泥混凝土补强、修复。单孔5肋4波,净跨50米,全长64.8米,桥面宽净4.5+2×0.5米,高6米,重力式U形桥台,直接奠基岩层,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71年6月竣工。国家补助5万元,劳力、沙石料群众负担。为宁波地区单孔跨径较大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之一。
  十五、越溪桥
  位于越溪乡越溪村东北,亭头至东岙公路0K+300处,横跨白峤港。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桥址原为下义渡,后称越溪渡。1974年4月由县交通局主办,省交通设计院、同济大学公路科研所设计,省交通局第三工程队负责施工,1976年10月建成,翌年1月1日正式通车。2孔,主孔净跨75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边孔净跨40米双曲拱,全长138.2米,桥面宽净7+2×0.25米,高19米。由主孔跨中向两岸设3%纵坡,下部1墩2台,中墩钢筋混凝土桩承台,石砌箱形墩身,南台直接奠基岩层,北台钢筋混凝土摩擦桩支承。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通航水位4.5米,附合五级航道要求。造价54.4万元。
  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具有结构受力合理、自重轻、材料省、整体性好、装配程度高、施工工序少等优点,是公路桥梁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建桥过程中,对桁架拱“节点次应力”和“斜拉杆预应力”作了精密计算和试验,为桁架拱桥提供科研理论数据。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跨径之大居当时全国首位。
  十六、黄坛桥:
  位于黄坛乡,605省道——甬临线82K+036处,跨越大溪。1955年建。原为8孔跨径4.25米,1孔跨径3.5,全长39.6米木结构临时性漫水桥,两端设过水路堤。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设计施工。1956年8月,山洪暴发,冲毁宁海岸过水路堤8米。修复时(在宁海岸)增设7孔跨径各4.5米木桥,全桥16孔,长74.1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30。1976年1月改建为7孔、跨径16米、矢跨比1/25,全长124.3米,桥面宽净7+2×0.25米,预制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高水位桥。两侧设栏杆。高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下部双柱式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径1.1米,入土最深11.50米,最浅8.59米,立柱直径0.8米,实用资金38万元。
  十七、寅宾桥:
  位于大里乡姜家村东北大里溪上。赵(畈)刘(家桥)公路0K+074处。1967年建。不等跨钢筋混凝土T梁中水位桥。5孔,孔径最大净跨8.6米,最小净跨7米。桥面宽净4+2×0.25米,高2米,全长46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
  十八、汶溪周桥:
  位于建设乡汶溪周村西,象(山)西(山)线52k+068处。跨白坑溪,初为条石平桥,水毁,未正式修复。“水过搭桥”,临时维持交通多年。1976年老桥址下游新建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上部4孔、标准跨径12米、矢跨比1/25、高4米,桥面宽净7+2×0.25米,全长61米。下部双柱式钻孔灌注桩,桩径1.2米,入土11.7米,立柱直径0.8米,两台为5比1前倾式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桥址地处茶山(高870余米)脚下,下游濒海(象山港),砂砾石淤积松散覆盖层厚7米余。灌注桩冲抓造孔时,发生严重坍孔,上端孔径达7米余,受设备条件限制无法施工。经技术人员详细观察,悉心研究,精心设计,试制竹笼灌注桩处理坍孔获得成功。实用资金9万元。
  十九、跃龙山桥:
  位于城关镇跃龙山脚,东(门)梁(皇)公路1K+610处,横跨南门大溪。空腹式双曲拱桥。5孔,跨径20米,全长121.3米。桥面宽净7+2×1.5米,高6.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1977年11月动工,翌年9月5日竣工。化肥厂配套工程。实用资金26万元。
  二十、上明桥:
  位于水车乡水车村西,下(陈)水(车)公路2K+600处,跨白溪,原为条石平桥,清光绪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1986年7月在老桥上游约8米处建成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2孔,净跨7.4米,全长106米,桥面宽净7+2×0.25米,高2.1米。下部钢筋混凝土低桩承台,浆砌块石墩(台)身,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总投资29.3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17.3万元。是桥建成,沟通宁海至水车通道,为实现全县乡乡通公路创造条件。
  二十一、西张桥:
  位于西张村东,705省道——盛(垫)宁(宁海)线109K+364处,跨中堡溪。1958年11月建,原为石墩台木桁架桥,1963、1965年两度中修。1970年9月利用东台,加固西台,改建成单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翌年5月1日竣工。跨径31.20米,全长46.4米,高8米,桥面宽净6+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县公路段施工。
  施工中,发现台基土壤砂砾中局部夹有灰色淤泥,与钻探提供资料不符,故增设27根直径为15公分入土深度4~5.5米木桩。台身设孔径2米3道半圆石拱,减轻自重。
  二十二、前溪桥
  位于前童镇前童村南,横跨白溪中游,曾有石板平桥,造年无考,水毁;改建临时性木板桥,亦毁于水。1980年10月动工,1982年4月29日建成上部钢筋混凝土矩形板,下部钢筋混凝土排架,18孔,跨径8.6米,高2.2米,桥面宽净4.5+2×0.25米,全长169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50。实用资金17.77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77万元。
  二十三、跃龙大桥
  位于城关镇南门,横跨大溪。
  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条石平桥,名镇宁桥,19孔,长63米。遭水毁,现尚存12孔。1965年在镇宁桥下游建成轻轨连续桁架桥,6孔,跨径20米,两端悬臂各5米,宽3.2米,高7.1米,长130米。俗称南门铁桥,1988年“730”洪灾水毁。
  1989年6月,在南门铁桥原址建造灌注桩支承钢筋混凝土承台浆砌料石墩台身,3孔,净跨45米,矢跨比1/10,宽净9+2×1.75米,高8.6米,全长159米钢筋混凝土轻型刚架拱桥。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翌年4月竣工。实用资金163.07万元,国家补助78.07万元,香港实业家包玉刚捐资港币100万元,甬江联谊会捐资港币10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