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路桥梁
分类号: U441
页数: 15
页码: 124-1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不同地点的15座公路桥梁的历史、建设、修复和改建情况。这些桥梁包括朱行桥、集义堡桥、凫溪桥等,建设材料、跨径、长度、设计荷载标准等信息被详细列出,部分桥梁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改建。
关键词: 宁海县 桥梁 公路

内容

一、朱行桥
  位于西店镇迈步岭脚,即605省道——甬临线54K+763米处。南宋时建。相传桥成时适逢朱熹过此,因命名。
  民国23年(1934)建造奉(化)海(宁海)公路时,改建成块石墩台木面公路桥。1963年2月20日重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3孔,跨径9米,全长3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高4米。实用资金1.2万元,1979年11月21日拓宽至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1.29万元。
  二、集义堡桥
  位于紫溪乡集义堡村,即605省道——甬临线58K+960处。始建于民国23年,27年毁。民国38年修复。为3孔跨径7.5米石墩台木面桥,全长24.8米。1956年8月1日台灾,桥毁,搭便桥维持通车。桥址近山。溪谷中多大卵石,经上级批准就地取材俐用卵石)改建成卵石拱桥。1959年8月开工,12月31日竣工。对夹板拱制作,拱架试装,试砌卵石拱圈操作,作详细观察记录。拱顶两侧块石镶面,拱圈用卵石砌筑,为单孔净跨15米等截面圆弧卵石拱,拱圈厚0.6米。行车道净宽6.8米,全长23.96米,高64米,设计荷载标准汽—
  —15、挂——80。实用资金3.18万元。
  1971年6月2日暴雨,上游洞口庙水库决堤,附近村庄房屋倒坍,死伤多人,桥头接线路堤及拱顶建筑物全毁,拱圈安然无恙。
  三、凫溪桥
  位于紫溪乡凫溪村南,605省道——甬临线62K+134处。
  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条石平桥,名“延庆桥”。民国23年,在老桥上游建成不等跨钢筋混凝土T型梁漫水桥,8孔,跨径1孔12.5米,2孔各9.5米,5孔各10.5米。小木桩支承混凝土基础,石台、混凝土墩,全长99.8米。桥面净宽6米,高2.5米。翌年8月水毁修复。后因木桩腐烂,混凝土老化,难以再修。1986年7月,经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批准,距老桥上游12米新建1座9孔、跨径16米高水位桥。上部构造空心板,下部双柱式灌注桩,桥面宽净9+2×1米,高5.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1988年7月30日,南台桥头接线水毁,增2孔,于1989年6月30日竣工。全桥11孔,长192米。长度居全县公路桥梁之首。
  四、双水桥
  位于辛岭乡双水村北,605省道——甬临线79K+821处,1955年9月建,木排架木面临时性桥梁,6孔,跨径6米,全长36.5米。翌年9月山洪暴发,桥孔堵塞,造成严重壅水,水位激增,冲毁桥头两岸接线路堤(桥尚存)。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薄壳拱桥,3孔,跨径12米,全长45.5米,桥面净宽7米,高3.5米。浆砌块石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为全县最长钢筋混土凝薄壳拱桥。
  五、黄墩桥
  位于桥头胡镇桥头胡村,跨黄墩港,609省道——象(山)西(山)线53K+613处。
  1975年筑桥(头胡)井(栏)公路时建成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4孔,标准跨径12米,矢跨比1/25。现浇平板拱,整体如箱形,每孔桥面纵向设箱8个,中间以肋,(即8箱9肋),肋宽24厘米,两端拱脚及拱顶设横系梁(隔板)3道,宽30厘米。双铰平板拱结构,引进山东经验,利用拱之特点,发挥拱梁双重作用,具有平坦、轻巧、整体性好、适应性强、用材省等优点,墩台盖梁上设一小台阶,能适应一孔破坏邻孔不塌。全桥长60米,高5米。桥面宽净7+2×0.25米,下部浆砌块石墩台,奠基海涂,墩身砌成空心拱形,减轻墩身自重。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9.5万元。为县内首座双铰平板拱桥。
  六、千秋桥
  位于岔路乡高坦村西南,605省道——甬临线95K+829处。甬临线主要桥梁之一。
  清同治六年(1867)建,条石平桥,名“太平桥”。水毁。民国34年修复,改名“高坦桥”。1955年9月移址上游建成木结构临时性漫水桥。10孔,跨径4.2米,全长50米,高1.6米,桥面净宽4.1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30。两端设过水路堤,名千秋桥。1965年8月20日水毁过水路面桥台护坡及弹底,及时修复。1977年8月22日全桥遭水毁,搭贝雷便桥维持交通。翌年重建,移址老桥上游20米左右处,建成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9孔,跨径16米,全长157.5米,矢跨比1/25,高4米,宽净7+2×0.25米。下部为双柱式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七、五福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东南,跨清溪,通台州府古道要津。今605省道——甬临线101Κ+726处。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为条石平桥,名“清溪桥”。后水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成5孔,高6.8米,净跨10米的半园石拱桥,拱石、侧墙均由细料石砌筑,做工精细,工程宏伟。全桥长72.11米,桥面宽4.5米。更名“五福桥”。俗称“官桥”。1955年加固成公路桥,为县内首座利用老石拱加固而成的公路桥梁。北岸扩建3孔木桥,长14.30米。1956年“8·1”台灾洪水冲毁部份基础及河床弹底,及时修复。1961年10月4日南端又遭水毁,冲坏桥台护坡及桥墩下游弹底约200平方米。1962年9月4日14号台风暴雨再度袭击。掏空3号墩(自宁波至临海方向,下同)基底,第3、4孔拱圈各倒坍四分之三。县人民政府组织抢修,3孔木桥改建成1孔12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全桥6孔(5孔石拱,1孔钢筋混凝土T型梁),长87.7米,桥面宽净4+2×0.25米,另设行人避车台。翌年7月15日竣工,实用资金6.54万。1986年9月开始拓宽,至1988年4月竣工。桥面净宽9米,两侧各设人行道1.25米。拓宽部分(石拱桥下游)上部构造为6孔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
  八、长洋桥
  位于深甽镇长洋村,即西(店)温(泉)公路11K+540处。民国32年,由郭永兰筹资,村民协力建成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名“永兰桥”。5孔不等跨,跨径最大5.8米,最小5.2米,全长40.7米,桥面净宽3米,浆砌块石桥台,混凝土墩,基础埋置较浅。1955年,利用老桥通车。1965年4月29日更名“长洋桥”。1981年经修理并拓宽至净7+2×0.25米,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下部浆砌块石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实用资金4.05万元。1988年“7·30”洪灾水毁。改建2孔、跨径16米,全长42米双柱式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高3.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1989年5月竣工,实用资金19万元。
  九、深甽桥
  位于深甽村北,西(店)温(泉)公路15K+735处。初系木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改建成5孔不等跨半圆石拱桥,最大跨径12.8米,余11.2~11.7米,高8.3米,桥面宽净4.4+2×0.25米,全长79.1米。拱圈,侧墙用青料石砌筑,桥墩上游设有三角形分水尖,在四座桥墩上、下游侧墙上分别雕刻着“中流抵柱”、“磐石奠安”大字,桥面两侧设石栏板,有望柱36对,雕刻着猴、虎、象、狮、花鸟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做工精细,造型风雅古朴。桥势隆起,屈曲如虹,蔚为壮观,冠于县北,故称“缑北第一桥”。
  “缑北第一桥”石匾镶嵌中孔上游拱顶,字迹清晰可见。1959年加固成公路桥,石栏杆改成木栏杆。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61年10月4日遭台风洪水袭击,基础局部冲刷,1962年10月在墩台基础周围绕灌水泥混凝土,木栏杆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栏杆,实用资金1万元。
  十、大里桥
  位于大里乡大里村东南大溪上,县道赵(畈)刘(家桥)线0K+672处。清宣统元年(1909)建。原名寅饯桥。因其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仅次于深甽石拱桥,故又称缑北第二桥。5孔不等跨干砌块石拱桥。造工精细。中孔跨径最大12米,最小9米,高7.2米,净宽4.8米,全长63.6米。1978年加固成公路桥。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
  十一、胡陈桥
  位于胡陈村,胡(陈)青(珠)公路0K+106处。1960年1月建过水路面,1963年1月20日改建成石拱桥,2孔,高6米、跨径9.9米,矢跨比1/3,桥面净宽7米,全长32.3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施工时,就地取材,利用沙石料筑成土牛拱,节省木材和资金,实用资金5.87万元。
  十二、山前桥
  位于长街镇山前村西,跨车岙港,长(街)岳(井)公路3K+600处。
  原为渡口,名“山前渡”。系长街至岳井、象山石浦交通要津。港面宽160米,水深8米。1964年省交通厅曾拨款2万元,欲建此桥,因工程艰巨,资金不足,未成。1967年11月长街区委再次发动群众兴建。车岙港海涂软泥淤积层厚7米,承载力差,基础处理难度大,工程技术人员试用净跨7米,矢跨比1/3的浆砌块石“倒拱”处理软泥基土获得成功。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3孔,净跨8米,全长3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68年11月竣工。国家补助资金3万元。群众负担劳动力(义务工)5400工日。
  十三、东仓桥
  位于东仓乡,门(棚)毛(仙)公路3K+635处,原为条石平桥,名横溪桥。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1958年建造门(棚)毛(仙)公路时改建为石墩(台)木面公路桥,8孔,跨径4.28米,全长47.2米,改名“东仓桥”。1970年5月改建为少筋无肋悬臂双曲拱桥,2孔,净跨18米,矢跨比1/8,全长49.2米。桥面宽净4.5+2×0.25米,高5.4米。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总投资2.9万元。系当时宁波地区第一座少筋无肋悬臂双曲拱桥。
  十四、山下坪桥
  位于西溪乡大庙坪村,黄(坛)澄(深)公路9K+000处,原小木桥,水毁。1954年建成石墩(台)木面桥,全长55米。1956年“8·1”台灾,山洪暴发,漂流物堵塞桥孔,桥头路堤、桥面被毁。修复时,改建轻轨桁架桥,1970年4月1日动工建造空腹式双曲拱公路桥。7月16日安装小拱波时,由于加载不均,山下坪岸距起拱线8米处拱肋突然变形断裂,全桥下沉倒坍。经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观察,采用顶、吊方法,使断裂拱肋恢复原状,高标号水泥混凝土补强、修复。单孔5肋4波,净跨50米,全长64.8米,桥面宽净4.5+2×0.5米,高6米,重力式U形桥台,直接奠基岩层,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71年6月竣工。国家补助5万元,劳力、沙石料群众负担。为宁波地区单孔跨径较大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之一。
  十五、越溪桥
  位于越溪乡越溪村东北,亭头至东岙公路0K+300处,横跨白峤港。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桥址原为下义渡,后称越溪渡。1974年4月由县交通局主办,省交通设计院、同济大学公路科研所设计,省交通局第三工程队负责施工,1976年10月建成,翌年1月1日正式通车。2孔,主孔净跨75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边孔净跨40米双曲拱,全长138.2米,桥面宽净7+2×0.25米,高19米。由主孔跨中向两岸设3%纵坡,下部1墩2台,中墩钢筋混凝土桩承台,石砌箱形墩身,南台直接奠基岩层,北台钢筋混凝土摩擦桩支承。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通航水位4.5米,附合五级航道要求。造价54.4万元。
  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具有结构受力合理、自重轻、材料省、整体性好、装配程度高、施工工序少等优点,是公路桥梁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建桥过程中,对桁架拱“节点次应力”和“斜拉杆预应力”作了精密计算和试验,为桁架拱桥提供科研理论数据。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跨径之大居当时全国首位。
  十六、黄坛桥:
  位于黄坛乡,605省道——甬临线82K+036处,跨越大溪。1955年建。原为8孔跨径4.25米,1孔跨径3.5,全长39.6米木结构临时性漫水桥,两端设过水路堤。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设计施工。1956年8月,山洪暴发,冲毁宁海岸过水路堤8米。修复时(在宁海岸)增设7孔跨径各4.5米木桥,全桥16孔,长74.1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30。1976年1月改建为7孔、跨径16米、矢跨比1/25,全长124.3米,桥面宽净7+2×0.25米,预制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高水位桥。两侧设栏杆。高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下部双柱式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径1.1米,入土最深11.50米,最浅8.59米,立柱直径0.8米,实用资金38万元。
  十七、寅宾桥:
  位于大里乡姜家村东北大里溪上。赵(畈)刘(家桥)公路0K+074处。1967年建。不等跨钢筋混凝土T梁中水位桥。5孔,孔径最大净跨8.6米,最小净跨7米。桥面宽净4+2×0.25米,高2米,全长46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
  十八、汶溪周桥:
  位于建设乡汶溪周村西,象(山)西(山)线52k+068处。跨白坑溪,初为条石平桥,水毁,未正式修复。“水过搭桥”,临时维持交通多年。1976年老桥址下游新建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上部4孔、标准跨径12米、矢跨比1/25、高4米,桥面宽净7+2×0.25米,全长61米。下部双柱式钻孔灌注桩,桩径1.2米,入土11.7米,立柱直径0.8米,两台为5比1前倾式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桥址地处茶山(高870余米)脚下,下游濒海(象山港),砂砾石淤积松散覆盖层厚7米余。灌注桩冲抓造孔时,发生严重坍孔,上端孔径达7米余,受设备条件限制无法施工。经技术人员详细观察,悉心研究,精心设计,试制竹笼灌注桩处理坍孔获得成功。实用资金9万元。
  十九、跃龙山桥:
  位于城关镇跃龙山脚,东(门)梁(皇)公路1K+610处,横跨南门大溪。空腹式双曲拱桥。5孔,跨径20米,全长121.3米。桥面宽净7+2×1.5米,高6.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1977年11月动工,翌年9月5日竣工。化肥厂配套工程。实用资金26万元。
  二十、上明桥:
  位于水车乡水车村西,下(陈)水(车)公路2K+600处,跨白溪,原为条石平桥,清光绪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1986年7月在老桥上游约8米处建成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2孔,净跨7.4米,全长106米,桥面宽净7+2×0.25米,高2.1米。下部钢筋混凝土低桩承台,浆砌块石墩(台)身,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总投资29.3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17.3万元。是桥建成,沟通宁海至水车通道,为实现全县乡乡通公路创造条件。
  二十一、西张桥:
  位于西张村东,705省道——盛(垫)宁(宁海)线109K+364处,跨中堡溪。1958年11月建,原为石墩台木桁架桥,1963、1965年两度中修。1970年9月利用东台,加固西台,改建成单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翌年5月1日竣工。跨径31.20米,全长46.4米,高8米,桥面宽净6+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县公路段施工。
  施工中,发现台基土壤砂砾中局部夹有灰色淤泥,与钻探提供资料不符,故增设27根直径为15公分入土深度4~5.5米木桩。台身设孔径2米3道半圆石拱,减轻自重。
  二十二、前溪桥
  位于前童镇前童村南,横跨白溪中游,曾有石板平桥,造年无考,水毁;改建临时性木板桥,亦毁于水。1980年10月动工,1982年4月29日建成上部钢筋混凝土矩形板,下部钢筋混凝土排架,18孔,跨径8.6米,高2.2米,桥面宽净4.5+2×0.25米,全长169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50。实用资金17.77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77万元。
  二十三、跃龙大桥
  位于城关镇南门,横跨大溪。
  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条石平桥,名镇宁桥,19孔,长63米。遭水毁,现尚存12孔。1965年在镇宁桥下游建成轻轨连续桁架桥,6孔,跨径20米,两端悬臂各5米,宽3.2米,高7.1米,长130米。俗称南门铁桥,1988年“730”洪灾水毁。
  1989年6月,在南门铁桥原址建造灌注桩支承钢筋混凝土承台浆砌料石墩台身,3孔,净跨45米,矢跨比1/10,宽净9+2×1.75米,高8.6米,全长159米钢筋混凝土轻型刚架拱桥。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翌年4月竣工。实用资金163.07万元,国家补助78.07万元,香港实业家包玉刚捐资港币100万元,甬江联谊会捐资港币10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