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具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3
页码: 151-1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多种交通工具,包括轿子、人力车(黄包车、手拉车)、畜力车、自行车、三轮车(人力、机动)、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每种工具的特点和用途都不同,有些还有不同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关键词: 宁海县 运输 工具

内容

轿子 人坐其中,两侧穿杠,轿夫肩抬,亦称肩舆。分官轿、民轿。
  官轿,木制,专供官吏乘坐。按官职大小,分由2人、4人、8人抬之。
  民轿又分小轿、花轿。花轿,木制,正方亭阁型轿箱,木质墙栏,镌龙雕凤,制作精细,外观华丽,为民间迎亲专用。小轿有竹制、藤制,设轿蓬、帘幕,轻巧方便,俗称便轿。
  人力车 有黄包车、手拉车。
  黄包车源于日本,又名“东洋车”。两轮,由下盘、车斗组成。设车蓬。客运为主,也载行李、物品等。
  手拉车,俗称榻车,胶轮,铁、木结构,由下盘、车架组成,有高轮、矮轮两种。矮轮又分大包胎、小包胎——俗称“乌龟胎”,载重500~1000公斤,供货运。
  畜力车 有称“大板车”,牛、马(驴)牵引,又名“牛车”、“马车”。由下盘、车架组成。载重约2500公斤。
  自行车 俗称脚踏车,有称自由车。最早出现于民国期间。民国25年(1936),县城有“石茂”、“钱宝新”、“黄瑞之”等5家车行,从事出租和修理脚踏车业务。是年,全县公车3辆,私车20辆。民国36年39辆。解放后,发展迅速,为城乡人民主要交通工具。1987年底,全县自行车7.7万辆。1991年11万余辆。
  三轮车 有人力、机动两种。人力三轮货车,俗称“黄鱼车”,载重200至250公斤,50年代开始在城关地区出现,多为单位食堂备用。70年代有人力三轮客车。
  机动三轮客车始于民国35年。解放后停驶。1966年,县搬运站试用机动三轮车,从事货运。1982年底,县内三轮机动客车兴起,称“小三卡”,多“天目山”、“小飞燕”等厂牌,4轮的,称“小四轮”。1990年8月,简易后三轮(俗称乌龟车)兴起。统称简易机动车。定额限载2~6人。
  摩托车 始见于50年代后期,多为个人自备,有侧三轮、二轮、轻便摩托车3种。1991年底,全县各种摩托车1196辆,其中侧三轮150辆、二轮763辆、轻便摩托车283辆。
  拖拉机 1958年引进,原为农田耕作机械,60年代轮式和手扶拖拉机介入运输。1987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4000台。1991年增至4441台。
  汽车 有大型、小型汽车。按用途分客车、货车、吊车、特种车、专用车。民国24年1月宁海始见汽车。解放后逐年增多。50年代多属进口道奇、万国、伊四子等。60年代有跃进、东方红、四明山、解放等国产汽车出现。80年代,黄河、东风、雨花、凤凰、飞翼、飞碟、哈尔滨等厂牌汽车相继增多。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