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运输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82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运输编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47
页码: 151-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运输包括陆运和水运,涉及多种工具和客运、货运等业务。此外,还有专项运输如冰鲜、鲜番薯、活猪禽蛋、粮食和春节运输等。运输企业分为全民、集体、个体和联运企业等多种类型。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 运输

内容

第一章 陆运
  宁海交通运输向以陆运为主。运输方式长期处于肩挑、背负和畜力驮运状态。民国时期始有人力车、机动车运输。1991年,陆运客运量占总运量99.56%,货运量占总运量82.03%,本章分工具、客运、货运、联运、装卸搬运5节记述。
  第一节 工具
  轿子 人坐其中,两侧穿杠,轿夫肩抬,亦称肩舆。分官轿、民轿。
  官轿,木制,专供官吏乘坐。按官职大小,分由2人、4人、8人抬之。
  民轿又分小轿、花轿。花轿,木制,正方亭阁型轿箱,木质墙栏,镌龙雕凤,制作精细,外观华丽,为民间迎亲专用。小轿有竹制、藤制,设轿蓬、帘幕,轻巧方便,俗称便轿。
  人力车 有黄包车、手拉车。
  黄包车源于日本,又名“东洋车”。两轮,由下盘、车斗组成。设车蓬。客运为主,也载行李、物品等。
  手拉车,俗称榻车,胶轮,铁、木结构,由下盘、车架组成,有高轮、矮轮两种。矮轮又分大包胎、小包胎——俗称“乌龟胎”,载重500~1000公斤,供货运。
  畜力车 有称“大板车”,牛、马(驴)牵引,又名“牛车”、“马车”。由下盘、车架组成。载重约2500公斤。
  自行车 俗称脚踏车,有称自由车。最早出现于民国期间。民国25年(1936),县城有“石茂”、“钱宝新”、“黄瑞之”等5家车行,从事出租和修理脚踏车业务。是年,全县公车3辆,私车20辆。民国36年39辆。解放后,发展迅速,为城乡人民主要交通工具。1987年底,全县自行车7.7万辆。1991年11万余辆。
  三轮车 有人力、机动两种。人力三轮货车,俗称“黄鱼车”,载重200至250公斤,50年代开始在城关地区出现,多为单位食堂备用。70年代有人力三轮客车。
  机动三轮客车始于民国35年。解放后停驶。1966年,县搬运站试用机动三轮车,从事货运。1982年底,县内三轮机动客车兴起,称“小三卡”,多“天目山”、“小飞燕”等厂牌,4轮的,称“小四轮”。1990年8月,简易后三轮(俗称乌龟车)兴起。统称简易机动车。定额限载2~6人。
  摩托车 始见于50年代后期,多为个人自备,有侧三轮、二轮、轻便摩托车3种。1991年底,全县各种摩托车1196辆,其中侧三轮150辆、二轮763辆、轻便摩托车283辆。
  拖拉机 1958年引进,原为农田耕作机械,60年代轮式和手扶拖拉机介入运输。1987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4000台。1991年增至4441台。
  汽车 有大型、小型汽车。按用途分客车、货车、吊车、特种车、专用车。民国24年1月宁海始见汽车。解放后逐年增多。50年代多属进口道奇、万国、伊四子等。60年代有跃进、东方红、四明山、解放等国产汽车出现。80年代,黄河、东风、雨花、凤凰、飞翼、飞碟、哈尔滨等厂牌汽车相继增多。
  第二节 客运
  轿子运输 系陆路客运的最早形式。秦汉已有。初为皇帝乘坐,渐次普及文官,民间。
  明崇祯年间,白峤驿、桑洲驿有轿夫各56人,为迎送官吏服务。
  民轿以清朝及民国时期最盛。民国23年(1934),县政府始作登记,全县有客轿150顶。民国28年成立轿夫职业工会,址设城内市门头庙。次年有客轿154顶。民国36年,城内山隍堂、市门头、桃源桥下、塘下、坎头顶、潘家祠堂设轿行,老板雇工抬轿,揽客结账各行自理。每轿乘客1人,随带些许行李,载重不超过100公斤。行走路线外至临海、天台、奉化、象山、三门等县,县内各地皆至。解放后,交通工具发展,车辆增多,轿运渐淘汰。
  人力车运输 民国17年,城内始见少量人力车。民国19年有“宁海人力车公司”,址设原“同善社”所在地(今桃源北路14号)。有人力车26辆。雇工拉车为主,兼营车辆出租,每辆车月租金银元8元。通车路线初以大北门至桥头胡为主,后发展至薛岙码头,衔接海运。城关至黄坛、前童、竹林,桥头胡至梅林、凤潭,西店至长洋、深甽各地,相继通行人力车。
  民国24年1月公路通车,客旅改趋公路,人力车营业锐减,仅在深甽等公路不及处运营。宁海人力车公司入不敷出,翌年5月底停止营业。
  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进犯,奉海公路奉令掘毁,汽车运输中断,肩挑、驮运、人力车、轿重兴。受地形限制,县城往北车多于轿,西南走向轿多于车。民国28年,有人力车60辆,翌年增至67辆。主要路线县内各地、县城至奉化而至宁波。民国31年,港口封锁、沪、甬、温、台客商均由宁波、奉化取道宁海,陆路至临海,渡清江至乐清、永嘉,而转内地各省。抗战胜利,国民党六区专员迭令抢修公路,然进度缓慢,人力车仍为客运主要工具。民国36年,有人力(客)车75辆。公路发展,黄包车淘汰。
  脚踏三轮车 始于70年代。乘客2人,随带少量行李、货物。1984年开始增多,个体经营。1988年达560余辆。1990年3月开始整顿,8月核定112辆。多在城关地区活动。
  简易机动车运输 民国35年,竹口陈姓(教师)自备日本产18.4千瓦柴油机动三轮客车1辆,私人代步、往返于县城至竹口间,偶至桥头胡等地。宁海解放后停驶。1982年底始有少量机动三轮客车(俗称“三卡”)在车站至医院路线营运。1987年末全县从事客运简易机动车953辆,1991年增至1170余辆。其中简易后三轮登记在册141辆,未登记10余辆。简易机动客车皆个体经营,在城乡各地从事客运1991年完成客运量397.8万人,3276.2万人公里。
  汽车运输 起于民国24年1月6日,班车通奉化;6月1日起,县城至宁波直达班车一日两班对开。私营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鄞奉长途汽车公司)经营。民国27~38年汽车运输中断。直至1950年1月1日宁海至宁波公路全线恢复通车。1952年6月,宁海日发直达宁波客车2班次,每班30至35客位。
  1954年起,每逢夏收夏种季节,即小暑后2~3天开始,大暑前一周最旺,黄岩、临海、三门等县农民徒步至宁海乘车去奉化、鄞县等地割早稻(俗称“割稻客”)每年多达数千人。
  1955年9月宁(海)高(枧)公路通车,宁、台、温商旅多取道宁海。1956年10月西店至长洋通行客车,翌年延伸至深甽山区。1958年11月宁(海)西(泽)公路建成通车,连接象山。区乡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多,客车不断向农村延伸。人力车、轿逐渐为汽车所取代。1965年,全县51个公社(镇)23个通汽车,占45%。1966年宁海汽车站完成地区旅客发出运输量71.6万人、1635.5万人公里。
  1958年6~7月间,县委下达在36小时内运送来宁海长街等区支援移苗并丘工作的12400余人回余姚、慈溪各地。宁海汽车站集中所有车辆全力以赴,站长黄伯如还向温州、黄岩、台州各地求援,调集100余辆汽车,如期完成运送任务。
  1962年7月2日,宁海汽车站抽调大客车6辆、地区货车3辆组编成汽车战备中队,听候调遣,待命出发。
  1976年6月1日,宁海汽车站成立车队,客车11辆,担负宁海、象山两县客运业务。是年,完成客运量170万人,3800万人公里。翌年,新增长街至岳井、亭头至一市、桥头胡至民主、西吕至建设4条、共长30公里客车线路。
  70年代末,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客运紧张状况与日俱增。1980年县境内短途旅客日流量8000人次,每天将近2000人乘不上车,去台、温方向长途旅客乘车尤其困难。是年,宁海车站增加客车9辆,仍难适应商旅需求。
  1981年元旦起,县运输公司开始经营客运业务,有凤凰牌大客车4辆、132客位,在城关至峡山、城关至凤潭两条新路线上排班营运,跟车售票,沿途停靠,旅客称便。后,县运输公司陆续添置飞翼客车1辆(43客位)、凤凰客车4辆(178客位),江西(旧)客车1辆(40客位)。由货运为主逐步转向客货运输并举。改变了建国30多年来,汽车客运由省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独家经营局面。1984年11月,桥头胡区下洋顾村农民林安良购买雨花牌客车2辆、48客位,加入宁海至宁波线路运营。为全县经营客运首家专业运输个体户。后,从事汽车客运的个体户相继增多,分别由西店、长街、岳井、桑洲等地开往宁波,往返营运。出现全民、集体、个体联户一齐上的新格局,运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除边远山区外,“乘车难”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1987年11月,县第一运输公司兼营客运,增辟宁海至宁波、宁海至黄岩路桥等线路。县内从事汽车客运业务的有全民运输企业1个,集体运输企业2个,个体(包括松散联合体)7家,客车76辆,其中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分公司42辆、1745客位,县第一、第二运输公司16辆、742客位,个体(联户)18辆、631客位。完成年客运量652.8万人、周转量17127.2万人公里。其中交通专业运输完成617万人、周转量14443.4万人公里,个体(联户)30.6万人、周转量2375.3万人公里。
  1991年,从事客运全民企业1个,集体企业2个,个体(联户)11家。营运客车97辆、4208客位。县长运公司46辆、1966客位,县第一运输公司13辆、533客位,县汽运公司15辆、746客位,个体(联户)20辆、711客位。企事业单位3辆、72客位。冬令班车:城关日始发县外40班次(跨地、市区10班次),区乡始发县外24班次(跨地、市区4班次),日始发县内往返客车9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899.67万人、周转量2.26亿万人公里。专业运输完成305.17万人、周转量1.26亿万人公里,个体(联户)完成196.7万人、周转量6764万人公里。
  第三节 货运
  肩挑、驮运 解放前,陆上运输以人力肩挑为主,深甽、马岙、西溪、盈坑一带有畜力驮运。宋嘉定6年(1213)西溪黄公纸(一名瑞青),咸淳四年(1268)璜溪口牡蛎,皆人力肩挑销售外地。民国期间,四乡民众肩挑山货、水产、五谷杂粮及家禽蛋类等,随行就市者尤多。相传:“东乡泥卤拉卤(指水产品类),南乡瓜蒲茄菜(指瓜菜类),西乡柴棒夹抢(指竹、木、柴类),北乡金银财宝(指五谷粮食类)”。形象地记述了四乡人民挑运土特产赶集情景。
  抗日战争时期,公路中断。肩挑、背负、驮运等旧的运输方式重兴。12月,县政府在城关、西店分别组成运输队,乡镇长亲任队长,下配队卒,专备军需调遣。
  民国28年,浙江省驿运管理处成立,下设50个驿运管理站,宁海驿运管理站属其管辖。办理境内驿运管理事宜。
  民国30~31年,日军相继侵占甬、象(山)等地。沪、温瓯海运断航,浙江省六区军政机关和邻县难民等纷纷退入宁海,温、台及湘、赣等外商纷至沓来,人口剧增,商业畸形发展,运输尤其繁忙。一时成为内地货物和战区物资中转枢纽。
  民国32年,城关、桥头胡、深甽、岔路设护运站。翌年,改为货运管理站,宁海货运管理站下辖桥头胡、凫溪、岔路3分站。疏通渠道,保证运输。民国33年4月,宁海驿运管理站撤销,移交临海站。抗战胜利商业转衰,运输任务锐减,运力随之减少。民国36年,专事运输挑夫50人,手车85辆、骡马100头。
  1954年,双峰、西溪两乡外调土纸3.33万件,木炭1000吨、竹笋5950吨、竹簟4万张。运入粮食等生活资料550吨。皆肩挑、驮运。后手拉车增多,肩挑减少,驮运绝迹。
  手拉车运输 民国17年境内始有手拉车。民国29年全县人力货车增至106辆。县“手车职业工会”成立,货源,运力悉由工会统一掌握安排。外籍车夫无眷属者,加入工会需具保结。民国36年,从事货运手车85辆。民国38年5月起,梅林至奉化转由汽车运输,而县城至梅林货物仍赖人力肩挑、手车运输。
  1953年在完成支援灾区粮运任务同时,以手车为主完成短途运销大宗物资计有毛竹5000吨、木柴1.5万吨、竹笋2700吨、笋干45吨、木炭6500吨、土纸4万件、粮食8000吨,调入物资棉百、农肥为主。是年,全县有手车1598辆,常年参加运输专业手车35辆,副业手车1219辆。境内运输主赖手车完成。1962年7月2日,县作手车战时组织编队,区为中队,配正副中队长各1名,联络员2〜3名,下设分队,每分队10〜30人,配正副分队长各1名,联络员1〜2名。全县556辆手车,分别编成9个中队、21个分队。各区手车数:
  是年,完成货物短途运输量:木柴(包括枝柴)1.3万吨、毛竹19万支、生猪1.19万头,其它6147吨,手车运输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3年,全县有手车25275辆,1987年增至59904辆。1991年非机动车完成货运量5.3万吨、周转量26.9万吨公里。
  其他机动车运输 机动三轮货车始于1966年。后,逐年增多。1991年从事货运简易机动车67辆,完成年货运量2万吨、周转量50.6万吨公里。
  拖拉机运输 60年代介入运输,初为短途货运。后,逐步延伸至奉化、象山邻县,直至宁波、杭州等地。1991年有大中型34台,手扶4189台,小方向218台。完成年货运量67.2万吨、周转量1137.4万吨公里。
  汽车运输 1949年12月私营裕美运输行购置日产“伊四子”载重3吨汽车1辆,参加货运,为县人拥有汽车之始。1954年1月1日起,该行汽车归宁波分公司统一调度,5月16日,财产收为国有,县内汽车货运业务由宁海汽车站独家经营。
  1956年,宁(海)高(枧)、西(店)深(甽)公路相继通车,公路向山区伸展,经营范围扩大。是年完成货运量2.6万吨、周转量103.6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93%。为解决山区毛竹运输困难,宁海汽车站推广瓶窑经验,汽车试装毛竹成功。
  1961年,宁海汽车站增设货运站。客货运输业务分开。1964年5月20日,宁海汽车站成立“宁海货运地区班”,有货车6辆,承担宁海、象山地区整车货运业务外,开发零担业务,至宁波零担固定班车从3天一班。发展到每天一班。翌年10月1日,开辟县内第一条(城关至长街)零担班车货运线,每天1班。1966年5月,另辟宁海至象山零担货运线,每3天1班;宁海至临海每5天1班;12月,增开城关至深甽,至桑洲零担线路,每周各1班次。是年,全县完成货运量7.9万吨、252.6万吨公里,宁海车站分别占69.6%和88.6%。
  1967年,县搬运站从上海购入58-1型三轮机动车一辆,载重1吨。1970年,该站相继购置东方红、钱塘江汽车12辆,主要业务由手车搬运转向公路汽车运输。
  1971年3月,货运量增加,宁波增拨宁海地区货运班车2辆、16.5吨位,归车站调度,参加货运。6月洞口庙水库决口,冲毁民房、站屋、桥梁(上部)及接线路堤等,车站实行双班派车发运抢救物资,连夜将食品、衣物、抢险材料等送往集义堡。下半年,宁海汽车站调货车1辆支援宁海糖厂建设。4季度运输任务紧张。车站停人不停车组织双班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完成重点物资运输任务。
  1973年,县企事业单位自备货车增至20辆、60吨位。4季度胡陈港堵港工程集中民工4500余人,车站配合工程指挥部(自备货车2辆)及时完成所需木材、毛竹、钢材、水泥、枝柴等建设和生活物资,并派专车1辆支援工程建设。是年,宁海汽车站、县搬运公司抽调车辆去衢州化工厂突击运氨水,支援农业生产。
  1976年6月,宁海车站货运站车队货车增至7辆。全年完成货运量6.2万吨、周转量410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县货运量(6.3万吨)98.4%,周转量(418.3万吨公里)94%。
  1978年7~8月,县组织汽(货)车42辆,连续40余天轮流支援力洋水库运送土方。11月,宁海汽车站组织驾驶员加班加点,每日凌晨3点半出车,至晚上9时,突击完成3500吨糖蔗运输任务,支援工农业生产。
  1981年1月,长街区山头公社大渔冯村章世通购买浙江130(2吨)汽车1辆,从事货运。县内始有汽车运输个体户。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辆和拖拉机经营运输的若干规定”下达后,个体联户车辆猛增。至年底,个体(联户)汽车达112辆,拖拉机2100台。个体运输崛起,在搞活运输、加速商品流通方面,起到了积极补充作用。翌年,社会车辆增至521辆。运输市场竞争激烈。个体运输户渐趋联合,组织松散联合体3个,货车24辆、106吨位,拖拉机18台。
  1987年末,货运汽车832辆,3282吨位。其中宁波长运公司宁海分公司12辆、84吨位;县第一运输公司10辆、88吨位;县属企事业单位166辆、812吨位;区、乡(镇)企事业单位351辆、1174吨位;个体(联户)293辆、1124吨位。完成年货运量115万吨、周转量7314.5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完成84.75万吨、周转量3485.41万吨公里;分别占73.5%和47.6%。
  1991年,货运汽车803辆、4093.5吨位。其中县长途运输公司9辆、90吨位,县第一运输公司4辆、26吨位。企事业单位33辆、1862吨位,个体(联户)445辆,2115.5吨位。完成年货运量169.9万吨、周转量22075万吨公里。其中专业运输完成3.44万吨、周转量332.4万吨公里;个体(联户)完成47.76万吨、周转量4878.7万吨公里。
  第四节 联运
  民国26年(1937),同益轮渡局所属新得兴轮船,航行于鄞县横山,象山西周、下沈,宁海薛岙等埠,与鄞奉公路汽车运输相衔接,象山港一带旅客,通过该轮可购买宁波汽车联票。
  民国27年2月,私营裕美货物转运行(后改运输行,下同)在西店、城关小北门设转运栈,与奉化大桥同和船埠订立转运合同,办理宁波至宁海各地货物运输,并出具保单,中途如有损坏、遗失、偷漏等事,概由转运行负责。6月16日,汽车运输中断。货运日趋艰难,大达等货物转运行相继兴起。8月,三美联运站开业。在宁波新河头宁泰公司内,奉化白杜奉化公司内、吴家埠坤记号内,宁海黄墩、凫溪三美栈、城内县前弄等地设办事处,承理运输业务。主要营运路线有二:一自宁波新河头起,船运至白杜、转吴家埠,再船运到凫溪:陈家,而至宁海城区各地;另一由吴家埠船运至桥头胡黄墩埠,转运至东乡茶院、力洋等处。吴家埠到黄墩、陈家等埠均有稳快内港航船行驶,风雨不更。其间,奉海联运站亦组织水陆联运,来往于宁海、奉化、宁波等地,分二路运输。一由宁波经奉化大桥直抵宁海各地;二由宁波新河头宁泰公司装汽船至白杜、转吴家埠、至团堧,肩挑、手车至宁海城内,分送各指定地点。在宁波新河头宁泰公司、大桥合兴船埠、白杜宁泰公司、吴家埠江诸庙本栈、团堧老祠堂本栈、西店王裕昌内、凫溪复大号内、城内市门头电话局内设办事处,承理业务。10月16日,大达、裕美转运行改变货运路线;由奉化车(手车,下同)运、肩运至崔家,转船运至潘家岙,复肩运、车运至县城、石浦各地。接洽地点有:宁波办事处(址在浩河船埠对面);奉化接洽处(址在同和埠方二房永顺埠);宁海接洽处(址在大达、裕美转运栈)。其间,还有通大运输行,大来运输行,安利运输行,一大行等,从事货物联运。
  解放后,公路修复通车,各肩运、船运短途货物转运行渐趋淘汰。联运一度松驰。1954年,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海汽车站开办零星行包、包裹长途公、铁联运。并采用“统一调度,计划平衡”等措施,仍难解决长距离需要多种工具联接运输的困难。
  1963年2月,宁海汽车站设联运营业站。翌年,充实人员,扩大联运业务范围,实行“一票到底,一次结算,全程负责”联运方式。由每天3、4票发展到几十票;零担从3天1班,发展到每天1班的固定零担班车。
  1965年10月1日,宁海汽车站开辟城关至长街另担中转线,每天1班,3吨。翌年5月,相继开辟宁海至象山,至临海联运线。12月,开辟城关至深甽、至桑洲短途联运线,每周1班次。
  1969年随着联运业务的发展,宁海汽车站扩建零担仓库100平方米。同年,长街区水陆联运队开业。1971年8月,县统一运输指挥部抽调人员,交通、商业、财政部门联成一体,开展铁、公、水联合运输和运输、装卸、结算一条龙服务;同时,发售客运联票,宁海至上海形成公、水联运,在西店、梅林、长街、力洋等地设联运点。1974年,公、铁联运业务增多,宁海汽车站从零担联运扩大到公、铁整车联运。
  1980年,宁海水上联运站成立。1985年1月,长街区3户农民联合组成宁海长街物资转运服务站,设宁波转运点。联运(中转)行业兴起。1987年末,全县有10个货物联运服务(中转)站。1991年增至20个,全民2个,集体6个,个体(联户)12个。完成年货物联运量2万吨、172万吨公里。
  第五节 装卸搬运
  三门湾白峤埠,象山港黄墩埠、凫溪埠、薛岙码头为物资交流主要集散地,装卸搬运业开始较早,但无组织。民国25年(1936)经县政府批准,县人娄芝梅雇夫在宁海车站专司行李搬运,为县内装卸搬运之雏形。民国29年始有手车、挑夫职业工会。
  专业组织 1949年11月,陈永法等着手筹建搬运工会,1950年4月宁海县搬运工会正式成立,址设都神殿(今大米巷40号),手车工人34人,手车为主要工具,人手1辆;装卸工16人。1954年迁址河头(今小北门路97号)。1957年改名宁海县搬运服务站。1959年6月转全民所有制,名象山县宁海搬运站,管理干部3人,生产工人42人。1962年2月复转为集体所有制运输企业,与城关运输队合并,增至84人、手车61辆、牛车6辆。改称宁海城关搬运站,1964年5月改名宁海县搬运站。1971年更名宁海县搬运公司。翌年派驻薛岙码头装卸队。1980年12月,称宁海县运输公司。1987年7月5日划分为宁海县运输公司货运站,宁海县运输公司客运站。下辖薛岙、城关2个装卸队。
  薛岙装卸队隶属县运输公司货运站。1987年装卸工12人,铲车1台,完成年装卸量6.21万吨,1991年装卸工11人,完成年装卸量5.06万吨,营收8.29万元。
  城关装卸队隶属县运输公司客运站。1987年装卸工12人,铲车1台,完成年装卸量3.38万吨,1990年装卸外包经营。
  社会装卸组织
  1953年,长街搬运队成立,从事石桥头~长亭港货运装卸转运。农民15人,手车15辆。为县内农村最早装卸搬运组织。1956年初,龙浦乡农民16人组成沥头装卸队,专司沥头埠货物装卸。1958年11月,宁(海)象(山)公路通车,力洋农民22人组成搬运队,从事车站及车站至埠头货物搬运。1960年,梅林30人、手车25辆,桥头胡50人、手车28辆,岔路56人、手车40辆,及朱行桥装卸队等,组织形式为队有社营或社有社营。1962年在区交管站辅助下,各地装卸搬运组织迭起。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装卸组织解体。1979年,区、乡(镇)、村级装卸搬运组织19个,从业人员208人,手车121辆;1987年增至26个,从业人员427人,手车218辆。吊车2台,(分别安装在薛岙、梅岙码头)。1991年农村装卸搬运组织23个,从业人员342人,手车173辆、吊车5台、拖拉机9辆。完成年装卸量27.84万吨,搬运量8.24万吨,营业收入93.43万元。
  第二章 水运
  宁海濒海,航运发轫甚早。宋初即与日本国通航。受战事等影响,几经起落。民国时期34艘外轮相继行驶薛岙、岳井、白峤等埠。解放前夕衰落。建国后,重振海运。1983年运输船舶机动化。航运事业方兴未艾。本章分工具、客运、货运3节记述。
  第一节 工具
  竹筏 俗称竹排。溪流运输工具。9~11支大毛竹削去两侧青皮,保留上下两面竹青,以火烤熏定型,平排串连组合而成。分前后两节,前节头稍翘呈弧形,后节平直,系于前节之后。顺水、平水用篙撑;逆水(放空除外),一般两人拉、推,操作艰辛。载重600~700公斤。每年“重阳”开砩后通航,“立夏”关砩后停驶,季节性强。70年代后期淘汰。
  木帆船 靠人力、风力推进之木质船舶。主要结构包括底板、身板、肋、挡浪板、甲板以及骨架和上层建筑。有桅、帆、舵、橹、桨等。分单桅、双桅和多桅。
  绿眉毛船 木帆船的一种。船头处称陡门,涂红色,如船之鼻。两侧饰有船眼,昔新造时,业主往往在眼内藏金银或钱币,意取吉利。自船眼上方至船头涂以草绿色油漆,状似眉毛,故称绿眉毛。船体结构坚固,型线好,首部成“V”型,尖头、平底、航速快,操纵灵活,回转半径小,稳性好,为70年代前宁海主要运输船舶。
  舢舨 也称“三板”。用桨或橹推进,无桅、帆和甲板的小木船。用于短驳、农渡等。
  木质机动船 木帆船改进型。使用机器动力推进,县内始于60年代。至1983年,木帆船全部改装机动船。
  钢质货轮 有纵横混合式结构,双层底,单甲板,艉机形沿海货轮和横骨架式、单底、单甲板、艉机型沿海简易货轮两种。
  280吨级沿海简易货轮江苏省常熟市船厂营造。总长38.2米,型宽7.2米,型深3.5米,吃水2.7米,主机6160A-12型、136千瓦,副机2135型、29千瓦。
  350吨级沿海简易货轮鄞县梅虚新乐船厂营造。总长38.75米,型宽7.42米,型深3.35米,吃水3米,主机6160A-12型、136千瓦,副机2135型、29千瓦。
  485吨级沿海货轮杭州胜利船厂营造。总长45.4米,型宽8米,型深3.7米,吃水3.2米。主机6160A-13型、184千瓦,副机4105型、29千瓦两台。
  1100吨级沿海货轮上海市中华船厂营造。原海军W405自航挖泥船,1982年改运输船,总长59.50米,型宽10米,型深4.2米,吃水3.5米,主机6300C型、294千瓦两台。副机6135Z-1型、88千瓦两台,配有雷达。原载重750吨级。1990年4月改造扩吨为载重1100吨级。
  第二节 客运
  内港运输 唐贞观三年(630),健跳(今属三门县)与石浦有船舶往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游轮往返行驶于海游、健跳、蟹钳渡、弯埠岳井。民国26年(1937)5月,醒生轮船局所属富春铁壳汽轮始航于鄞县横山,象山西泽、乌屿山、西周,宁海薛岙间;宁海轮同时行驶于薛岙至象山诸埠。三门湾以白峤埠为主埠,航船往来于茶院、胡陈、前横、长街、一市、东岙、沙柳、健跳、象山石浦等港埠。湖山乡后门港至临海天打堍,柘浦乡茶院下埠头至健跳,均有帆船往来。客货兼载。后随公路通车相继停航。1957年象山航运公司辟石浦至白峤埠航线,1966年停航,1983年4月复航,弯埠胡陈港,改泊越溪埠象山港以桥头胡黄墩埠为中心,通峡山、象山柴溪、奉化吴家埠等地。公路通车,分别于1949年、1976年和1980年停驶。
  1985年,省航运局批准,前横乡6户农民联合经营胡陈港至健跳客班航船,2月25日开航,85客位,每日1班与三门县航船对开,为县内经营的唯一水上客运航线。
  沿海运输 宋初为日本之“贡道”。壅熙二年(985)日僧奝然从宁海满山岛乘船回国,相传岛上有石碑:“东京从此去”。崇祯《宁海县志》载:“周之先尝总大舶出海上……之明年(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侍其父适日本国”。其时已有船舶交往。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驻台湾,清廷为断其联系,下令“撤沿海三十里居民入内,而空其地”。禁止船民出海,海运一度中断。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克*降清,始诏复沿海居民,准许船舶出海,海运复兴。
  光绪年间,甬商试航甬~薛(宁海薛岙)线成功。三十一年(1805)宁海商轮公司置宁海轮(73吨)、安宁轮(100吨),3日1班定期往返行驶宁波~薛岙线。三十四年,海游轮往返行驶于海游、健跳、蟹钳渡,弯埠岳井。其时,甬~象(山)~宁(薛岙)及三门湾石(浦)~岳(井)~三(门)航线,均有船舶往来。
  民国时期,象山港轮船靠埠薛岙,北上沪、甬均走此线。民国6年,三北轮埠公司所属慈北轮通航于甬~象~宁(薛岙)线。民国15年2月19日,宁海、象山合资经营宁象轮(359.98总吨、494客位)加入是航线营运。其时,薛岙无轮埠,上下客货皆由小船过驳。翌年,薛岙简易码头建成,轮船直接靠埠。民国20年3月,开元轮始航于上海、岱山、象山、薛岙航线,客货兼载;民国21年11月,甬象和记公司所属朝阳轮(371.5总吨、336客位)始航于宁波、镇海、舟山、象山、薛岙航线;民国22年,象山商轮公司所属象宁轮(201.4总吨、450客位)始航于上海,宁波、象山、薛岙航线。民国24年,奉海公路通车,商旅取道公路,航运营业锐减。该轮采用房仓降价,招揽客货。
  行驶三门湾航线轮船,皆弯埠岳井。民国19年,升昌轮单日开航石浦~岳井~海游,双日开航石浦~岳浦~岳井~泗洲头航线。民国22年,黄岩智和商轮公司所属临浦轮(后改属临海临浦商轮公司、74.2总吨)往返于石浦~海游航线,弯埠岳井。民国23年9月,临海轮损坏停航,由临海商轮公司所属茂昌轮接替行驶石浦~宁海~三门航线。民国25年,黄岩智和商轮公司所属永临轮加入营运,单日由石浦~白峤埠(小水潮船泊亭头渡),双日抵泗洲头、弯埠岳井。唯三门湾洋面常遭匪患,商旅生命财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虽有航警或私人保镖护航,然临浦、永浦等轮均多次遭劫,旅客航警时有伤亡。航行受阻。
  抗日战争爆发,港口封锁,船舶停航。民国27年5月,原岱山轮船公司所属岱山轮(85.52总吨),改名“海林轮”,悬德国旗,航行甬宁线;同年7月转德国籍,改名“天宝轮”,由德商远东轮船公司经营,继续航行于宁波、镇海、定海、沈家门、岱山、象山、薛岙间;10月,专驶宁波~薛岙航线,定期3日1班,风雨不更,客货兼载。民国28年,境内沿海各埠通象山、三门、海门大小航船43艘。
  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公路未修复,至沪、甬客旅多走水路,海运盛况空前。
  民国35年春,薛岙轮埠恢复通航,前后行驶于甬~象~宁航线轮船达14艘。7月,象宁商轮局所属东安轮始航是线,客货兼载。8月,铁索快轮接替东安轮,按期停靠薛岙埠。同月,甬新宁象轮船公司所属上海轮(78.33总吨,72客位)。接替东安轮行驶甬~象~宁航线,与铁索快轮对开。是年秋,宁象合记商轮局所属新上海轮(120总吨,官舱50客位、房舱100。客位、统舱150客位)行驶宁波、舟山、象山、宁海航线,设薛岙办事处经理业务。
  民国36年1月7日,新宁象商轮局所属胜利轮(客货兼载,600客位),由甬开宁,与上海轮同时对开。隔日1班(票价每客国币6000元),分别在薛岙、桥头胡新兴号、城内桃源桥胡友仁烟号设接洽点。3月,合资经营的大康轮船局所属金胜利轮(177.72总吨)分期行驶于宁波至薛岙,至石浦、海门航线。同月,象山商轮局所属华象木壳机轮(194.08总吨,时速8浬,容客300~400人),行驶于宁波~海门间,每逢单日兼弯薛岙埠。
  行驶于薛岙埠的还有新宁象轮、新海盛轮、万利轮、华洋轮、浙海轮、江盛仍在轮等。至民国38年春,万利、浙海、江盛轮仍照常往返营运。
  行驶三门湾海域的有凯利轮、海康轮、华猶汽轮、浙惠六号小汽轮、宁镇小轮、永利汽轮、福宝轮、益利木壳汽轮等。皆弯埠岳井,客货兼载。
  解放初,国民党军队盘居沿海岛屿,海域欠宁,海运停滞。奉海公路恢复通车,外海客运终止。
  第三节 货运
  溪流运输
  筏运 溪流主要运输方式。始于何时无考。公路未通车前,山区大量的竹、木、柴、炭等土特产,大米、油、盐、棉百等生活必需品和农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均赖竹筏运输。
  境内通行竹筏的溪流有白溪(包括大溪)、清溪和凫溪3条。航程长74公里。民国时期最盛,解放初有竹筏1016张。
  白溪 上游自狐啸溪(又名长溪滩)起,经里王、白溪、大娄、高坦、妙山、石舌章至水车高坦埠,于白峤港与船运衔接。航程25公里,沿岸竹筏520张。公路通车,1977年筏运停止。大溪,属白溪支流,竹筏从西溪乡沙地起,经斑竹园、黄坛、出德星桥,过城关南门外至双港与白溪汇合,通航里程20公里,沿岸竹筏190张,除源头港尾货物直接交流外,城关部份货物亦肩挑、车运至跃龙山脚笼*潭边,赖竹筏转运。
  清溪 源出天台山。竹筏上通天台县境内约2.5公里流程,从天宁堂入县境,经上叶王、坑口、桑洲、沙地等12村,境内通航里程14公里,再下流5公里至三门县沙柳,于旗门港与海运衔接。承担县内西部山区与沿海平原物资交流外,有天台县部份土产(绿豆、小猪仔等)运销象山、南田及三门等地,换回上述各地特产,为西南山区物资交流纽带。沿岸竹筏169张。1955年宁高公路通车后,大溪、清溪竹筏停航。
  凫溪 深甽“猴北第一桥”起,经凤潭、山下娄、下河、洪家塔、梅林、凫溪、陈家等村,于铁江与船运衔接,通航里程15公里。其时,下陈设货物转运栈。沿岸竹筏137张。1958年杨梅岭水库兴建,凫溪筏运停止。
  流放 是溪流运输的另一种方式。利用溪流自然高差,将木材放入水中顺流而下,至指定地点,用钢丝索拦截,起水进仓(场)。1958年白溪上游至水车双港曾流放木材多次。
  内港运输 解放前,白峤埠、黄墩埠为主要集散地。运输船舶客货兼载。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水道篇》载:城蜃线:“经玉带河,由县城通小园山,沿岸经过之重要市镇,黄墩。水势平缓,常有小船来往”。抗战期间,沿海船运受阻,沪甬货物从宁波沿内港航船至白杜转吴家埠、复船运至薛岙、黄墩埠。宁波~奉化(白杜、吴家埠)~桥头胡为沪、甬转台、温而至内地物资中转通道。地处象山港尾的桥头胡,帆船云集,一跃而居浙东货物吐纳重要口岸,一度号称“小上海”。
  民国28年,全县运输船舶456艘,限在象山港、三门湾内营运,禁止出海。
  解放初,内港运输船舶均为个体经营的小木帆船。1949年10月,接台州专署紧急通知,调集船舶运粮支前——解放舟山。首批3400吨运抵石浦。同时,解放军部队向船民征借船舶143艘。舟山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偿付4.46亿元(旧人民币)。
  1951年,全县沿海34个乡(镇)、73个村有木帆船843艘。其中载重量2.5~5吨647艘,6~15吨35艘,16~25吨128艘,26~50吨33艘,停泊主要埠头60处。后,沿海公路发展,内港货运锐减。
  沿海运输 解放前海轮客货兼载外,大部分农特产品由木帆船运输。出口物资主为竹、木、柴、炭;进口以棉百、南北货为多。解放后,海运渐兴。
  1954~1955年,宁海无码头设施。宁波轮船公司所属浙江2、3、8、10号船相继至长亭港装运粮食,受潮水限制,影响船舶周转。
  1955年桥头胡、民主、西店等乡部分船民组织起木帆船运输组。全县有专业运输船24艘、520.7吨;副业运输船43艘、1571.9吨。峡山片18艘、520吨;梅林片22艘、967吨;力洋片3艘、84.90吨。完成年货运量3.9万吨,周转量896.2万吨公里。
  1956年2月,运输组分别转为运输社。有船21艘、503吨位。最大41.5吨,最小4.8吨;社员105人,候补社员16人。是年,输出毛竹5500吨、枝柴450吨、白泥2500吨等,运入多为农肥、农药、蜊壳等。其时,停泊以樟树、黄墩、朱行桥、双港、一市港、大麦塘、沥头、白峤为主埠。8月1日,受强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县航管站组织船只配合粮食部门从外地突击调入秋玉米、秋大豆、荞麦、马料豆等早熟种籽54吨,支援灾区,恢复生产。
  1958年“大跃进”期间,“民主”、“联合”两运输社先后下放公社管辖,属社办运输企业。平均主义影响社员劳动积极性,两社完成运输量均连年下降:1958年3.8万吨,周转量652.6万吨公里,1959年3.3万吨、周转量642.2万吨公里,1960年2.8万吨、周转量550.6万吨公里。而大量货物压港待运。1958年9月起,向外地求援派船支援外,航管站组织渔船600吨参加运输,8000吨运沪大米改由甬中转。
  1960年3月,交通部门组织木帆船33艘,调入种籽粮55吨,支援农业生产。是年,专业运输组织外,队有社营运输船32艘:桥头胡31艘、937吨位,长街1艘、21吨位,参加运输。
  1967年,民主运输社红峰331号船(62吨位)装机运行,沿海运输向机动化迈出了第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运输秩序混乱,压船、压货情况时有发生,影响船舶周转。其间,企事业单位自备运输船只增多,至1973年末,水产公司3艘、170吨位、220千瓦;长街供销社2艘、96吨位、228千瓦;胡陈港指挥部2艘、82吨位、132千瓦;团结塘1艘、13吨位、29千瓦;车岙港养殖场2艘、73吨位、74千瓦。
  1978年底,全县有机动船48艘、2696吨位、2646千瓦;木帆船192艘、3413吨位。其中两个专业运输社机动船11艘、948吨位、831千瓦;木帆船7艘、162吨位。副业运输机动船29艘、1446吨位、1346千瓦。载重30吨以上,适航上海的17艘、1184吨位、942千瓦,木帆船185艘、3251吨位(在册在航的101艘、2089.5吨位,在册不在航的84艘、1161.5吨位)。企事业单位自备运输船8艘、302吨位、469千瓦。持证船员:驾驶员91人,轮机员87人。完成年货运量11.7万吨,周转量2978.3万吨。
  1980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交流频率加快,货运量增多。1982年船队相继实行单船核算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船员劳动生产积极性,船舶周转加速、航次增多,经济效益显著。副业运输船增至37艘、2874吨位。是年完成货运量13.5万吨、周转量4075.5万吨公里。
  1983年5月1日,县航运公司二船队107号钢质货轮正式投产,载重280吨位,136千瓦。县内始有沿海钢质货轮。年末机动运输船增至69艘,5923吨位、4968千瓦。其中两个专业运输队有钢质货轮5艘,1115吨位、669千瓦。运输船舶全面实现机动化。
  1984年11月,沿海运输市场出现专业、副业、集体、个体一齐上,运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新格局。各种经济性质的运力增多,外地支援运输船只减少。是年,完成货运量16.1万吨,周转量5449.1万吨公里。
  1986年,全县运输船增至94艘、8201吨位、5792千瓦。其中副业运输船占58.83%,运能出现过剩现象。峡山乡个体联户和集体运输船,在自愿原则下,于8月9日组成“峡山水陆联合运输站”。为县内第一个水上运输联合体组织。
  1987年末,全县沿海运输船96艘、7831吨位、6185千瓦。其中两个专业航运公司船舶11艘、3566吨位、1972千瓦;内3艘、271吨位木质机动船外,皆为沿海钢质货轮。载重吨位最大750吨,最小88吨。延伸航线,北至山东半岛,南至汕头、广州、海南岛。个体联户运输船舶80艘、3845吨位、85客位、3542千瓦。完成年货运量28.9万吨,周转量1.19亿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完成货运量12.57万吨,周转量5513.72万吨公里。分别占43.5%和46.2%。出口物资主为矿建材料、麦芽农副产品、毛竹等;进口物资主为煤炭、化肥、粮食、水泥等。
  1991年,全县营运船舶99艘,11041吨位、85客位、6987千瓦。其中专业运输船9艘、4030吨位、1732千瓦,企事业单位5艘,420吨位,629千瓦。个体(联户)85艘,6591吨位、85客位、4626千瓦。完成年货运量30.74万吨、周转量14484.6万吨公里,客运量4.1万人、77.7万人公里。其中交通专业完成货运量17.8万吨,11023万吨公里、分别占58%和76.1%。进口主要物资:煤4.18万吨,水泥2.84万吨,粮食1.64万吨,钢材7.71万吨;出口主要物资:矿建材料603吨,矿石6375吨。
  第三章 专项运输
  篇幅小,但每年发生、运量较大,或在运输中起过作用。分散、繁琐,不易记述。列“专项运输”记之。本章分冰鲜、鲜番薯、活猪禽蛋、粮食、春运、索(滑)道运输6节记述。
  第一节 冰鲜运输
  俗称“做冰鲜”。一年两期,农历三月黄鱼汛,九月带鱼汛,均需冰鲜船运销。分冰鲜、咸鲜、白鲜3种。带冰的称冰鲜船,带盐的称咸鲜船,不带冰、盐的称白鲜船。民国37年(1948),各渔业生产合作社运销船租用计划:薛岙渔业生产合作社汽船25吨,西店渔业生产合作社汽船25吨,石桥头渔业生产合作社木帆船10吨,正学渔业生产合作社木帆船15吨,峡山渔业生产合作社木帆船12.5吨,儒雅渔业生产合作社木帆船12.5吨。运销船只大小视运输距离远近而定。在大目洋、象山爵溪收购大黄鱼运销宁海及镇海、宁波各地,一般4~8吨;运销上海、江阴、南通等地则为20~30吨。
  1955年大黄鱼汛,县供销合作社租用冰鲜运输木帆船14艘,载重124吨位。1957年起,以专业运输船为主体,保证完成主要货物运输前提下,具体由县航管站统一安排。1961年县水产供销公司自备木质机动船1艘,载重80吨位、44千瓦,专事冰鲜运输。1962年,县航管站调船600吨位,支援渔业冰鲜运销。后,每年渔汛期间租用冰鲜运输船200~500吨位。70年代后期,民主、联合运输社完成宁海冰鲜运输任务外,常年出租南京、扬州水产公司冰鲜运输船200~300吨位。机动船往返及租用期间所耗燃料(油、煤)计划概由船舶使用方供给。冰鲜船租价,木帆船每吨月价:20吨37.5元,25吨35元,30吨33元;出吕泗洋、余山洋冰鲜船只,按不同等级租价外加10%补贴。
  1979年底,县水产供销公司自备船增至5艘,载重444吨位、680千瓦。冰鲜运输由自备船舶完成。
  随着渔业资源减少,冰鲜运输锐减。1986年起县水产供销公司自备100吨位、184千瓦运销船1艘。冰鲜自运为主。
  第二节 鲜番薯运输
  番薯旱地高产作物。宁海长街、力洋、岔路、一市为重点产区,黄坛、西店、深甽、桥头胡为一般产区。霜降收获,量大,季节性强,鲜储困难。农村习惯刨丝晒干为主粮。遇阴雨,易霉烂变质。高产不丰收,引起省、地领导关注。1958年成立县鲜番薯运输办公室(后每年都由该办统一领导,指挥调运),根据中央、省调拨计划,汽车站把鲜番薯运输列为支农任务。是年,运往宁波、慈溪520吨(含象山县少量)。1960年为加快鲜番薯调运,减少霉烂,除宁波、慈溪地区仍以汽车运输为主,集一市、长街鲜番薯于沿海港埠,由木帆船驳运石浦转海轮运往上海。1962年11月宁波公路运输局增派“万国”牌十轮卡车2辆,支援亭头、苔芳、力洋等地突击抢运鲜番薯。是年,船运(上海为主)鲜番薯4850吨、薯干150吨;汽车运(宁波、慈溪)鲜番薯5500吨、薯干125吨。
  1963年10月1日,抽调交通、粮食部门干部15人,成立宁波、沥头2个中转站,慈溪、上海等3个验斤小组,具体安排调拔、接收和中转检验工作。并在亭头、越溪、苔芳、大麦塘、沥头、车岙港、青山脚、东岙、沙柳(今属三门县)等沿海港埠,城关车站、岔路、桑洲、梁皇、大路、西店、深甽等公路沿线设立24个接收点。9月27日至11月23日,57天完成鲜番薯运输1.63万吨,其中船运4009吨,汽车运1.23万吨。1965年11月力洋区4250吨鲜番薯改由机帆船运输。县搬运站派工人30余名,自备手车至胡陈、东仓等地支援驳运鲜番薯,衔接长途运输,加快车船周转。是年外调2.1万吨,为历史上最多一年。
  1968年,县鲜番薯运输办公室由县航管站、汽车站、粮食局各调1~2人组成,在县人武部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978年外调鲜番薯1900吨。至1979年底止,全县累计外调鲜番薯12.5万吨。平均每年外调5682吨。薯干、薯粉1000吨以上。
  1980年后,糖蔗、柑桔等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鲜番薯产量减少,外调终止。
  第三节 活猪、禽蛋运输
  饲养生猪、家禽是宁海农村传统副业。外销亦多。
  活猪运输 岔路区最多,一市、长街次之。生猪外调始于1954年。调往宁波为主,上海次之。上海、舟山船运,宁波各地皆车运。每年11月至春节前后为旺季。1971年最多6.09万头。1988年起生猪外调数渐减,白肉外调数增多,1989年外调白肉1.84万头。
  第四节粮食运输
  古有漕粮南米,为军国禄米所需,运往京师或军事重镇。明洪武十三年(1380),亭头渡设河泊所,主管漕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宁海漕运输出米1042石。民国29年(1940),宁海运奉化米540万市斤。民国31年5月,日军入侵情势紧迫,县政府下令征夫数千,星夜肩运城区及东、北两区赋谷50万市斤,移屯拱西、王爱、上金等地。民国35年输出谷米50万市斤。
  解放后,粮运任务增大。1949年10月,台州专署下达支前紧急通知,县人民政府调集民工300人、大小船舶数百艘,首批运粮300吨、旋增400吨,共700吨抵石浦,支援解放舟山群岛。1951年9月,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从三门、临海等地调入大米51.5吨,稻谷137.5吨。1953年6月21日,县政府决定每天调集劳力1000人、手车300辆、木帆船10艘,省粮食厅调派汽车60辆,水陆并运,突击外调稻谷8100吨,支援苏北灾区及供应上海市场。1956年“8·1”台灾台,向外地突击调入早熟种籽秋玉米9.25吨、秋大豆10吨、养麦10吨、小米、马料豆30吨。1960年3月(3年灾害期间)县航管站组织木帆船33艘,突击调入种籽51.5吨。翌年,复从东北、山西调入养麦、马铃薯种籽300吨,县内调拔种籽785吨。1976年县内粮食供应紧张,县委采取紧急措施,交通部门组织船只,调入大米300吨、玉米250吨、面粉50吨、麦皮40吨。解燃眉之急。
  1949年~1991年间,以外地船舶为主,共调入粮食80965吨,由交通部门组织船舶调出粮食377905吨,流向苏北、上海、宁波、舟山等地为主。1975年起粮食外调量渐减,1984年入差增大,1987年粮食外调终止。后,每年从奉化、鄞县各地调入粮食7000~7250吨。
  第五节 春节运输
  春节运输(简称春运)一年一度。客流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春运时间从原来30天延长至40天。一般为节前节后各20天。视客流量、天气等情况而定。县成立春运领导小组,交通、公安、农机、工商、石油、商业等部门参加,分管副县长亲自抓;交通系统建立相应组织,公路、航运、公管层层负责分工抓。事前做好旅客流向流量调査摸底,运输工具(车、船)检验维修;开展安全教育,维护车站、码头、渡口交通秩序,保证安全畅通,使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及时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客流量增多。1981年宁海汽车站、县运输公司客车全部集中投入春运,并组织代客车7辆,为历史上代客车最多一年。1985年春运期间,宁海汽车站客车42辆、县运输公司客车11辆、安良旅运站客车5辆,全部投入运输。县汽车站增设售票窗(由原来4个增至6个),从“三关门”售票到不关门售票、送票上门,开展优质服务劳动竞赛,建立驾驶员超利润奖励制度等。安全、及时、保质、保量完成春运任务。
  1989年,全县组织大客车50辆、3319客位,比上年同期增加5%,社会车辆3辆作备用。面包车平均每天56辆、672客位。春运期间每天正班199班次,先后加车144班次。完成客运量:陆上35.38万人次,为上年的90.1%,其中节前17.05万人次,节后18.34万人次;周转量1452.57万人公里,为上年的96.83%,其中节前674.26万人公里,节后778.31万人公里。水上3991人次,周转量8.78万人公里,为上年的75.5%。
  1990年组织大客71辆,3051客位,发车7909班次,其中加车126班次,运送旅客25.72万人次,周转量1153.7万人公里。分别为上年同期97.2%和92.1%;面包车93辆,1116客位,运送旅客12.9万人次、周转量303.1万人公里,分别为上年同期144%和151.2%,三卡等简易小客车运送短途旅客45万人次、周转量514万人公里,分别为上年同期101%和125.7%。水上客船1艘、85客位,运送旅客2423人次、5.33万人公里,为上年同期80%。
  1991年组织各种车辆247辆、5616客位。其中大客86辆、3870客位,中客2辆、48客位,小客129辆、1548客位,简易小客30辆、150客位,应急值班客车5辆。运送旅客24.04万人次、周转量1182.64万人公里,分别为上年同期93.5%和102.5%。水上运送旅客2826人、周转量6.22万人公里,分别为上年同期116.6%和114.8%。
  第六节 索(滑)道运输
  系山区货物运输的另一种形式。50年代末提倡运输“一网(交通运输网)七化(山区运输索、滑道化……)”内容之一,在山区运输中起过作用。
  索道
  王家染索道。1959年,县交通局配合森工站在双峰乡大陈架设(双线)索道,运输木材,因篾索腐烂而中止。后在王家染试装单线钢丝索道成功。长400米,载重300~500公斤。60年代初,木材停伐,索道废。
  烟顶山索道双线钢丝索,烟顶山至山脚。1969年下半年为开采矿石架设.1976年腊石矿停办,索道一度停用。后改由宁海陶土矿经营,索道恢复使用。长400米,载重200公斤,至今完好。
  滑道
  下南山(今属三门县)滑道。木制,呈U型。顺山坡铺设。1959年专为运输粘土而建。1964年下南山至沙柳手车道建成,滑道废。
  第四章 运输企业
  1991年,境内全民运输企业1个、集体运输企业4个,联运企业19个。本章分全民运输企业、集体运输企业、个体运输企业、联运企业4节记述。
  第一节 全民运输企业
  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简称县长运公司)。原址城关镇小北门车站路2号。
  解放前,宁波私营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私营鄞奉汽车公司)经营。1950年11月22日改组公私合营。1952年6月1日人民政府接收,与省交通公司杭甬运输段合并,改名浙江省交通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海汽车站。12月升辅导站,对西店、大路、凫溪、梅林、冠庄各站负辅导职责。客货车辆由宁波统一调度。1958年6月7日,升县级站,全称浙江省交通厅宁波区公路运输局宁海县汽车站,负责全县公路运输业务。1975年1月1日迁新址(今车站路40号)。
  占地面积10415.5平方米,原址改设货运站。后,增设西店、力洋、长街、一市、深甽辅导站。辅导网络自成体系,生产管理渐趋完善。1987年体制改革,建制下放,改称宁波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分公司。在册人员397人,其中全民305人,集体42人,合同工23人,代办人员27人,固定资产原值275万元。客车42辆、1745客位,货车12辆、84吨位,面包车、双排座各1辆。货运站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分成,亏损补罚”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年完成客运量343.79万人、周转量10238.65万人公里;货运量3.08万吨、周转量400.42万吨公里。在运输市场激烈竞争冲击下,利润逐年下降,1984年(按单车核算)40.3万元,1986年17.77万元,1987年亏损18.19万元。1988年7月1日下放到县,称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隶属县交通局。下辖115个车站。1991年4月,第二轮经营承包,实行分级经济考核,单车承包经济责任制,歇站跟车售票。下辖89个车站(详载设施篇)、车队、车辆修理车间、油库。职工375人。完成年客运量156.98万人,周转量7139.97万人公里,货运量2.79万吨、周转量285.52万吨公里。总营收445万元,亏损3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98.4万元。
  宁海车队 1976年6月1日设置,原由驻站客车11辆,货车7辆组成,承担宁海、象山两县客货运输任务。1980年初,宁海车队负责县内客货运输。配队长1人、副队长3人,安全员2人,客车驾驶员54人,货车驾驶员17人。1991年,客车46辆、1966客位,货车9辆、90吨位。
  车辆修理车间 1976年9月设置。承担车队车辆小修保养。1987年74人,机具设备、配电间等固定资产原值9.56万元。1991年44人,三保作业。
  油库 1960年设,原址小北门老车站。设备简陋,用油桶储油,储油量20~30桶。专职加油工1人。人工抽油、铅桶计量。1962年改建地下油坦克、电动油泵自流计量。1976年迁址山河岭(甬临线78k处),占地面积1037平方米,油库建筑面积177.8平方米。储油量53吨(内机油3吨),直流、电动供油。专职加油工2人。1991年增至5人。
  第二节 集体运输企业
  宁海县第一运输公司
  前身宁海县搬运站。1987年9月24日,宁海县运输公司货运站改设。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职工58人。原以经营货运、装卸为主。有汽(货)车10辆、88吨位,11月,购置客车4辆、180客位、客货兼营。下辖薛岙码头装卸队1个。车辆修理车间1个,负责公司车辆维修。全年完成货运量2.69万吨、周转量205.77万吨公里;客运量2.49万人、周转量204.56万人公里。年总营收55.97万元,其中货运营收43.01万元,客运营收7.11万元,装卸营收5.53万元,其他收入0.32万元。亏损2.5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5万元。1990年12月,迁址颜公河路。
  1991年10月1日,宁海县公共汽车公司正式营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职工75人,其中装卸工11人,机修工14人。客车13辆、470客位,完成年客运量72.87万人、周转量1988.31万人公里;货车4辆、26吨位,全部承包经营。年总营收103.46万元(其中公共汽车营收17.4万元),亏损6.29万元(其中公共汽车1.0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2.1万元(其中公共汽车公司40.1万元)。
  宁海县汽运公司
  前身宁海县搬运站。1987年9月,宁海县运输公司客运站改设。原名宁海县第二运输公司,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客运为主,兼营装卸。年末,职工84人,客车12辆、562客位;1.5吨货车(双排座)1辆,下辖城关装卸队1个(12人),汽车配件门市部1个,车辆修理车间1个(12人),负责公司车辆维修。完成年客运量71.6万人,周转量2539.12万人公里;年总营收120.1万元,其中客运营收84.7万元,门市部营收27万元,净利润1.6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9.19万元。1988年5月改名宁海县汽运公司。1990年12月,迁址颜公河路。1991年,职工94人,其中机修工19人。装卸外包。客车15辆、746客位。完成年客运量73.12万人、周转量3452.50万人公里,年总营收149.71万元,利润7521元。固定资产原值89.21万元。
  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
  址在大佳何乡大佳何村,省道公路象西线南侧。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
  1955年3月,由民主、桥头胡乡个体船户在自愿互利原则下组成“建设”、“胜利”两个木帆船运输组;7月,合并成立宁海,县民主木帆船运输组。木帆船13艘、161吨位,船员54人。1956年2月转社,定名“宁海县民主运输社”。实有运输木帆船10艘,143.3吨位,最大30吨,最小4.8吨。船员58人。船舶折价入社及部分社员缴纳入社基金2.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24万元。是年完成货运量6840吨,周转量5.47万吨公里;年总营收4.45万元;年人均收入652.8元。
  1958年,下放民主公社,属公社运输企业。1962年3月收归县工交局管辖。1967年,所属红蜂331船率先装机运行。1970年,机动船增至4艘、387吨位,船员97人,固定资产原值29.5万元。是年完成货运量1.2万吨,周转量110万吨公里;营运收入11.04万元;年人均收入636元。
  1979年4月,县航运公司成立,改编为“第二船队”。隶属县航运公司管辖。1982年,试行十定(即定员、定底分、定航次、定任务、定产值、定油耗、定另星费用、定上交公司承包额、定安全指标、定奖罚指标)单船承包经济责任制。议定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四柱头由公司任命;船员分配形式,采用包死基数、确保上缴、剩余部分由公司返回船上分配、由船方按各人工资底分比例和实际贡献实行全浮动,全奖全赔,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办法。调动了船员劳动生产积极性,航次、运量、产值全面提高。宁机101船(载重183吨)至上海平均月航次从3.5次上升至5次;营业额从6800元提高到1.01万元;船员年人均收入从4654.5元增至6290.1元。是年,全队完成货运量2.89万吨,周转量1005.5万吨公里。年总营收38万元(1981年2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047元(1981年2623元);千吨公里成本27.7元(比上年下降2.5%);油耗千吨公里为15.22公斤(比上年下降7.48%)。
  1983年5月、9月先后向江苏省常熟市造船厂购置载重280吨、136千瓦钢质货轮2艘。年总产值增至51万元。办起机械厂、泰丰食品厂、招待所等。解决剩余劳力和家属、子女就业问题,优化劳动组合,扩大企业积累,增强企业内向凝聚力。1984年11月28日,经县交通局批准,改名“宁海县第一航运公司”。
  1987年,钢质货轮4艘、1395吨位、592千瓦。木质机动船3艘、371吨位、306千瓦。职工93人。完成年货运量9.24万吨,周转量3544.2万吨公里,年总营收136万元,其中营运收入134.8万元,年人均收入4200元,固定资产原值165万元。
  1989年4月至1991年7月,101、103、104木质机动船相继出售。是年6月新增载重485吨位钢质机动船1艘。至此,运输船舶皆属沿海钢质货轮。
  1991年,正式职工94人,拥有钢质沿海货轮5艘,1880载重吨,736千瓦。完成年货运量11.69万吨,周转量6342.48万吨公里,总营收290.75万元,利润1059元。固定资产原值357.2万元。千吨公里油耗7.2公斤。千吨公里运输成本46.7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1万元。
  下辖企业:
  航运机械厂 1979年办,原称宁海县民主航运机械厂,原址船队办公楼西首,主要产品五金配件、三角带、疏水器等。1987年1月28日,改名“宁海县航运机械厂”。5月,由个人承包经营,年上交航运公司5000元。1991年上交公司2000元。
  泰丰食品厂 址在大佳何乡大佳何村。1984年2月县经委批准。原名宁海县航运综合加工厂。8月,改名宁海县泰丰食品厂,正式职工5人,合同工78人。余为临时工。生产设备有半自动手扳封口机、锅炉、杀菌缸、高压锅等,主要产品为鱼类、蔬菜、水果等食品罐头。1985年亏损8.7万元。1986年整顿、加强领导班子。1987年,扩大生产范围,增加新产品;添置铁听封口机、半自动真空封口机;生产人员多时达114人,完成年产值213万元,利润2.17万元。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1991年产值368万元,利润2.6万元。
  (船舶概况载194页)
  宁海县第二航运公司
  址在西店镇樟树村。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
  1955年3月由樟树、石孔头、璜溪口等船民组成木帆船运输组,1956年2月转社,定名宁海县联合运输社,有木帆船11艘,359.7吨位,船价3.09万元。8月1日,强台风袭击宁海,该社在埠修理的4号、5号两船(计84吨),全毁,其余船只亦被风浪刮到附近山边及公路上。损失金额1.5万元。在人民政府领导和支持下,修好船只,宁波航运公司划拨46吨木帆船1艘,支持该社恢复生产。至年底完成货运量4446吨、周转量40.85万吨公里。职工69人,年人均收入474.57元。
  1958年,行政区域变动,一度划归奉化县西店公社,属社办运输企业。1962年收归县工交局管辖。1968年9月,第1艘木质机动船投产,县西店船厂建造,船体长20.5米,型宽5.94米,型深3.14米,载重92吨位,船价6.3万元。
  1979年,改为宁海县航运公司第三船队。1981年全部更新为机动船,计6艘、548吨位、529千瓦。是年完成货运量2.55万吨,周转量900万吨公里,总营收24.9万元,利润7200元。
  1983年,向鄞县新乐船厂购置载重350吨位、136千瓦,钢质货轮1艘。船价36.9万元,是年完成货运量3.14万吨,周转量1176.4万吨公里;年营收38.0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800.64元(比1981年提高14.4%),千吨公里成本28.56元(比1981年上升0.6%),船吨月产44.49元(比1981年提高14.1%),油耗千吨公里13.55公斤(比(1981年下降11.6%)。被宁波地区交通局、航管处评为安全质量先进单位。
  1984年11月28日,改船队为“宁海县第二航运公司”。向鄞县新乐船厂购买载重350吨位、136千瓦、钢质货轮1艘,船价40.5万元。计船7艘,1145吨位、761千瓦。完成年货运量4.02万吨,周转量1350.67万吨公里。职工100人,人均年收入926.39元。翌年向海军工厂购买载重750吨钢质货轮1艘,船价85万元。9月5日公司所属307船由梅岙码头装运麦芽至广州、海口等地,单程2057公里,首创建国以来远航记录,是年,总营收70万元。
  1986年,新增钢质货轮1艘。运输船舶皆成沿海钢质货轮。
  1987年底,拥有沿海钢质货轮4艘,1800载重吨、996千瓦。完成年货运量7.68万吨、周转量3230.29万吨公里,总营收91.96万元,利润3.35万元,职工82人,年人均收入1019.55元。固定资产原值212.25万元。1990年4月浙宁〓305船在浙江船厂改造扩吨,增至1100载重吨。投资60.5万元。
  1991年,正式职工70人,拥有船舶4艘、2150载重吨,996千瓦。完成年货运量6.16万吨,周转量4632.78万吨公里。总营收184.73万元,利润2.6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75.2万元。千吨公里油耗7.37公斤。千吨公里运输成本37.7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3万元(83人计算)。
  第三节 个体运输企业
  个体客运专业户11家,宁海安良旅运站较具规模。
  宁海安良旅运站 1984年11月开业。原名宁海安良旅游公司,址设城关镇小北门口。客车2辆,往返宁海~宁波线路运营。翌年春,复筹资25万元(国家贷款20万元),增购客车3辆,日始发甬客车7班次。1986年更名宁海安良旅运站。租场地100平方米、房屋10间,作停车场、售票室、调度室、候车室等。1987年完成客运量11.41万人、990万人公里。营运收入29.66万元。荣获宁波市优秀专业户称号。1990年12月,售票、调度、候车移至客运中心。1991年大客车7辆、小客车1辆、345客位。完成年客运量13.6万人、周转量1071.4万人公里。总营收6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人员20名。县内经营长途客运规模最大个体输企业。
  第四节 联运企业
  宁海县长运公司联运站 1963年2月设,原名宁波汽车分公司宁海车站联运营业站。1988年7月更名宁海县长运公司联运站。全民所有制性质,隶属县长运公司。
  宁海县船舶代理服务站 1980年设,原名宁海水上联运站,集体所有制性质。1988年9月更名宁海县船舶代理服务站,全民所有制性质。隶属县航管所。
  宁海县桥头胡驻甬物资中转站 1985年5月6日县第三工业局批准,集体所有制性质,隶属桥头胡镇工办。
  宁海县梅林物资中转站 1987年7月2日,县第三工业局批准,设驻甬物资中转站,集体所有制性质。隶属梅林镇工办。
  宁海县联运公司 1987年1月5日批准成立,原名宁海县联运服务站,4月20日开业。集体所有制性质。1990年8月由个人承包经营。1991年7月更名宁海县联运公司。隶属县交通局。
  个体经营企业 宁海县第一运输公司驻甬物资中转托运站(个人承包)、城关镇友林货物托运站、桥头胡青恒货物中转站、薛岙中转站驻甬办事处、城北坚金货物托运站、省华物资中转站、城关柳兴中转站、城关新源货物托运站、城关城北货物联运站、力洋物资中转站、西店物资中转站、长街驻甬物资中转站、峡山联合运输站物资中转站、宁海县供销社储运公司铁路中转站(个人承包)。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