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运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16
页码: 151-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交通运输向以陆运为主。运输方式长期处于肩挑、背负和畜力驮运状态。民国时期始有人力车、机动车运输。1991年,陆运客运量占总运量99.56%,货运量占总运量82.03%,本章分工具、客运、货运、联运、装卸搬运5节记述。
关键词: 宁海县 运输 陆运

内容

第一节 工具
  轿子 人坐其中,两侧穿杠,轿夫肩抬,亦称肩舆。分官轿、民轿。
  官轿,木制,专供官吏乘坐。按官职大小,分由2人、4人、8人抬之。
  民轿又分小轿、花轿。花轿,木制,正方亭阁型轿箱,木质墙栏,镌龙雕凤,制作精细,外观华丽,为民间迎亲专用。小轿有竹制、藤制,设轿蓬、帘幕,轻巧方便,俗称便轿。
  人力车 有黄包车、手拉车。
  黄包车源于日本,又名“东洋车”。两轮,由下盘、车斗组成。设车蓬。客运为主,也载行李、物品等。
  手拉车,俗称榻车,胶轮,铁、木结构,由下盘、车架组成,有高轮、矮轮两种。矮轮又分大包胎、小包胎——俗称“乌龟胎”,载重500~1000公斤,供货运。
  畜力车 有称“大板车”,牛、马(驴)牵引,又名“牛车”、“马车”。由下盘、车架组成。载重约2500公斤。
  自行车 俗称脚踏车,有称自由车。最早出现于民国期间。民国25年(1936),县城有“石茂”、“钱宝新”、“黄瑞之”等5家车行,从事出租和修理脚踏车业务。是年,全县公车3辆,私车20辆。民国36年39辆。解放后,发展迅速,为城乡人民主要交通工具。1987年底,全县自行车7.7万辆。1991年11万余辆。
  三轮车 有人力、机动两种。人力三轮货车,俗称“黄鱼车”,载重200至250公斤,50年代开始在城关地区出现,多为单位食堂备用。70年代有人力三轮客车。
  机动三轮客车始于民国35年。解放后停驶。1966年,县搬运站试用机动三轮车,从事货运。1982年底,县内三轮机动客车兴起,称“小三卡”,多“天目山”、“小飞燕”等厂牌,4轮的,称“小四轮”。1990年8月,简易后三轮(俗称乌龟车)兴起。统称简易机动车。定额限载2~6人。
  摩托车 始见于50年代后期,多为个人自备,有侧三轮、二轮、轻便摩托车3种。1991年底,全县各种摩托车1196辆,其中侧三轮150辆、二轮763辆、轻便摩托车283辆。
  拖拉机 1958年引进,原为农田耕作机械,60年代轮式和手扶拖拉机介入运输。1987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4000台。1991年增至4441台。
  汽车 有大型、小型汽车。按用途分客车、货车、吊车、特种车、专用车。民国24年1月宁海始见汽车。解放后逐年增多。50年代多属进口道奇、万国、伊四子等。60年代有跃进、东方红、四明山、解放等国产汽车出现。80年代,黄河、东风、雨花、凤凰、飞翼、飞碟、哈尔滨等厂牌汽车相继增多。
  第二节 客运
  轿子运输 系陆路客运的最早形式。秦汉已有。初为皇帝乘坐,渐次普及文官,民间。
  明崇祯年间,白峤驿、桑洲驿有轿夫各56人,为迎送官吏服务。
  民轿以清朝及民国时期最盛。民国23年(1934),县政府始作登记,全县有客轿150顶。民国28年成立轿夫职业工会,址设城内市门头庙。次年有客轿154顶。民国36年,城内山隍堂、市门头、桃源桥下、塘下、坎头顶、潘家祠堂设轿行,老板雇工抬轿,揽客结账各行自理。每轿乘客1人,随带些许行李,载重不超过100公斤。行走路线外至临海、天台、奉化、象山、三门等县,县内各地皆至。解放后,交通工具发展,车辆增多,轿运渐淘汰。
  人力车运输 民国17年,城内始见少量人力车。民国19年有“宁海人力车公司”,址设原“同善社”所在地(今桃源北路14号)。有人力车26辆。雇工拉车为主,兼营车辆出租,每辆车月租金银元8元。通车路线初以大北门至桥头胡为主,后发展至薛岙码头,衔接海运。城关至黄坛、前童、竹林,桥头胡至梅林、凤潭,西店至长洋、深甽各地,相继通行人力车。
  民国24年1月公路通车,客旅改趋公路,人力车营业锐减,仅在深甽等公路不及处运营。宁海人力车公司入不敷出,翌年5月底停止营业。
  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进犯,奉海公路奉令掘毁,汽车运输中断,肩挑、驮运、人力车、轿重兴。受地形限制,县城往北车多于轿,西南走向轿多于车。民国28年,有人力车60辆,翌年增至67辆。主要路线县内各地、县城至奉化而至宁波。民国31年,港口封锁、沪、甬、温、台客商均由宁波、奉化取道宁海,陆路至临海,渡清江至乐清、永嘉,而转内地各省。抗战胜利,国民党六区专员迭令抢修公路,然进度缓慢,人力车仍为客运主要工具。民国36年,有人力(客)车75辆。公路发展,黄包车淘汰。
  脚踏三轮车 始于70年代。乘客2人,随带少量行李、货物。1984年开始增多,个体经营。1988年达560余辆。1990年3月开始整顿,8月核定112辆。多在城关地区活动。
  简易机动车运输 民国35年,竹口陈姓(教师)自备日本产18.4千瓦柴油机动三轮客车1辆,私人代步、往返于县城至竹口间,偶至桥头胡等地。宁海解放后停驶。1982年底始有少量机动三轮客车(俗称“三卡”)在车站至医院路线营运。1987年末全县从事客运简易机动车953辆,1991年增至1170余辆。其中简易后三轮登记在册141辆,未登记10余辆。简易机动客车皆个体经营,在城乡各地从事客运1991年完成客运量397.8万人,3276.2万人公里。
  汽车运输 起于民国24年1月6日,班车通奉化;6月1日起,县城至宁波直达班车一日两班对开。私营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鄞奉长途汽车公司)经营。民国27~38年汽车运输中断。直至1950年1月1日宁海至宁波公路全线恢复通车。1952年6月,宁海日发直达宁波客车2班次,每班30至35客位。
  1954年起,每逢夏收夏种季节,即小暑后2~3天开始,大暑前一周最旺,黄岩、临海、三门等县农民徒步至宁海乘车去奉化、鄞县等地割早稻(俗称“割稻客”)每年多达数千人。
  1955年9月宁(海)高(枧)公路通车,宁、台、温商旅多取道宁海。1956年10月西店至长洋通行客车,翌年延伸至深甽山区。1958年11月宁(海)西(泽)公路建成通车,连接象山。区乡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多,客车不断向农村延伸。人力车、轿逐渐为汽车所取代。1965年,全县51个公社(镇)23个通汽车,占45%。1966年宁海汽车站完成地区旅客发出运输量71.6万人、1635.5万人公里。
  1958年6~7月间,县委下达在36小时内运送来宁海长街等区支援移苗并丘工作的12400余人回余姚、慈溪各地。宁海汽车站集中所有车辆全力以赴,站长黄伯如还向温州、黄岩、台州各地求援,调集100余辆汽车,如期完成运送任务。
  1962年7月2日,宁海汽车站抽调大客车6辆、地区货车3辆组编成汽车战备中队,听候调遣,待命出发。
  1976年6月1日,宁海汽车站成立车队,客车11辆,担负宁海、象山两县客运业务。是年,完成客运量170万人,3800万人公里。翌年,新增长街至岳井、亭头至一市、桥头胡至民主、西吕至建设4条、共长30公里客车线路。
  70年代末,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客运紧张状况与日俱增。1980年县境内短途旅客日流量8000人次,每天将近2000人乘不上车,去台、温方向长途旅客乘车尤其困难。是年,宁海车站增加客车9辆,仍难适应商旅需求。
  1981年元旦起,县运输公司开始经营客运业务,有凤凰牌大客车4辆、132客位,在城关至峡山、城关至凤潭两条新路线上排班营运,跟车售票,沿途停靠,旅客称便。后,县运输公司陆续添置飞翼客车1辆(43客位)、凤凰客车4辆(178客位),江西(旧)客车1辆(40客位)。由货运为主逐步转向客货运输并举。改变了建国30多年来,汽车客运由省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独家经营局面。1984年11月,桥头胡区下洋顾村农民林安良购买雨花牌客车2辆、48客位,加入宁海至宁波线路运营。为全县经营客运首家专业运输个体户。后,从事汽车客运的个体户相继增多,分别由西店、长街、岳井、桑洲等地开往宁波,往返营运。出现全民、集体、个体联户一齐上的新格局,运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除边远山区外,“乘车难”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1987年11月,县第一运输公司兼营客运,增辟宁海至宁波、宁海至黄岩路桥等线路。县内从事汽车客运业务的有全民运输企业1个,集体运输企业2个,个体(包括松散联合体)7家,客车76辆,其中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分公司42辆、1745客位,县第一、第二运输公司16辆、742客位,个体(联户)18辆、631客位。完成年客运量652.8万人、周转量17127.2万人公里。其中交通专业运输完成617万人、周转量14443.4万人公里,个体(联户)30.6万人、周转量2375.3万人公里。
  1991年,从事客运全民企业1个,集体企业2个,个体(联户)11家。营运客车97辆、4208客位。县长运公司46辆、1966客位,县第一运输公司13辆、533客位,县汽运公司15辆、746客位,个体(联户)20辆、711客位。企事业单位3辆、72客位。冬令班车:城关日始发县外40班次(跨地、市区10班次),区乡始发县外24班次(跨地、市区4班次),日始发县内往返客车9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899.67万人、周转量2.26亿万人公里。专业运输完成305.17万人、周转量1.26亿万人公里,个体(联户)完成196.7万人、周转量6764万人公里。
  第三节 货运
  肩挑、驮运 解放前,陆上运输以人力肩挑为主,深甽、马岙、西溪、盈坑一带有畜力驮运。宋嘉定6年(1213)西溪黄公纸(一名瑞青),咸淳四年(1268)璜溪口牡蛎,皆人力肩挑销售外地。民国期间,四乡民众肩挑山货、水产、五谷杂粮及家禽蛋类等,随行就市者尤多。相传:“东乡泥卤拉卤(指水产品类),南乡瓜蒲茄菜(指瓜菜类),西乡柴棒夹抢(指竹、木、柴类),北乡金银财宝(指五谷粮食类)”。形象地记述了四乡人民挑运土特产赶集情景。
  抗日战争时期,公路中断。肩挑、背负、驮运等旧的运输方式重兴。12月,县政府在城关、西店分别组成运输队,乡镇长亲任队长,下配队卒,专备军需调遣。
  民国28年,浙江省驿运管理处成立,下设50个驿运管理站,宁海驿运管理站属其管辖。办理境内驿运管理事宜。
  民国30~31年,日军相继侵占甬、象(山)等地。沪、温瓯海运断航,浙江省六区军政机关和邻县难民等纷纷退入宁海,温、台及湘、赣等外商纷至沓来,人口剧增,商业畸形发展,运输尤其繁忙。一时成为内地货物和战区物资中转枢纽。
  民国32年,城关、桥头胡、深甽、岔路设护运站。翌年,改为货运管理站,宁海货运管理站下辖桥头胡、凫溪、岔路3分站。疏通渠道,保证运输。民国33年4月,宁海驿运管理站撤销,移交临海站。抗战胜利商业转衰,运输任务锐减,运力随之减少。民国36年,专事运输挑夫50人,手车85辆、骡马100头。
  1954年,双峰、西溪两乡外调土纸3.33万件,木炭1000吨、竹笋5950吨、竹簟4万张。运入粮食等生活资料550吨。皆肩挑、驮运。后手拉车增多,肩挑减少,驮运绝迹。
  手拉车运输 民国17年境内始有手拉车。民国29年全县人力货车增至106辆。县“手车职业工会”成立,货源,运力悉由工会统一掌握安排。外籍车夫无眷属者,加入工会需具保结。民国36年,从事货运手车85辆。民国38年5月起,梅林至奉化转由汽车运输,而县城至梅林货物仍赖人力肩挑、手车运输。
  1953年在完成支援灾区粮运任务同时,以手车为主完成短途运销大宗物资计有毛竹5000吨、木柴1.5万吨、竹笋2700吨、笋干45吨、木炭6500吨、土纸4万件、粮食8000吨,调入物资棉百、农肥为主。是年,全县有手车1598辆,常年参加运输专业手车35辆,副业手车1219辆。境内运输主赖手车完成。1962年7月2日,县作手车战时组织编队,区为中队,配正副中队长各1名,联络员2〜3名,下设分队,每分队10〜30人,配正副分队长各1名,联络员1〜2名。全县556辆手车,分别编成9个中队、21个分队。各区手车数:
  是年,完成货物短途运输量:木柴(包括枝柴)1.3万吨、毛竹19万支、生猪1.19万头,其它6147吨,手车运输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3年,全县有手车25275辆,1987年增至59904辆。1991年非机动车完成货运量5.3万吨、周转量26.9万吨公里。
  其他机动车运输 机动三轮货车始于1966年。后,逐年增多。1991年从事货运简易机动车67辆,完成年货运量2万吨、周转量50.6万吨公里。
  拖拉机运输 60年代介入运输,初为短途货运。后,逐步延伸至奉化、象山邻县,直至宁波、杭州等地。1991年有大中型34台,手扶4189台,小方向218台。完成年货运量67.2万吨、周转量1137.4万吨公里。
  汽车运输 1949年12月私营裕美运输行购置日产“伊四子”载重3吨汽车1辆,参加货运,为县人拥有汽车之始。1954年1月1日起,该行汽车归宁波分公司统一调度,5月16日,财产收为国有,县内汽车货运业务由宁海汽车站独家经营。
  1956年,宁(海)高(枧)、西(店)深(甽)公路相继通车,公路向山区伸展,经营范围扩大。是年完成货运量2.6万吨、周转量103.6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93%。为解决山区毛竹运输困难,宁海汽车站推广瓶窑经验,汽车试装毛竹成功。
  1961年,宁海汽车站增设货运站。客货运输业务分开。1964年5月20日,宁海汽车站成立“宁海货运地区班”,有货车6辆,承担宁海、象山地区整车货运业务外,开发零担业务,至宁波零担固定班车从3天一班。发展到每天一班。翌年10月1日,开辟县内第一条(城关至长街)零担班车货运线,每天1班。1966年5月,另辟宁海至象山零担货运线,每3天1班;宁海至临海每5天1班;12月,增开城关至深甽,至桑洲零担线路,每周各1班次。是年,全县完成货运量7.9万吨、252.6万吨公里,宁海车站分别占69.6%和88.6%。
  1967年,县搬运站从上海购入58-1型三轮机动车一辆,载重1吨。1970年,该站相继购置东方红、钱塘江汽车12辆,主要业务由手车搬运转向公路汽车运输。
  1971年3月,货运量增加,宁波增拨宁海地区货运班车2辆、16.5吨位,归车站调度,参加货运。6月洞口庙水库决口,冲毁民房、站屋、桥梁(上部)及接线路堤等,车站实行双班派车发运抢救物资,连夜将食品、衣物、抢险材料等送往集义堡。下半年,宁海汽车站调货车1辆支援宁海糖厂建设。4季度运输任务紧张。车站停人不停车组织双班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完成重点物资运输任务。
  1973年,县企事业单位自备货车增至20辆、60吨位。4季度胡陈港堵港工程集中民工4500余人,车站配合工程指挥部(自备货车2辆)及时完成所需木材、毛竹、钢材、水泥、枝柴等建设和生活物资,并派专车1辆支援工程建设。是年,宁海汽车站、县搬运公司抽调车辆去衢州化工厂突击运氨水,支援农业生产。
  1976年6月,宁海车站货运站车队货车增至7辆。全年完成货运量6.2万吨、周转量410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县货运量(6.3万吨)98.4%,周转量(418.3万吨公里)94%。
  1978年7~8月,县组织汽(货)车42辆,连续40余天轮流支援力洋水库运送土方。11月,宁海汽车站组织驾驶员加班加点,每日凌晨3点半出车,至晚上9时,突击完成3500吨糖蔗运输任务,支援工农业生产。
  1981年1月,长街区山头公社大渔冯村章世通购买浙江130(2吨)汽车1辆,从事货运。县内始有汽车运输个体户。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辆和拖拉机经营运输的若干规定”下达后,个体联户车辆猛增。至年底,个体(联户)汽车达112辆,拖拉机2100台。个体运输崛起,在搞活运输、加速商品流通方面,起到了积极补充作用。翌年,社会车辆增至521辆。运输市场竞争激烈。个体运输户渐趋联合,组织松散联合体3个,货车24辆、106吨位,拖拉机18台。
  1987年末,货运汽车832辆,3282吨位。其中宁波长运公司宁海分公司12辆、84吨位;县第一运输公司10辆、88吨位;县属企事业单位166辆、812吨位;区、乡(镇)企事业单位351辆、1174吨位;个体(联户)293辆、1124吨位。完成年货运量115万吨、周转量7314.5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完成84.75万吨、周转量3485.41万吨公里;分别占73.5%和47.6%。
  1991年,货运汽车803辆、4093.5吨位。其中县长途运输公司9辆、90吨位,县第一运输公司4辆、26吨位。企事业单位33辆、1862吨位,个体(联户)445辆,2115.5吨位。完成年货运量169.9万吨、周转量22075万吨公里。其中专业运输完成3.44万吨、周转量332.4万吨公里;个体(联户)完成47.76万吨、周转量4878.7万吨公里。
  第四节 联运
  民国26年(1937),同益轮渡局所属新得兴轮船,航行于鄞县横山,象山西周、下沈,宁海薛岙等埠,与鄞奉公路汽车运输相衔接,象山港一带旅客,通过该轮可购买宁波汽车联票。
  民国27年2月,私营裕美货物转运行(后改运输行,下同)在西店、城关小北门设转运栈,与奉化大桥同和船埠订立转运合同,办理宁波至宁海各地货物运输,并出具保单,中途如有损坏、遗失、偷漏等事,概由转运行负责。6月16日,汽车运输中断。货运日趋艰难,大达等货物转运行相继兴起。8月,三美联运站开业。在宁波新河头宁泰公司内,奉化白杜奉化公司内、吴家埠坤记号内,宁海黄墩、凫溪三美栈、城内县前弄等地设办事处,承理运输业务。主要营运路线有二:一自宁波新河头起,船运至白杜、转吴家埠,再船运到凫溪:陈家,而至宁海城区各地;另一由吴家埠船运至桥头胡黄墩埠,转运至东乡茶院、力洋等处。吴家埠到黄墩、陈家等埠均有稳快内港航船行驶,风雨不更。其间,奉海联运站亦组织水陆联运,来往于宁海、奉化、宁波等地,分二路运输。一由宁波经奉化大桥直抵宁海各地;二由宁波新河头宁泰公司装汽船至白杜、转吴家埠、至团堧,肩挑、手车至宁海城内,分送各指定地点。在宁波新河头宁泰公司、大桥合兴船埠、白杜宁泰公司、吴家埠江诸庙本栈、团堧老祠堂本栈、西店王裕昌内、凫溪复大号内、城内市门头电话局内设办事处,承理业务。10月16日,大达、裕美转运行改变货运路线;由奉化车(手车,下同)运、肩运至崔家,转船运至潘家岙,复肩运、车运至县城、石浦各地。接洽地点有:宁波办事处(址在浩河船埠对面);奉化接洽处(址在同和埠方二房永顺埠);宁海接洽处(址在大达、裕美转运栈)。其间,还有通大运输行,大来运输行,安利运输行,一大行等,从事货物联运。
  解放后,公路修复通车,各肩运、船运短途货物转运行渐趋淘汰。联运一度松驰。1954年,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海汽车站开办零星行包、包裹长途公、铁联运。并采用“统一调度,计划平衡”等措施,仍难解决长距离需要多种工具联接运输的困难。
  1963年2月,宁海汽车站设联运营业站。翌年,充实人员,扩大联运业务范围,实行“一票到底,一次结算,全程负责”联运方式。由每天3、4票发展到几十票;零担从3天1班,发展到每天1班的固定零担班车。
  1965年10月1日,宁海汽车站开辟城关至长街另担中转线,每天1班,3吨。翌年5月,相继开辟宁海至象山,至临海联运线。12月,开辟城关至深甽、至桑洲短途联运线,每周1班次。
  1969年随着联运业务的发展,宁海汽车站扩建零担仓库100平方米。同年,长街区水陆联运队开业。1971年8月,县统一运输指挥部抽调人员,交通、商业、财政部门联成一体,开展铁、公、水联合运输和运输、装卸、结算一条龙服务;同时,发售客运联票,宁海至上海形成公、水联运,在西店、梅林、长街、力洋等地设联运点。1974年,公、铁联运业务增多,宁海汽车站从零担联运扩大到公、铁整车联运。
  1980年,宁海水上联运站成立。1985年1月,长街区3户农民联合组成宁海长街物资转运服务站,设宁波转运点。联运(中转)行业兴起。1987年末,全县有10个货物联运服务(中转)站。1991年增至20个,全民2个,集体6个,个体(联户)12个。完成年货物联运量2万吨、172万吨公里。
  第五节 装卸搬运
  三门湾白峤埠,象山港黄墩埠、凫溪埠、薛岙码头为物资交流主要集散地,装卸搬运业开始较早,但无组织。民国25年(1936)经县政府批准,县人娄芝梅雇夫在宁海车站专司行李搬运,为县内装卸搬运之雏形。民国29年始有手车、挑夫职业工会。
  专业组织 1949年11月,陈永法等着手筹建搬运工会,1950年4月宁海县搬运工会正式成立,址设都神殿(今大米巷40号),手车工人34人,手车为主要工具,人手1辆;装卸工16人。1954年迁址河头(今小北门路97号)。1957年改名宁海县搬运服务站。1959年6月转全民所有制,名象山县宁海搬运站,管理干部3人,生产工人42人。1962年2月复转为集体所有制运输企业,与城关运输队合并,增至84人、手车61辆、牛车6辆。改称宁海城关搬运站,1964年5月改名宁海县搬运站。1971年更名宁海县搬运公司。翌年派驻薛岙码头装卸队。1980年12月,称宁海县运输公司。1987年7月5日划分为宁海县运输公司货运站,宁海县运输公司客运站。下辖薛岙、城关2个装卸队。
  薛岙装卸队隶属县运输公司货运站。1987年装卸工12人,铲车1台,完成年装卸量6.21万吨,1991年装卸工11人,完成年装卸量5.06万吨,营收8.29万元。
  城关装卸队隶属县运输公司客运站。1987年装卸工12人,铲车1台,完成年装卸量3.38万吨,1990年装卸外包经营。
  社会装卸组织
  1953年,长街搬运队成立,从事石桥头~长亭港货运装卸转运。农民15人,手车15辆。为县内农村最早装卸搬运组织。1956年初,龙浦乡农民16人组成沥头装卸队,专司沥头埠货物装卸。1958年11月,宁(海)象(山)公路通车,力洋农民22人组成搬运队,从事车站及车站至埠头货物搬运。1960年,梅林30人、手车25辆,桥头胡50人、手车28辆,岔路56人、手车40辆,及朱行桥装卸队等,组织形式为队有社营或社有社营。1962年在区交管站辅助下,各地装卸搬运组织迭起。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装卸组织解体。1979年,区、乡(镇)、村级装卸搬运组织19个,从业人员208人,手车121辆;1987年增至26个,从业人员427人,手车218辆。吊车2台,(分别安装在薛岙、梅岙码头)。1991年农村装卸搬运组织23个,从业人员342人,手车173辆、吊车5台、拖拉机9辆。完成年装卸量27.84万吨,搬运量8.24万吨,营业收入93.43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