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间桥梁
分类号: U441
页数: 12
页码: 112-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民间桥梁众多,各具特色。本文列举了27座桥梁,包括桐山桥、道士桥等古桥,以及新桥、河西桥等现代桥梁,涵盖了石拱桥、平桥、钢筋混凝土桥等多种类型。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宁海历史文化的见证。
关键词: 宁海县 桥梁 民间

内容

一、桐山桥
  位于山水乡后畈王村,横跨颜公河(淮河)。初为木桥,建造年月无考。宋嘉*八年(1063),乡人应宗贵集资改建单孔石拱桥,向为县城通宁、绍驿道古桥。1956年遭水毁,现存桐山水闸桥系清嘉庆年间建造,原为石桥,1954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7孔,跨径2孔6米,5孔2.5米,全长30米,宽3米,高3.5米。有水闸,故称桐山水闸桥。
  二、道士桥
  位于茶院乡道士桥村。干砌单孔乱石拱桥。净跨3.7米,全长6.8米,宽2.2米,高3.2米。宋绍兴七年(1137)建造。地处山巅夹谷中,相传桥常被山洪冲毁,后,一郑姓道士为之勘定桥址,始得建成,遂以此命名;或曰桥旁曾有县内最古道观(天庆观)而得名。山巅有明代烽火台一座,轮廓较完整。桥虽小,历800年之风雨,巍然不动,为县内现存最古桥梁,各代县志皆载,故记之。
  三、归锦桥
  位于东仓乡下宅村东南,跨中堡溪支流,为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9米,宽3.4米,高5米,全长14.6米。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由村民集资建造。据《叶氏宗谱》、《叶梦鼎年谱》记载,该桥落成之时,恰逢叶梦鼎衣锦还乡之日,故名“归锦桥”。桥栏杆(石板)两外侧均刻有“归锦桥”三字,清晰可见。由于年久,涧水啮岸,桥基被蚀,清咸丰元年(1851)修理。至今坚固完好。1986年在其下游约10米处新建1座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车辆人行遂从新桥来往。
  四、登瀛桥
  位于城关镇上白峤、下白峤村间之溪流上,单孔石拱桥,净跨8.3米,宽3.4米,高3.6米,全长13米。两端各有10级台阶,桥顶石板平铺。两侧有望柱8对,中间两对柱顶各雕镇桥石狮,余为莲花。造工精细。粉红色料石砌成。因桥近出海处,称“登瀛”。宋集贤修撰陈行建。陈行,光绪《宁海县志》一作陈寿。宋、元间白峤人。1950年曾作过修理。
  五、德星桥
  位于黄坛镇溪头陈村北,跨洋溪(大溪)。俗称洋溪桥,为昔日台州府驿道要津。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初为木桥,水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易木为石,毁于水。咸丰年间(1851~1861)屡建未成。光绪年间(1875~1908)有工匠审度形势,以桥高易毁乃改作低桥,仍有残损。民国30年(1941),又遭水毁,民国32年筹款修复。全桥48孔,长160米,桥面5块条石并列,宽2.5米,高1.7米,梅花桩支承条石基础。时称城西唯一大桥。1962年洪水冲毁北端12孔,长40米,群众募款2800元,并技工200工、普工800工修复。通手拉车。1988年7月30日全桥水毁。
  六、观海桥
  位于旗门乡东岙村西,东岙溪出海(旗门港)处。条石平桥,13孔,跨径3.6米,全长50米。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屡圮。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民国35年(1946)修。后复水毁。1988年3月重建。5孔不等跨,全长40米,宽3米,高2.5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旁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宁海左营东岙汛禁牌,“凡有海口出入口同兵禁止需索陋规”字犹可辨。
  七、下罗殿桥
  位于白溪乡叶岙村口白溪支流上。以桥旁有下罗殿(庙)得名。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6.3米,桥面宽3.2米,高4.80米,全长11.4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桥质尚好。
  八、摘星桥
  位于水车乡新岭脚,古代县城通悬诸(今属三门县)驿道上。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8.9米,宽3.6米,高5.45米,全长16.3米,桥质尚好。
  九、甲子桥
  位于县西北深甽镇长洋村西南,长洋中学之南,古为西店、深甽通新昌必经之路。清同治三年(1864)建,干支甲子,故名。干砌乱石拱桥,3孔,净跨13.2米,高7米,桥面宽5.3米,全长42.5米。拱圈由块石纵联砌筑,桥上望柱20对,拦板38块,两端4柱顶雕镇桥狮子,余柱凿莲花、回字形等花纹图案。造形风雅古朴。后南侧栏杆损坏,1979年改钢筋混凝土结构,北侧栏杆依然如故。为“缑北十桥”之一。
  十、仙源桥
  位于县西麻山乡麻岙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村民筹资建造。系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10.5米,全长15.3米,高6米,宽4.20米。因址处麻源洞下溪间,称仙源桥,桥质尚好。
  十一、万年桥
  位于县西双峰乡榧坑村东南,横跨大松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以祈愿其永久牢固不圮,名万年桥。又因在榧坑村旁,俗称榧坑桥。天然卵石干砌单孔石拱桥。净跨18米,高11米,桥面净宽4.8米,全长34米。跨径之大居全省同类型古桥梁第二。拱圈砌筑整齐,基于天然岩层上,横跨深谷,形如半月。虽砌筑工艺比较粗糙,但坚固实用,颇有独到之处。桥质完好。
  十二、镇东桥
  位于紫溪乡璜溪口村东“三官殿”,紫溪入海(铁江)口处,建于明。清乾隆八年(1743),县令程煜曾撰有镇东桥碑记,谓“三官殿创建了一桥曰镇东,村西洞口建筑一桥曰集义,两桥相照如双虹辉映,桥环水口,路绕烟村……”。原木桥,嘉庆二十一年(1816)易木为石,更名“登云”。咸丰十一年(1861)桥毁。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成单孔屋盖式石台木面桥。全长23.5米,宽5.4米,高3.9米,桥台由粉红色细料石砌筑;上部结构:底层3根各长24米柏树大梁纵跨两台,上铺6根横梁、其上再加4根纵梁,与大梁2错2叠,俯仰视似木梁5根、由5根木斜撑支架;最后在纵梁上铺横木、覆面板而成。大梁之长县内仅此。年久,大梁下垂。1953年村民集资修葺,中间加墩成2孔,1983年重修,下可通舟筏,桥质尚好。
  十三、戊己桥
  位于三门湾胡陈港大麦塘口,跨中堡溪。清道光戊申年(1848)兴建,己酉年竣工,取其干支首字,名“戊己桥”。条石平桥,48孔,故俗称“四十八洞桥”。桥墩由长3.1米条石一字形横向竖立排列,顶冠长1.8米条石一块为墩帽,下游每墩有1根长1.6米条石斜撑组成,基础埋置深度1.17米,干砌块石桥台,桥面由3块各长3.1米条石铺成,净跨2.9米,宽1.7米,高2.7米,构造形式,县内独有。民国24年(1935)8月14日水毁5孔。修复4孔,堵塞1孔,1962年山洪冲毁宁海端桥台,修复。现存47孔,全长137.5米,桥质尚好。
  十四、黄墩桥
  位于桥头胡镇黄墩村西,跨越黄墩港,系桥头胡至象山古道要津。建造年月无考。清咸丰三年(1853)水毁,五年(1855)林兆魁、屠先庚等募建。条石平桥,3孔,净跨6.4米。全长24.8米。桥面净宽2.7米,下有3根木梁纵跨墩台,木梁上覆石梁,石梁之间另用石板铺砌成桥面。下部梅花桩支承细料石墩台,桥上望柱16对,栏板34块,桥两端拦板上刻有花纹,造工精细。1962年木梁腐烂,石桥尚好,通行手拉车。桥石之长,县内罕见。
  十五、阆风桥
  位于香山乡岭口舒村口,南宋名士舒阆风(岳祥)故乡而得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单孔干砌块石拱桥,跨径8.4米,宽4.1米,高5米,全长14.6米。南北各有石阶6级,顶面卵石弹铺,两侧石栏板,各间以石望柱6只。精工细作,小巧玲珑。
  十六、范家桥
  位于城关镇范家村,又称大桥。县城通下庵岭至岔路要津。曾为渡。建桥年月无考。因溪至此岐而为二,故建有南北两桥,南名小桥,北日大桥,总称“双泉桥”。民国23年重建。初为条石平桥,26孔,全长80.5米,桥面4块条石并铺,宽1.95米,梅花桩支承条石墩台,块石弹底,1982年水毁部分弹底及2孔桥面,村民集资修复。1983年全桥水毁。1984年1月开工,翌年11月竣工,改建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0孔,标准跨径8米,桥面宽净7+2×0.25米,浆砌块石墩、台,高3米、全长84.4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实用资金18.87万元,县府拨款10万元,县交通局、水利局各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6.87万元。
  十七、前郭桥
  位于深甽镇前郭村长洋溪支流上。以村得名。原桥净跨10.15米,桥面宽2.2米,由2根人字木架支承,上有木屋,系中承式木结构屋盖式桥梁。结构简易,独具一格。
  据村人回忆,该桥建于民国14~24年(1925~1935)间。1977年改建成2孔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十八、迎春桥
  位于白溪乡大水路村。民国37年由中共浙东游击纵队与根据地群众协同筹款建造,纵队参谋长张任伟题名。单孔,净跨7.6米,宽1.91米,高6.10米,全长10.44米。桥台由12根条石“八”字形斜立两旁,顶冠角石为榫,支承桥面;桥面5块条石铺砌,侧墙干砌乱石。造型别致,独具一格,桥质完好。
  十九、梅花桥
  位于岔路乡白岭根村西约500米处,旧有木桥,遭水毁。1962年10月县补助资金2000元,修复。1965年3月县拨款6000元作水泥、钢材等外购材料补助金,村民出劳力,10月建成11孔,跨径7米,桥面宽1.85米,高1.8米,全长79米。下部0.25米×0.25米钢筋混凝土桩,入土深度3~5米;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民国36年1月,中共浙东工委在白岭根村召开扩大会议,适值梅花盛开,遂名梅花村会议。缅怀先辈,命名梅花桥。
  二十、新桥
  位于大佳河乡涨坑村,单孔双曲拱桥,1963年建,跨径11.3米,宽2.5米,高4.1米,全长19.5米。为境内民间桥梁中首座双曲拱桥。
  二十一、河西桥
  位于双湖乡河西村。原为条石平桥,遭水毁,改为轻轨桁架桥,复毁于水。1979年11月,经县交通局设计改建成净跨16米,矢跨比1/6,全长24米石拱桥,桥面净宽5.2米,高5.8米。下部采用轻型桥台,奠基岩层。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8232.69元,国家补助5280元,余群众自筹。为县内采用轻型桥台建造坦(石)拱桥先例。
  二十二、承志桥
  位于伍山乡兰头村,1979年建,单孔跨径34米,为县内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圆洞片拱桥。高3.7米,桥面宽2.85米全长38米。由水利部门设计建造。
  二十三、后洋桥
  位于大佳何乡,后洋村对外唯一通道。原以石碇步过溪,稍遇洪水,交通辄阻。1984年建成6孔、跨径12米、高5米、全长75米高水位桥。上部2块钢筋混凝土T型梁并列,桥面净宽3.2米;下部为混凝土桥墩,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实用资金5万元,国家补助7000元,群众自筹4.3万元,后洋村仅110余户,建成此桥,实非易事。
  二十四、下陈桥
  位于水车乡下陈村北,横跨大溪,条石平桥。21孔,跨径3.65米,宽2米,高1.7~1.9米。全长88.55米。建造年月无考。该桥南端常遭水毁,影响交通。1955年县交建科派员实地观察,南岸傍山,水稍涨,有漩涡,桥面偏高易水毁。遂将南端13孔桥面降低25公分。余8孔维持原状,9月修复。桥面高低不一,外观欠佳。然则牢固,至今无水毁情况发生。
  二十五、江家木桥
  位于白溪乡江家村北、殿前之南,横跨白溪。向为岔路、上金、大娄、白溪往来要津。建造年月无考。7孔,跨径3.2米,全长22.4米。桥面由三根木头串拼而成,宽0.6米,下部2根木头支撑,撑木顶覆盖木(横梁)而成。每节(孔)间连有篾索,防水冲失。木桥构造简单,易水毁。洪水季节多处于无桥状态。
  二十六、红卫桥
  位于岔路乡上金村西。原为木桥,30孔,高2米余,长120米。构造式样同江家桥。横跨白溪,桥狭且长,常为水毁,胆怯者不敢过桥,有称“落魂桥”。
  196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T梁漫水桥,16孔,跨径7米,宽1.6米,高1.85米,全长116.6米。
  二十七、格水王桥
  位于凤潭乡格水王村东南,横跨凫溪。系该村对外唯一通道。原有条石平桥,杨梅林水库建成,水位提高,改建钢筋混凝土桥面,浆砌块石墩(台)高水位桥,屡遭水毁。1990年县水利局设计施工,建成5孔、跨径12.6米、桥面宽净4+2×0.25米、高7米,全长80米。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构造单柱式钻孔灌注桩。结构形式,县内独有。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