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40条
析出资源
223条
图表
117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340 条 6 / 23
76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九江进出口贸易,主要由私商或私营商业机构根据市场情况组织货物,政府通过关税管理。清雍正元年(1723年)前,职掌九江关税的关督由朝廷派遣,清代中、后期改由广饶九南兵备道兼任。咸丰十一年(1861年),近代九江海关设立后,九江关税和贸...
77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境南部马回岭乡马头村荆林街,历史上有座贤居殿,俗称大庙。不知从何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远近朝香者络绎不绝来此参加庙会,附近农民和商贩亦趁机摆摊设点,由供应饮食、茶点发展到出售农副产品、小型农具和日用品,相沿成习,庙会演变成传统墟日。
78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衙设钱粮柜,掌管赋谷、兵米征收事。民国初袭清制。1933年(民国21年),县设田粮经征处,负责田赋征解。1938年秋,九江沦陷,县府流亡,机构削减,县内游击区田粮事务,先由县长派员入境办理,后由第三科或前方行署经济股综理。1945年...
79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衙设钱粮柜,掌管赋谷、兵米征收事。民国初袭清制。1933年(民国21年),县设田粮经征处,负责田赋征解。1938年秋,九江沦陷,县府流亡,机构削减,县内游击区田粮事务,先由县长派员入境办理,后由第三科或前方行署经济股综理。1945年...
80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收购清末、民国初期,县内田赋征钱,粮食允许私商自由收购。1941年(民国30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军需,田赋收归中央,全部改行征实(稻谷),并随赋另派征购任务,全县年征购粮食约2万石(每石120斤)。1944年,改征购为征借,同时带征省...
81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仓廒境内官民建仓积谷,备度饥荒,古来有之。明、清时期,府、县先后建预备仓、常平仓、南粮仓、儒学仓,九江关建义仓,五路八乡建社仓。然屡兴屡废,到清同治年间大都名存实亡。
82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县内农村粮食加工,大都沿用古老的土木砻、石碓、石磨、石碾等工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小时仅能加工成品大米6一16斤。靠近庐山西麓石门涧、报国寺一带,也有利用山谷水力资源,安装水碓、水磨,舂米、磨粉,节约劳力。
83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黄老门生姜主产于黄老门乡南浔铁路两侧垅畈。这个地区年均气温16.6摄氏度、降雨量1505毫米,土壤PH值一般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为2—3%,兼之水源条件好,很适宜植姜。明代初年便有种植习惯。黄老门姜属囊藏科,多年生根植物,普遍作...
84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黄老门生姜主产于黄老门乡南浔铁路两侧垅畈。这个地区年均气温16.6摄氏度、降雨量1505毫米,土壤PH值一般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为2—3%,兼之水源条件好,很适宜植姜。明代初年便有种植习惯。
85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松花皮蛋永安乡家禽场蛋类加工厂产。1976年始,利用本地资源,挖掘传统技术,加工各类蛋品。所产皮蛋胶凝形态完整,呈松花纹,质韧有弹性,不粘壳;蛋白半透明,墨绿色,润滑有光泽;蛋黄紧集,深绿色,层次分明,有小糖心,嗅之馥郁芬芳,食之爽口清心。...
86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署下设有“司市”人员管理市场。民国初,归口县公署实业课。1926年(民国15年)后,由县政府建设科主管,通过县商会及所属同业公会协商实施。但历来管理松弛,少数劣商欺行霸市,多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建国初,县内市...
87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县署下设有“司市”人员管理市场。民国初,归口县公署实业课。1926年(民国15年)后,由县政府建设科主管,通过县商会及所属同业公会协商实施。但历来管理松弛,少数劣商欺行霸市,多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建国初,县内市...
88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至民国初期,境内无专门物价管理机构,商品价格随行就市,当供需矛盾突出时,由县商会会同有关同业公会与商户协商调整,波动不大。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市场秩序混乱,物价严重失控。1948年(民国37年)8月,为了配合金圆券发行...
89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我国计量制度不断向前发展。但历代官司、豪富为了搜刮民财,肆意私造斛、斗、秤、尺;加之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后,英、美、日、俄等国商人又强行使用“海关尺”、“关平两”,致使境内计量器具和量值长期处于混乱局面。光绪三十四年(19...
90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清时期,县无独立财政。清末,本县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田赋、杂税“尽收尽解”。同治元年(1862年)后,丁漕折收制钱,由官易银,除解部、充省悉留县用,同治七年始,改收银两,按石米折银1两9钱,其中解部1两3钱,提充省公款2钱7分,留县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