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特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9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土特产品
分类号: F762.7
页数: 4
页码: 276-279
摘要: 黄老门生姜主产于黄老门乡南浔铁路两侧垅畈。这个地区年均气温16.6摄氏度、降雨量1505毫米,土壤PH值一般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为2—3%,兼之水源条件好,很适宜植姜。明代初年便有种植习惯。
关键词: 优特产品 土特产品

内容

第一章土特产品
   第一节农产品
   黄老门生姜主产于黄老门乡南浔铁路两侧垅畈。这个地区年均气温16.6摄氏度、降雨量1505毫米,土壤PH值一般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为2—3%,兼之水源条件好,很适宜植姜。明代初年便有种植习惯。
  黄老门姜属囊藏科,多年生根植物,普遍作一年生蔬菜种植。表呈淡黄色,芽带淡红色,肉质蜡黄,故又名“红瓜姜”。姜的植株长势强,高60—80厘米。姜块大,单株块最重约500克。产量高,亩产150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2500余公斤。姜质优良,含有浓郁芳香挥发油和辛辣性姜酮等成分。鲜姜及其根须、红茎可炒食,也可与辣椒、豆豉合腌,味美可口;加工成千姜片、糖姜片、姜汁、姜酒,饶有风味。人药具有健胃、除湿、祛寒之功,可治呕吐、咳逆、感冒、风寒等症,也可解鱼、蟹和半夏、南星等腥毒。姜叶与青茎还是猪、牛喜食的青饲料。
  黄老门姜颇受顾客青睐,鲜姜远销江南各省、市,干姜片外销日本国。1983年,在全省十一市、县生姜出口鉴定会上,对黄老门产28.8吨姜片进行鉴定,确认其S02含量低于3%,其它含量均符合外贸出口标准。因之,黄老门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马回岭西瓜县境南部马回岭乡,地处红、黄壤相间的丘陵区,土壤PH值在5.5—6.5之间,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好,六七月份气温高,日照充足,具有西瓜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早在清咸丰年间便有种植,素称“西瓜之乡”。
  马回岭西瓜经过长期提纯汰劣,培育了新澄一号(杂交一代)和马兰瓜两个优良品种。新澄一号瓜呈圆形或椭圆形,表皮青色、光滑有暗纹,壳薄,瓜肉鲜红。马兰瓜形长、体大,单体最重可达15公斤以上,表皮淡绿有斑纹,壳坚,瓜肉粉红。共同特点是籽小、瓤丰、清脆香甜、水份足、含糖量高(10%以上),具有消暑解渴、利尿健胃和解酒毒等功能,其新澄一号名列全省西瓜品质前茅。
   近年来,马回岭乡大兴“西瓜上山”,在2万余亩幼林地实行“林瓜兼作”,亩产西瓜500—1000公斤不等。其马兰瓜耐储藏,利远运,产品畅销九江、庐山、南昌,远销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
  九江麻赣北“三大”苎麻良种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明<嘉靖九江府志>就有绩麻为麻布记载。1983年,被录入<全国苎麻品种志>。境内主要分布县城西部涌泉、长山、新塘一带。这里山地以红壤、黄棕壤、石灰土为主,土壤肥沃湿润;一些潮砂泥土田,母质为河积物,耕作层较厚;年均气温15.6一16摄氏度,降雨量1421毫米,很适合麻类作物生长。
  九江麻为荨麻料、苎麻属,多年生草本。茎丛生,发蔸快,分株多。叶呈卵圆形,浅绿色,背面密生白茸毛。叶柄淡红色,边似锯齿,顶尖如针。花单性,雌雄同株,复穗状花序,雌花生在花序的上部。麻株高大、粗壮,麻皮厚,一年可收三茬,亩产干麻100公斤以上,单纤维指数高达1500~1800支。纤维坚韧有光泽,散热散湿性能好,耐磨、透气、不皱缩,并易漂白和染色,可纺中高档麻织品。麻根入药,性寒味甘,解热凉血,主治热病烦渴、胎动下血等症。麻骨可制纤维板,麻绒、麻屑可造纸和培育蘑菇,麻叶可作饲料或沤肥。
  80年代以来,县境九江麻种植有所发展。1984年,单产提高到121.43公斤,居全省之首。1985年,面积扩大到4700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因受市场制约,面积和单产不甚稳定。
   第二节畜产品
  江洲滨湖水牛主产于县境东北长江中心洲地江洲乡和新洲垦殖场。这里滩头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草茂密,草质优良,是繁殖滨湖水牛的天然场所。
  江心洲地冬季寒风凛冽,滨湖水牛长期处于冷育条件下,逐渐形成胸部宽阔,四肢粗壮,结构紧凑,呼吸系统发达,新陈代谢旺盛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水牛头大适中,身躯高大,全身披毛较稀,多呈青灰色,腹部毛呈灰白色。皮较厚,富弹性,皮下结缔组织发达。公牛颈粗而短,角向外上弯,多呈权角。母牛颈细而长,角向内上弯,多呈新月型、罗盘角。成年水牛一般身高121.3~127.4厘米,胸围187.9~201.8厘米。性温顺,易调教,一般半岁笼头,一岁穿鼻,二岁教犁,三岁熟犁熟耙。四岁以上的役牛,日耕棉地4~5亩,挽车载重可达一吨。母性较强,两岁左右发情,三岁开始产仔,孕期330~340天,一般三年两胎,生育期可延至18-20岁。
  江洲滨湖水牛,始育于明永乐年间,经过500余年的繁育,尤其是建国以来的提纯复壮,已发展成为当家的良种耕牛。1985年,全县滨湖水牛年末存栏13936头,占耕牛存栏总数97.71%;其中江洲纯种牛1334头,占滨湖水牛总数9.57%。
  城门滨湖黑猪主产于县境中西部城门乡金兰、金桥村及新合乡址坊、小石、关山、涌塘村等滨湖地区。湖滩面积大,青绿饲料多,动物性蛋白质和矿物质饲料亦丰富,群众惯于散牧,加上长期选优去劣,因而形成其皮薄、肉嫩、味鲜、不易腐败变质等优良性状,历史上曾作”贡猪”。
  城门黑猪头大额宽,额部多皱;嘴短耳垂,颈粗背平,臀部丰满;披毛全黑,少数额心有白星,尾尖有白毛。适应性强,生长快,10个月体重可达102~134公斤。母猪产仔多,初窝7-8头,二窝后10~12头。
  建国以来,城门黑猪一直成为县境当家猪种和主要种猪来源,并在与外来良种猪杂交中显示优势。目前,以城门黑猪作母本,中型“约克”猪作父本,其杂交一代育肥猪占全县生猪饲养量80%以上。
  九江小麻鸭卵用型,主产于县境南部水稻种植区。该地稻田面积大,冬闲田多,植物饲料丰富。麻鸭体型小,喙长尾短,复翼羽大,全身披羽麻褐色,夹杂黑斑点,颈项有白圈,公鸭尾部有明显卷羽,具有耗料少、产蛋多、抗病率强等特点。成年鸭平均体重1.3~1.4公斤,纯种母鸭年产蛋220个左右,最多可达300个。每个蛋重约65克,壳厚不易碎,便于保存和远运。第三节 “三石”珍稀品
  石鱼学名栉虾虎,俗称“砂温”,因常牺息溪流卵石上或山涧石缝间,故名“石鱼”。境内主产于沙河街镇崩岸李村至骆驼山一段河道,这一带河床砂石相间,水质清凉,是石鱼繁育的良好生态环境。新合乡杨桥河和狮子乡蔡桥河亦有群聚场所。
  石鱼体纤小,形长而略扁,成鱼一般长3~4厘米。全身淡黄色,披以鳞片,两侧隐约可见少数直立黑条纹。眼高偏前,下腭稍突出,口大而斜,吻钝,齿小无须。腹部生有一吸盘,藉以附砂石,亦常嬉戏于清凉的水底。天然繁殖,当年成熟。
   每当夏至前后暴雨欲晴,水温在22~26摄氏度时,首次“鱼汛”来临。每一汛期3—4天,水温越过或低于汛期温度,鱼汛便消失。捕捞石鱼有笼装,亦有罾取。所捕石鱼以头、二汛为佳,体质纤嫩,个头匀称。
  石鱼肉质鲜嫩,味醇爽口,营养丰富,可鲜食,然以干食为主。加工简便,或晒干,或烘干。加工后的石鱼呈乳黄色,并富光泽,易储藏,即使到严冬仍不失其鲜美,是筵席上的佳肴,历史上曾作“贡品”。
  县产石鱼年代久远,产量高,一般年产鲜品达万斤,并有外销。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作特产参加江西省物产总会展。70年代初,因产区下游赛城湖、八里湖修堤建闸,隔绝了石鱼回游通道,缩小了石鱼天然繁殖与育肥场所,使资源受到影响,产量逐年下降,最低年仅产干品250公斤。由此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正在加强重点水域的保护,兼之石鱼繁殖快,每尾雌鱼年产卵4-5千粒,现年产鲜鱼达2500公斤。
  石鸡棘胸蛙的一种,属无尾目蛙科,因栖息于深山石涧,美肥如鸡,故名。境内主产于黄老门乡大塘村张家山一带,这里地处庐山向南伸延的黄石崖、大步尖峰以下,山涧多,沟谷灌木丛生,是石鸡繁育的良好生态环境。
  石鸡体大,头部宽扁,后肢粗壮,自鼻尖至肛门长约12厘米,成蛙个体重达500一700克。皮肤粗糙,背面及四肢有不明显黑斑纹,上下额缘有黑纵纹。前足四趾无蹼,后肢五趾有蹼连至指端。舌分裂成二角状,上有细齿。雄蛙胸部有分散的大黑刺,单咽下有内声囊,叫声宏亮。石鸡为广食性动物,腹面呈乳白色,平滑如石,常藉此仰卧诱捕小鸟和昆虫,但不食死亡腐败之类。入冬潜伏石罅蛰居,春夏之交缓缓爬出,从事新的生活。
  石鸡是蛙类中极有食用价值的一种,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尤以磷、钙含量居动物性食品之首。食之肉细腻,味鲜美,易消化,为筵席之佳肴。同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载,石鸡可滋补小儿痨瘦和疳积,有润五脏、止消渴、滋阴、散结、消痞、健骨、健脾胃之功能。
   近年来,由于产地森林植被稀疏,兼之捕食过量,影响了石鸡繁育。倘要多取棘胸蛙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应推广人工饲养的。
   石耳地衣门,石耳科。天然生长于悬崖绝壁阴湿处,形状扁平如入耳,故名。境内主产于黄老门乡大塘村的黄石崖、大步尖峰一带。
  石耳植物体,叶状,通常背面呈灰白色或灰绿色,腹面呈黑褐色或黄褐色。腹中央有脐状突出物,藉以着生崖石上,革质易脆折。多年生长,一般直径3~5厘米,生长期愈长个体愈肥大,最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
   石耳含有石耳酸、红粉苔酸和丰富的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明目益精品。烹调佐餐,鲜美甘香,享有“素中荤”、“植物肉”美誉。据<药用植物学>介绍,石耳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平喘消炎等功能,煎服石耳汤,是除湿气、疗疥疮、治牙痛、降血压、解便秘的良方。
  境内产地峭壁千仞,气候湿润,具有石耳生长的良好条件,很早以来,即有采摘和食用石耳习惯,并有少量外销。清宣统二年,曾以特产参加江西物产总会展。由于采摘艰难,获之不易,因而食用少而人药为多。近年虽有人工培育,但其烹食滋味和药用功力是远不如天然生长的。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