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73条
析出资源
210条
图表
163条

检索条件

共 373 条 2 / 25
1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福建省民族志闽越情况包括政治、宗庙制度、百官制度、与中原王朝关系、经济、习俗等。
1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的是闽越灭国后,有部分闽越人被徙迁于江淮,但仍有一些闽越人逃人深山密林中。至三国时,在闽北反抗孙吴的闽越后裔也被称为“山越”。山越生产力低下,居住在边远的山区,甚至还保留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其社会组织有称“宗伍”、“宗部”、“千户”...
1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各地还存在土著,有的居山区,有的居水上,名称有“蛮僚”、“夷种”、“莫徭”、“山都”、“木客”、“游艇子”以及“畲民”、“査民”等,其中以“蛮僚”(“峒蛮”)居多,主要聚居在漳、汀地区情况。
1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北方汉民迁移入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环境在各个时期各不相同。迁入闽地的汉民,其祖籍地几乎分布在中国其他省份的各个汉民居住区。
2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入闽:汉代与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唐代的情况。
2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越国灭亡后,西汉中央政府派遣大批军队入闽,并在闽中设立了实质性的行政机构,汉代与三国时期的情况。
2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晋代,福建的人口增多。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情况。
2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唐代:陈元光进漳、王审知入闽的情况。
2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北方汉人大量向南方迁徙,福建方志记载的就有不少。
2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明清时期,福建的乡族社会已经形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社会的管理与运作,明清时期的情况。
2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唐宋以来,大量的外省汉民移居福建,成为福建汉族民系形成的基础。到了明清时代,汉族移民已遍布福建各地。
2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福州人一般指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及闽东一带的居民。闽江是古代福建与北方中原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汉晋开始,中原汉民入闽大多循着这一路线而来。而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农业环境优良,北方汉民翻越武夷山脉,顺闽江而下,福州平原是他们较为理想的最早聚...
2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兴化人是指居住在莆田、仙游二县境内的居民。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泉州另立兴化军,辖境相当于现在的莆田、仙游县地。由于这两县的民间方言和生活习俗基本相同,所以自宋代以来,民间习惯上称莆田、仙游二县的居民为兴化人。
2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漳平、大田县一带。这个区域面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形成泉州和漳州两个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3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 类型: 正文
闽北人是指居住在闽江上游的汉民,明清时期分属建宁、延平、邵武三府,较福建其他的汉民系,分布的范围最广。但因地处山区,人口密度不高。清代后期,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二府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是320人左右,而延、建、邵三府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还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