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入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4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入闽
分类号: K281.1
页数: 10
页码: 20-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入闽:汉代与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唐代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汉族 入闽

内容

一、汉代与三国时期
  闽越国灭亡后,西汉中央政府派遣大批军队入闽,并在闽中设立了实质性的行政机构。东汉时,冶县更名为东候官。候官原是武弁的名称,驻防冶县,相沿既久,地以官名,冶县因而更称为东候官,简称“候官”,后代又称为“侯官”。而驻防的中原军队有一部分成了留在当地的居民。
  除了驻防的官吏和军队外,见诸于文献记载的,还有流寓以及一些避世亡命者进入闽中,但数量有限。至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220年),候官的地方官制仍为“长”。根据汉代官制,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称长,可知当时候官辖地的人口尚不足万户。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四起,不少逃亡的中原汉民入闽。孙吴集团为了扩展势力范围,着意向南发展经营闽中,从建安元年(196年)到吴太平二年(257年)先后五次派遣军队入闽。军事活动结束之后,一些将士就地留驻,与当地人通婚,建立家庭,也有军士带家眷定居下来。如惠安县黄氏祖先黄兴,为吴将,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在惠安凤山定居。
  这一时期一些流放者、罪犯及逃户入闽者也有所增多。如孙权少子孙亮被废,贬为会稽王,再黜为候官侯,孙亮在途中自杀,夫人全氏居候官,家属也迁往候官。吴末帝孙皓将与废太子孙和有关系的宗室家庭“皆徙东冶”。左丞相陆凯,数犯颜忤旨,死后徙其家于建安。甘露元年(265年),降魏的吴将徐绍被杀,其家属徙建安。孙策在江东检括男子为兵,不愿被检人伍的邻郡户口纷纷逃亡到邵武一带,在邵武建立了长乐和将检两个村庄,从事生产。以后各个时期也陆续有逃户入闽。
  经过东汉末和三国时期中原人民的南移,在闽中的闽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中原汉人的移民社会已经初具规模。闽中的人口,包括遗留下来的闽越人,人口数量大约在10—20万人之间。
  二、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
  晋代,福建的人口增多。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汉民纷纷南下寻找避乱之地,北方汉人又一次大批入闽,其中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入闽八姓”规模最大。从已发现的西晋墓葬可知,还有其他姓氏的汉人举族迁入。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不断有北方汉入迁入福建,规模最大者为梁末侯景之乱时南迁。
  晋代与南北朝时期南迁入闽的中原汉民,数量比汉代、三国时期有明显增加,移民的身份构成也比前代更为广泛,除了仕官及随军,以及避乱、谪徙入闽者外,还有部曲、佃客、奴婢及农民起义军的余部等等。谪徙者如:西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儿子司马宗,因谋反被杀,妻子徙晋安;南朝宋代的傅亮,因擅废少帝被杀,儿子徙建晋安;雍州刺史袁凯从晋安王子勋叛变,兵溃被杀,其子昂徙晋安;齐明帝时晋安王子懋起兵反,兵败被杀,子懋的防阁董僧慧被执,谪配东冶。
  福建有很多佛教寺院,它们是随着北方汉人的南下和佛教的传播而建立的。南朝虞寄流寓闽中时,就曾“为居士服”、“常居东山寺”,佛寺的高僧也多为南下的汉人。
  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入闽的主要路线大致有这么几条:
  1.由江西鄱阳、铅山经分水关入闽。闽北崇安、建阳一带与江西、浙江相毗邻,距中原距离最近,是北方汉人入闽最先到达的地方。
  2.由江西临川、黎川越东兴岭经杉关入闽,这一条路较为平坦。南朝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护军将军章昭达统率缇骑五千、组甲二万,就是经杉关进入福建的。
  3.由闽浙边界山口入闽。闽浙边界有很多山口关隘,如浦城仙霞岭等。北方汉人经浙江到达福建的很多,福建出土的六朝时期的青瓷,有一部分是来自浙江的“瓯窑”,他们就是从闽浙关隘运入福建的。
  4.由海路入闽。三国时期,孙策发兵攻打会稽,会稽太守王朗失败后由海路奔候官,孙策军队跟踪而至,并占领候官。商人、百姓、军士经常由这条路线入闽。两晋南朝时期,有一部分北方汉人经浙江等地由海路入闽。
  北方汉人从陆路、海路入闽,从海路来的主要居住在福州及沿海地带,但大多数人则是从陆路经江西、浙江,先移居闽北,然后由闽江上游、中游到达下游的候官,再由候官往南迁至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
  根据《晋书》、《隋书》等记载,福建境内人口晋代有8600户,隋代有12420户。
  三、唐代
  (一)陈元光进漳
  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朝廷派军驻扎九龙江东岸。总章二年(669年),复派归德将军陈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泉、潮二州之间的故绥安县地(今漳浦、云霄一带)。当时陈政率府兵3600多名,陈元光以鹰扬卫将军的身份,随同父亲陈政领军赴闽。
  陈政率部入闽遭到了土著居民武装反抗,唐廷又命陈政的两位哥哥陈敏、陈敷,再率府兵3000人南下驰援。咸亨元年(670年),陈敏兄弟奉母魏氏同行,进军至江山(今浙江江山县南),陈敏兄弟病故,诸侄也同时丧亡。魏氏代领军队,继续南下,与陈政军队会合。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军中。其子元光以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衔代领兵众。至永隆二年(681年),陈元光率部基本消灭了地方武装。
  陈政、陈元光率兵入闽是具有移民性质的进军,先后两批府兵共约7000余人,姓氏可考者,计60余种。随军家眷可考者40余种姓氏,其中除与府兵将士姓氏重复者外,尚有18种姓氏。上述府兵将士与军眷姓氏合计,可考者近达90种。这数十姓府兵将士及其家眷繁衍生息,形成了唐代开发九龙江流域的骨干力量。据地方志及族谱的记载,漳州各属及台湾、东南亚各地的陈、方、吴、汤、柳、张等姓居民,许多都是当年陈元光部属的后裔。
  将士所到之处,且守且耕,招徕流亡,就地垦殖,建立村落。据明清以来有关的族谱资料记载,陈元光首将、泉潮团练副使许天正的后裔主要居住于诏安、南靖、海澄,卢如金的后裔主要居住于云霄、平山格、长泰和天宝墨溪,陈元光女婿林孔著的后裔主要居住于天宝路边、过塘等地。
  陈政、陈元光注重招抚和同化当地土著,在这些归化的地方逐步推行中原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将土著居民编入户籍,将归附地的地方命名为“唐化里”,意即受唐王朝感化的人住的地方。归化的土著居民也很快接受了中原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受中原汉人移民的影响,改汉姓,起汉名,与汉人相互通婚。数传之后,九龙江流域及闽南各地的土著居民,除少量仍滞居山林间之外,大部分也都转化为汉民,无复以“蛮僚”相称。
  唐代其他时期也不断有汉民迁移入闽,只是数量比较少,迁居的地点比较分散。例如,陈迈于武德间(618—626年)、孙仲良于宝历间(825—826年)任莆田令,宋仕唐于元和间(806—820年)为建阳县丞,他们在任病故,而家属都在当地落籍。贞元年间(785—805年)在浯州(今金门县)任牧马监的陈渊与其同僚及属下十二姓都在浯州岛上安家生息。
  唐代中后期中原多乱,一批中原汉民避乱留闽。据载,为莆田筑木兰陂的李宏,先代系唐宗室,天宝(742—755年)末入闽。大历时(766—779年),薛兼训为福建观察使,洛阳鲍防佐之,是时中原多动乱,故留之。杨齐宣以谏议大夫贬为建安令,江淮间因乱交通阻碍,留居浦城。
  (二)王审知入闽
  唐末中原战乱加剧,中原士民再次南迁,形成汉族入闽的又一次高潮。其中以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入闽的数量为巨。
  王潮、王审知原为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农民,黄巢农民起义后,王氏兄弟组织乡兵依附光州刺史王绪,嗣后渡江南下。光启元年(885年)进入闽西、闽南,次年八月占领泉州。景福二年(893年)攻进福州,尽有闽中之地,唐昭宗李晔只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死后,其弟王审知继任。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子王延钧于933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闽。
  闽国是中原移民在闽地建立的地方性割据政权。王潮、王审知的军队部属入闽后绝大部分都定居下来。一些闽北的宗族,如建州郑氏,浦城章氏,光泽邓氏,崇安丘氏、胡氏、张氏等均是随闽王入闽军士的后裔。福州一带尤多原属王审知部下的后裔,如陈氏、詹氏、张氏、吴氏、郭氏、林氏等。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福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治体制,也注重搜集其他各方面的人才。当时随王氏兄弟入闽的中原人士,就有众多落难的政客、士子、文人等,如李洵、王涤、崔道融、王溧、夏侯激、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傅懿等。唐相王溥之子王淡、唐相杨涉从弟杨沂、唐时知名进士徐寅、唐末诗人韩惺,皆依王审知仕宦,留居福建。王审知在闽中采纳翁承赞的建议,设立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同时还广为搜集典籍书册,福建诗教渐昌。
  王氏特别崇信和倚重佛教,在闽地给佛教弟子予以种种优待,礼遇各地的高僧,从空门延揽人才。拨给大量经费,建造佛教寺院,并且广发度牒,赐舍良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原许多漂泊不定的僧人,纷纷南下入闽,中国佛教禅宗大盛于福建。
  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其他地方的士民也有不少迁移南下入闽,其中包括仕宦、流卒、商贾及一般的贫民。如闽北地区,据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风俗”记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闽地的汉族居民在唐末五代时入迁也有许多非河南籍者,如崇安翁氏、泰宁邹氏、福州陆氏、邵武李氏、浦城周氏、沙县张氏等。当时李唐宗室也有避乱入闽者,如李撰,迁福州之连江。
  唐末五代时南迁入闽的中原汉民虽然来自北方各个地区,但因王潮、王审知以武力据闽立国,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同乡大多成为闽中的统治者,门阀宗族的夸耀难免。于是,其他一些不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的姓氏亦相继附会。故自宋代以来,福建民间的许多族谱往往记述自家的渊源为河南固始县,其中不少是漫为标榜,并非真正来自河南固始。即使是后代入闽者,甚至早于五代入闽的姓氏,也往往受这一风气的影响。如唐初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部属后裔,有不少姓氏族谱亦称其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连早先福建的闽越土著也随着汉人的习气,改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光州固始。
  这一时期中原汉民的入闽,在地域分布上更为广泛,基本上遍布于闽地的各处。自汉晋以来入闽的移民大多占据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闽江下游地域、九龙江流域、晋江流域等沿海地带,而这一时期入闽的汉民,则有了逐渐向偏僻山区拓展的趋向。如闽江上游的闽北地区,汉民入闽后人口和经济开发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当时福建共添设了6县3镇2州,升梅溪场为闽清县,升永贞镇为罗源县,升桃林场为永春县,升感德场为宁德县,升永顺场为顺昌县,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析感德场而置关隶镇(今政和县),析建阳县而置温岭镇(今崇安县),升东平乡为松源镇(后改松溪县),改将乐县为镛州,升延平镇为镡州。这些新设或升级的州、县、镇,大部分地属山区,仅闽北山区就占了6个。
  临汀是福建开发较晚的区域,唐末五代时中原汉民开始大批进入闽西山区,所以据官方典籍记载,汀州人口在这一时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汀州的官册户数仅2618户,而到了北宋前期的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汀州的户数已增加至24007户,增加将近10倍之多。
  四、宋元时期
  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北方汉人大量向南方迁徙,福建方志记载的就有不少:赖氏始祖出自颍州郡,至宋徙居福建汀州府;曾氏于宋政和壬辰年(1112年)徙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李氏始祖原居云南,至宋始迁福建汀州,再入平和县小西溪山;华氏于宋绍兴间(1131-1162年),宦游沙县后居于连城;仙游人蒋邕于南宋绍兴间,教授泉州;宋初应士贵迁崇安曹墩,其子孙传播于建阳、建瓯各地;宋代王任中子十朋、十俊,其子孙先后徙居于城区、吴屯、上梅、星村及浦城之新兴等处;宋时安良庆迁崇安城中,安厝巷即其故居,其子孙传播于祭下、下梅;歙人祝康国,宋乾道间(1165—1173年)依其甥朱熹于崇安,遂为崇安人;曹友谅任崇安令,爱武夷山水之胜,遂居曹墩,其后分支人下曹五夫;暨光应由开封府入崇,住城中,其后迁居大祭四渡等处;冷朝阳由江西万载迁崇安,居黎源;泰宁县黄姓始祖黄峭山,于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入迁邵武禾坪,其子转迁泰宁;萧氏,分别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和咸平二年(999年)入迁泰宁;周氏,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由河南郡道州营乐村迁居邵武禾坪数载,转迁泰宁瑞溪周家山;卢氏,南宋绍兴年间由江西新城白羊围迁入北乡小坑一带。
  在靖康之乱中,迁居入闽的中原汉民有不少是世家名流。如:巨野李邴,南渡时为参知政事;济源傅察,出使金国遇害,其子自得,随母南奔,娶李邴女,翁婿同在泉州落籍;北宋名相王旦的后裔,迁居莆田县冲溪;睢阳赵子乙妻王氏,当金兵南下时,扶姑携稚迁至莆田;固始人张纂,扈驾南来,落籍于顺昌;高密赵存诚,帅广东任满,和仲弟思诚挈家寓刺桐城(今泉州),季弟明诚(李清照丈夫)在金陵身故,有几个儿子也到泉州,依两伯父;花氏其祖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随帝南迁入闽,旋徙同安,子孙分衍于闽中;洪皓使金不得归,其二子遵其遗嘱,一隐于建宁书坊,一隐于同安小登屿。一般平民,在南北宋之交迁闽者也不少,如:叶氏,居光州固始,随宋南迁,居于仙游之古濑;简氏,宋时南渡,避乱于宁化,后游福建南剑州,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沈氏,沈启承,随宋南迁,居建宁,沈二郎率族入漳,沈三郎人汀;柯氏世居江西广信府贵溪县,当北宋金人之乱,隐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良村,枝派繁衍,遍于闽南。
  南宋末期,元兵南下,赵氏王朝败退入闽,许多跟随帝室的官僚士卒以及逃难的平民百姓,就定居在福建。在这批入闽难民者当中有一些是赵氏帝室的后裔。居住在漳浦一带的杨、黄、林等姓和居南安的侯氏都称自己的宗族是南宋末追随帝室南下而隐居于闽南沿海的。
  宋元时期中原汉民入闽后有很大一部分落居于闽西、闽北。迁入闽西山区的汉民占现在闽西族姓的大部分。如廖姓,先祖居于江西宁都,宋时避乱入闽,定居于汀州宁化。熊氏,宋建隆年间(960—962年)熊颡由广昌迁石城,一支入闽,居汀州宁化石壁。北宋末,熊氏迁长汀、上杭、永定。康姓,宋初入闽,留居于汀州宁化,长汀等地。江姓南宋时因避乱,经江西饶州入闽,后裔分迁长汀、上杭、连城、永定。尹氏入闽,始于宋代,留居汀州宁化、明溪、清流。宋末,龚氏避元兵之侵,从安徽经江西入闽。洪氏,在南宋时从浙江钱塘入闽,留居汀州,再迁闽南。童氏,入闽于宋代,分迁连城、长汀、清流等地。南宋末叶三九郎入长汀,为入汀始祖。萧姓,宋代时萧梅轩携全家四十余口由江西太和入闽,留居于宁化石壁村,子孙复分迁长汀、上杭、永定。20世纪命年代,有人根据族谱对闽西客家的78种姓氏的156次迁徙(有些姓氏不是同支而分数次入闽)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除12种姓氏不是宋代入迁外,其余的74种姓氏,都有在宋代时人迁闽西的支派。
  宋《临汀志》云:“汀(州)初隶晋安,为新罗县。唐开元间,福州长史唐循忠携引诱遁逃户三千余置郡。正元杜佑作《通典》,户五千三百三十三,口万五千九百九十五,迨宋承平日久,生聚日滋。《元丰九域志》已载主户六万六千一百五十七,客户一万五千二百九十九,视唐既数倍。庆元旧志,载主客户二十一万八千五百七十,主客丁四十五万三千二百三十一人,视元丰又数倍。”
  由于宋代闽西、闽北的中原汉民入迁入数有比较明显的增长,政府在这些地区的行政建置随之加强。宋代福建共增设十县,其中怀安、惠安、福安三县地处沿海,而其余的七县,即崇安、政和、光泽、上杭、武平、清流、莲城(后改为连城),均属闽西、闽北山区。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福建的乡族社会已经形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社会的管理与运作,在这种具有某些割据特征的乡族社会里,外来移民大量迁入已经相当困难。同时,可耕土地有限,中原汉民入迁福建的数量明显减少。由于沿海各地人口膨胀,这一时期福建居民向海外及闽浙赣粤边区迁移的人数也有不少。
  入迁福建的省外汉民,散居于省内各个地区和不同的居民支系之中,但其整体流向以较偏僻的山区为主,主要是闽西、闽北、闽东山区。那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早先入闽的汉人较少涉足,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还有一些荒地可供开垦。《崇安县新志·氏族志》所记载的47个姓氏中,就有13个姓氏是始于明清时期迁入该县的。寿宁县人口数量较多的姓氏有吴、叶、张、陈等,大多是从明清时期起陆续迁入的。吴姓多是吴提、吴祎的后裔,迁徙寿宁时间多为明、清两朝,县内人数最多,达2万人以上。叶姓也有2万人以上,据清源乡杨柳树村《叶氏宗谱》载,叶姓始祖贤五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浙江景宁巨川上村半岭徙居政和北里杨梅村,居数载又迁杨柳树村。文山里《叶氏宗谱》载:十五世孙文庭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浙江丽水迁杨梅村。张姓全县超过1万人,来源不同,迁居时间不一,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明清时期迁入的,《张氏宗谱》载其上祖于明宣德年间从浙江括苍徙居茗溪。清源《张氏宗谱》载其始祖原居安昌,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移居南阳,后裔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再迁岱阳青竹坑居住。其他如柳氏,原家住浙江省景宁县三都芙川村,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游学到福建省政和县割北里杨梅村,遂建房居住。许氏始祖许汝霖,忠于隆武(明末南明政权唐王朱聿键的年号,1645-1646年),阖门与明俱亡,其幸免于难者汝楫遁迹寿宁。胡氏,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移居寿宁杨梅村。高氏于明季迁寿邑。周氏,高祖彩云公(浙江)平阳人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从浙江徙居寿宁斜滩。在屏南县山区,甘棠乡甘氏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自山东省济南迁入。甘棠乡胡氏于明成化八年(1450年)自浙江省庆元县迁入。甘棠乡吴氏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自浙江省庆元县迁入。
  明清时期入迁到闽西山区的汉民也不少。如上杭县,民国年间可以知道族源的居民族姓共有41个,其中明清时期迁入者有10个。武平县民国年间可以知道族源的姓氏有57个,其中明清时期迁入的姓氏有31个。龙岩县民国时期可以知道族源的姓氏有99个,其中明清时期迁入的姓氏有51个。漳平县,民国时期可以知道族源的姓氏共有36个,其中明清时期迁入的姓氏有16个。在明清时期入迁以上各县的汉民中,有相当部分是从福建省内各县转迁而来的。
  明清时期也有少部分省外汉民迁入沿海地区。以漳州云霄县为例,后莆村林氏,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广东古楼村迁入;东墩保罗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粤大埔迁入;云陵镇孔氏,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浙江衢州迁入。福州王氏,于明正(德)嘉(靖)间自江西之清江迁闽。洪武间(1368-1398年)陈广由新宁徙闽螺州。邱氏,明自河南迁居长乐。曾氏明永乐间(1403-1424年)从江西新淦迁回洪塘后,又迁省城。孟氏明初始由山东金乡迁闽,其他如沈氏从浙江,韩氏从广东,皆于清初迁居闽地。
  明清时期进入山区的外地移民,一部分是为了寻求农业生存空间,垦荒植粮,但也有一部分移民则在山区从事农业的多种经营,种植林、竹、蓝靛等山区经济作物,或从事其他工商业活动。如崇安武夷山的茶叶,“均操于下府(沿海各府州)、广州、潮州三帮之手”。建瓯的茶叶生产也是“广、潮帮来采办者不下数十号”,香菇则“向系浙江庆元、龙泉、景宁三县人营业”。在浦城县,“地当孔道……客民十居八九,而以江右人为最多,负贩食力之流又大半皆浙江人”。在光泽县,“有泉州民,有(江西)新城、泸溪、铅山、贵溪民,城居极多,视土著不啻十之二,而客主异势,久习一迹矣”。松溪、政和一带的矿冶业,亦为浙江流寓所掌握,“浙民工于采取,而松民不善锥凿,故其利归于浙”。再如在永安山区经商的工商业者,“铁匠汀州广东人,裁缝剃头江西人。……有牙行,布客江西人,染布亦江西人,靛青客汀州人,采蓝亦汀州人”。沙县,“布帛之利,江浙之民取之,鱼盐之利,福兴之民取之;药材之利,江西之民取之”。(①以上见民国《崇安县新志》,第6卷,《风俗》;民国《建瓯县志》,卷25,《实业》;光绪《浦城县志》,卷6,《风俗》;光绪《光泽县志》.卷8,《风俗》;康熙《松溪县志》.卷6,《食货》;雍正《永安续志》,卷9,《风俗》;光绪《沙县志》,卷9。)进入山区从事各种行业的流民,有相当一部分从此定居下来,成为山区的居民,其中甚至有因从事工商而致富不归者。如崇安县,清代民国时期最富有的家族号称“朱、潘、丘、万”,几乎都是清代从外省来崇安山区谋生的。朱氏于清顺治(1644-1661年)初由安徽歙县迁崇安,咸丰(1851-1861年)中以茶叶起家,号“百万”。潘氏清初迁崇安,其子孙居城中及黄柏,清季多读书腾达。万氏,清初由南城来迁,旋起家巨万。邹氏,由上饶迁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余万,造房居七十余栋,所居成市。明清时期外地汉民入迁福建在生业上呈多样化,这与前代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外省汉民入迁福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戍福建的军队,以及少量留居福建的官吏。外省军队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入闽。第一次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海防,置卫所以备防御,在福建沿海各险要地点,如漳州镇海,泉州永宁、崇武,莆田莆禧,长乐梅花等处设立卫所城堡,并调拨军队分戍各地。第二次外省军队较大规模入闽是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为了镇压沙县的邓茂七农民起义而调人的部队。第三次是明末清初之际,郑成功父子起兵抗清长达数十年之久,清政府为了清除郑氏集团,派重兵入闽。大批的省外军队入闽,其中一部分战事结束后留守下来,成为福建居民。尤其是明代初期那一次入闽,根据明代兵制,卫所兵士人军籍,不得随意脱籍或迁流,故那些外省兵士驻扎于沿海各卫所之后,便为军籍所困,逐渐成为当地居民。据《崇武所城志》记载,崇武所的世袭军户成了惠安崇武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族谱中也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省外军队入戍闽中从而成为当地居民的记载。如:寿宁陆氏原籍河南,于康熙八年(1669年)入闽,职居把总,防守寿邑,遂定居下来。东山县杨氏,祖先为山东济宁府人氏,明初洪武年间江夏侯德兴周公奉旨防倭,设铜山所,以百户职随军入戍,世袭军籍。康熙四十年(1701年)铜地军户被编入黄册。同安黄氏始祖于明初授正千户,调守高浦所,子孙后嗣,迁移散处,或徙安溪,一派徙潮州。诏安徐氏世居大江以北,顺治五年(1648年)始迁漳州府。福州吴氏始祖于顺治三年(1646)随大军取福州,授诏安丞。蒋氏祖蒋贵,明初封定西侯,领兵入闽,遂定居下来。
  明清时期外省兵士人戍福建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地的方言受到了某些影响。如南平市城关和西芹乡一带,约有人口4万余人,流行一种与当地方言有明显差别的“土官话”,这是明代中期为镇压沙县邓茂七农民暴动而留闽的北方官兵带来的。经过数百年来与当地居民的融合,这些北方官兵也都成了当地的居民,但因这些北方官兵居住比较集中,原先的“官话”被部分保留下来,成了既北又南的“土官话”。再如长乐沿海洋屿乡一部分居民讲满族官话,这是清代前期入闽清兵留居于这里所带来的方言,久而久之,便混合成现在的“京都话”。闽西客家区的武平县,有一些乡村也因明清时期外省兵士的驻扎和演变为当地居民,致使这些乡村的客家话与永定、上杭一带的客家话有些差别,参合了一些省外的方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族志

《福建省志·民族志》

出版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本书记述对象为福建省的世居民族。汉族部分仅记汉族入闽及汉族支系的地域文化特征。共十章,包括远古人类、古代民族、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研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