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黄榦” 相关
共 195 条 4 / 13
46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从黄榦的《判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类有权有势的豪强,他们横行乡里,欺压平民,却能屡屡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网络,规避法律的惩罚。如在《判词》中出现多次的“谢知府”,就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无视法律的恶劣士绅。
47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黄榦的《曾知府论黄国材停盗》案件判词中,他指出地方势豪往往依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关系,滥用权力,为非作歹,并对待官府和法庭的秉公判决不予理会。黄榦特别指出了被告人“曾知府”及其家人的横行不法和对法庭的公然威胁。判词中提到,由于...
48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黄榦是一名道德操守强烈的儒者,据《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中的《判词》统计,他在临川等地任县令期间共处理了32件案件,其中16件涉及士人势豪。这表明黄榦非常重视惩治不法的士人势豪,并且在这些案件中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49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从黄榦《判词》等文献看南宋时期家族、家庭观念的若干变化的情况。其中包括家族、家庭血缘关系的异化、家族、家庭内部共有财产的共享原则、女性从夫及其变通等。
50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古代的宗法制度基于血缘关系,血缘纯正是宗法制度传承的前提。在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在三代先秦时期延续,北宋时期的儒者对宗子的要求也是基于纯正血缘的传承。周代实行的宗法制度强调嫡长子继承,注重宗嗣的延续。形成于周代的大宗制度和置后制度反...
51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中,宗子拥有比其他族人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这种制度延续到了北宋时期,儒者们在设计新的家族制度时也赋予了家族领导者即宗子更多的权力和特权。张载提出了关于宗子的设计,他认为宗子是家族中主持祭祀的人,作为家...
52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字指出了过去对于宋代儒者的女性观念进行批评的态度,即女性在婚前依从父亲,婚后依从丈夫,丈夫去世后依从子女。同时也提到了中国传统礼制对女性的束缚,这种束缚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女性与丈夫、翁姑、子女之间的关系常常非常复...
53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朱熹为女儿择婿的故事,黄榦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成为朱熹学术传人的同时也成为其女婿。朱熹的生活清贫节俭,对待女儿的贫寒待遇不以为意,以葱汤麦饭为食,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态度。最后,朱熹以铭文表达了对已故女儿的思念之情。
54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选择黄榦为女婿,黄榦成为朱熹最坚定的学术传人,并在朱子理学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榦对朱熹有着深厚的敬仰和学术追随。
55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黄榦是朱熹的继承者和领导者,他的理学思想包括道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旨在实现社会政治和学术发展。黄榦认为道体是现实事物的体现,心性反映道德意识,工夫是实现道体的途径。他的社会政治观念包括均气同体、上下情通和培养人才。黄榦的理学思想...
56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 类型: 正文
本文旨在全面收集黄榦的家世、生平和作品等资料,并对有关事迹的时间和有关作品的形成年月进行梳理、考证,订正《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相关记载,补充缺载之处,形成内容更为详尽、切实的黄榦事迹著作编年。论文分为三部分,分别考列黄榦的著作、文集及其版...
57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汉代经学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汉儒注经过于注重训诂而忽略了对儒学内在价值的探求,导致经学无法回应其他学派的挑战。朱熹认为学者治经的根本目的是求道明理,而不仅仅是注解经典。
58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经学特色和重大成就之一是提倡以“四书”代替“五经”,并建构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儒学经典体系。这一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儒家经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式,使儒学在宋代恢复了思想主导地位。朱熹通过对《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等四书的...
59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代经学以及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礼与礼学研究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清代中期之后,一批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任大椿、程瑶田、凌廷堪、焦循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礼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校勘、整理、考辨、注解和阐发,并提出了...
60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探讨了朱熹如何从“性”的角度来解释“礼”的本有性。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他认为“礼”即“性”,是未发状态下的人的本性。同时,他认为性是天所赋予的,是自有本根的,作为性的礼也应该是本有的。朱熹常并举“礼”与“仁义智”等是天所与、承天命的。他...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