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父女情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父女情深
分类号: B823.1
页数: 3
页码: 122-12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为女儿择婿的故事,黄榦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成为朱熹学术传人的同时也成为其女婿。朱熹的生活清贫节俭,对待女儿的贫寒待遇不以为意,以葱汤麦饭为食,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态度。最后,朱熹以铭文表达了对已故女儿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 朱熹 女儿 黄榦

内容

一、为女择婿与之相处甚有益
  至圣先师孔子曾将自己的女儿与侄女分别许配给了自己青睐的两个弟子——公冶长和南容。朱熹和孔子一样,他也有一个非常得意的弟子叫黄榦,于是就把自己的二女儿朱兑嫁给了他。这就是至今还流传着的朱熹为女择婿的故事。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今福州)人。他是建阳“潭阳七贤”之一,主要著作有《黄勉斋先生文集》《晦庵先生语续录》《朱侍讲行状》等。黄榦从小聪明好学,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在求学时,他“不屑为举子业,慨然有求师问道之志”,与大多数青年学子不同。黄榦从学于朱熹还有一个小故事。
  黄榦久闻朱熹的大名,决意求师于朱熹,遂于淳熙三年(1176年)的冬天拜别母亲,冒着大雪,翻山越岭来到五夫里拜师。不巧的是,朱熹外出讲学了,黄榦只好在客栈中耐心等候。他每天守在客栈,甚至连夜里睡觉都衣不解带,只盼望着朱熹一回来就能立即拜见,谁知这一等就是两个月,可谓“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
  拜师后,黄榦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探究理学,不沾染一点世俗之事,深得朱熹的称赞。朱熹非常欣赏黄榦的才华与人品,对其有“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的评价,于是将自己的二女儿朱兑许配给他,并令其于淳熙九年(1182年)完婚。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黄榦追随朱熹多年,成为朱熹最坚定的学术传人、朱熹学术研究和书院教学的得力助手,为朱子理学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榦在为朱熹写的《朱侍讲行状》中评价朱熹“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
  二、安贫乐道葱汤麦饭两相宜
  由于父亲朱松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朱熹的生活非常清苦,后来虽然做了官,成了有名的学者,但还是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他为官清廉,生活清贫,有时甚至要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计。据说许多年青人慕名来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麦干饭和青菜汤来招待他们。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只求“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浪费。
  有一天,朱熹去女儿朱兑家做客,女儿见父亲来了非常高兴,无奈家境贫困,没有美酒佳肴,只得端出葱汤和麦饭招待父亲。女儿深感愧疚。朱熹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很开心地吃了,并笑着安慰她。吃完饭后,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挥毫泼墨赋诗一首: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女儿读后顿时面露笑容,朱熹也朗声大笑,可见朱熹是位宽厚慈爱的好父亲。不久,这首诗不胫而走,传遍了五夫里,传遍了武夷山。朱熹崇尚节俭的美德成为佳话,众口皆碑。后来这首诗被黄榦及黄氏子孙作为家训世代传诵。安贫乐道、勤俭持家、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朱熹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三、铭文寄思哀汝生前婉而慧
  朱巳(1173—1187年),朱熹的三女儿。早年嫁给了赵几道,却不幸早逝。朱熹痛失爱女,非常难过,专门为她撰写了有名的悼文。铭文如下:
  朱氏女,生癸巳。因以名,叔其字。父晦翁,母刘氏。生四年,呱失恃。十有五,适笄珥。赵聘入,奄然逝。哀汝生,婉而慧。虽未学,得翁意。临绝言,孝友悌。从母藏,亦其志。父汝铭,母汝视。汝有知,尚无畏。宋淳熙,岁丁未。月终辜,壬寅识。
  铭文虽然短小,却读来字字血、声声泪,深切地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和思念,父女情深,读之令人动容。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