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61条
析出资源
38条
图表
17条
人物
2条
事件
4条

检索条件

与 “聊城地区” 相关
共 61 条 1 / 5
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聊城地区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东南滨黄河与荷泽地区、济南市的平阴县交界;西靠卫运河与河北省邯郸、邢台市隔水相望;南依金堤河与河南省濮阳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南...
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属兖州之域。
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以后,聊城地区行政区划屡经变动。
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废止科举制前的教育制度基本上因袭明制,学校与科举相伴并存。地方设有各级儒学一府学、州学、县学,各地另有官府、私人所办的私塾、经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日伪占领区3种教育并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
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幼儿教育始于民国初年,其组织名称为蒙养园,“壬戍学制”公布后称幼稚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事业遭到破坏。地、县直机关幼儿园被迫解散或停办后,从农村到城镇迅速发展“育红班”,以代替幼儿教育,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6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境内有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办的中学堂2处。学堂开办初期,因无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故以州、府儒学、书院生员补充,后招收高等小学堂肄业、毕业生。毕业后,由学堂择优送省高等学堂就读。据东昌府官立中学堂统计,1908...
7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初期,为培养和造就大批抗日军、政干部,中共鲁西特委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联合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民族爱国将领范筑先,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和1所政治干部学校。1939年初,鲁西北特委又以政治干部学校部分学员为基础,创办1所抗日...
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随着新学的兴起,业余教育有所萌生。当时境内曾创办简易识字学塾,以收取“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者”,所用教材为《简易识字课本》和《国民必读课本》。但这些课本购买困难,故多用《三字经》、《百家姓》等。此类学塾均设于县城或著名村镇,广大...
9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特殊教育始于1960年。当年下半年先后在聊城、临清、在平3县市创办3所盲、聋哑学校,招收学生80名,有教职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16名。学校由民政、教育两个部门共同领导,经费也由两个部门分担。
10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境内私塾中的教师称塾师,除塾师自己设馆授徒者外,其他如村塾、家塾塾师均实行聘用制,家塾由主办者聘任,村塾由学董延请。义塾中的教师亦称塾师,官办义塾由当地行政长官聘任,私立义塾如武训创办的3所义塾由创办者武训延请。府、州、县儒学中的教习...
1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时期的教育经费清代,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至清末,因境内存有私塾、义学和书院、儒学几种办学形式,其经费来源不尽相同。私塾分家塾、门馆和村塾3种。家塾(亦称东馆、家馆或家学)经费主要由举办之家负担,其塾师束修一般1年所需经费300千...
1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的科技事业是从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59年8月建立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各县先后建立起相应机构,同时,建立不同性质的专业科研机构。
1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最早的科研单位为1918年创办的山东省棉业试验场,场址于临清东关。1930年改为山东省立第一棉业试验场,1935年易名为山东省立棉作改良场临清分场。建国前夕,冀南行署于临清设农事试验场。建国初期,临清农事试验场先后改称河北省临清农事试验...
1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境内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文化落后,科技人员为数极少。建国后,理、工、农、医等各类学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区内,技术人员增多;同时通过创办业余技术学校、农业大学、进修学院、训练班、函授班、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先后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的科技情报工作始于1959年。当年地区科委设立科技情报组,1978年改建为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负责全区的科技情报工作,主要搜集、整理、研究科技资料和传递科技信息;根据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广辟情报来源、开发文献和咨询服务工作;编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