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教育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15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教育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5
页码: 728-732
摘要: 清末时期的教育经费清代,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至清末,因境内存有私塾、义学和书院、儒学几种办学形式,其经费来源不尽相同。私塾分家塾、门馆和村塾3种。家塾(亦称东馆、家馆或家学)经费主要由举办之家负担,其塾师束修一般1年所需经费300千文左右,分期交付,年终结清。
关键词: 聊城地区 教育经费

内容

清末时期的教育经费清代,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至清末,因境内存有私塾、义学和书院、儒学几种办学形式,其经费来源不尽相同。
  私塾分家塾、门馆和村塾3种。家塾(亦称东馆、家馆或家学)经费主要由举办之家负担,其塾师束修一般1年所需经费300千文左右,分期交付,年终结清;门馆(塾师自己设馆),由入读学生之家负担,每个学生岀钱多少,由塾师自定,一般低于家塾,高于村塾;村塾的经费又有同族举办或一村和数村联办之不同。同族举办者,其经费多由族田收入中祭祖剩余部分支付。一村或数村联办者,其经费由入读学生之家平均负担。
  义塾之办学经费,乡里或某地方官举办者,除义捐外,官府略予补助。清末,境内所属各县均设有义塾,但因学生生活尚无保障,读书之务亦来去无常。其义塾之设,不过是堂皇之词而已;武训所建义塾,其经费来源皆出自武训行乞所积之资。其后,名宦官员也有给予补助以捞取政治资本者。
  书院有官办和民办2种,其经费来源皆出于书院田租。官办者由政府拨给田产;民办者私人捐赠也多为田产,以供收租消费。
  儒学经费主要靠学田收入,学田由官府拨给,也有名宦达官以个人名义捐赠者。
  书院和儒学经费除上述来源之外,各自尚有基金利息以充实其办学经费。
  1909年(宣统元年),境内各类学堂开始兴办。其经费来源,省属由省拨发,府、州县学堂由举办之府、州县筹集,大体来源于学田租金、存款利息、官款拨给、公款提充、学生交纳、派捐乐捐和杂入。官款拨给包括省款及各县摊解之款;公款提充包括旧有书院底款在内,每年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经费。1909年境内各县学堂经费岁入统计
  单位:银两
  1909年境内各县学务岁出类别统计
  单位:银两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1912〜1937年,境内所属各县均为国民政府所统治,其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田赋附捐、学田租金、基金利息、学生缴纳和各项杂捐,而以田赋附捐为大宗。至1927年,境内多数县份教育经费在二、三千元(银元)左右,部分县超过1万元。1928年,山东省教育厅制定改革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办法,各县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加。境内.各省立学校经费均由省属拨发,县办中等学校除在各县领取外,省署略有补助。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占领区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县款提充、学田租金、学生缴纳学费;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经费由县政府拨给;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经费,由所署政府统筹统支,小学经费由县地方经费统筹,中学、师范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款及生产收入解决。
  解放战争时期,城镇小学多为公办,由政府拨发教育经费;农村小学经费,大部采取民办公助,教员的薪粮、津贴由政府发给,烧柴和其他办学费用由各村自筹。中学、师范学校经费支取,由地方款及生产收入解决。
  1932年境内各县教育款产收入情况
  单位:银元1932年境内各县教育经费支配及人民负担情况
  单位:银元
  建国后的教育经费建国后,为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建国初期,公立中、小学完全由国家拨发经费;民办完小教师的工资及办公费,由国家供给,学校修建、购置等费用由群众自筹;民办初小的经费,有的由国家补助一部分,有的全部由群众负担。1958年始,地直中学、中等学校和县立中学、师范的经费全部由国家供给;民办中、小学的经费,实行民办公助。1980年始,实行经费包干。1981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3018万元。1985年,教育经费支出4596万元。1990年,全区各类教育经费支出总额10532万元。
  1991~1996年,地委、行署注重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经费。其间,按照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原则,积极争取国拨教育经费实现“两个增长'',坚持按政策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努力实行农村教育费附加的乡征县管;鼓励社会、个人在自愿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捐资助学、集资办学。1993年,行署从地方财政拨出100万元,从社会发展基金中支付50万元用于聊城第一、三中学和聊城地区师范的校舍改造,改善了3所学校的办学条件。1994年,参照省教委规定,地区新辟“八条筹资渠道”,各县市教育经费、公用经费都有大幅度提高。1996年,全区教育系统教育经费支岀总计59044万元。1996年聊城地区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