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李光地” 相关
共 42 条 2 / 3
16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与李光地对待《春秋》的态度和评价有所不同。朱熹主张将《春秋》视为史书,重视其中的史实和大义,强调其作为经学典籍的地位。而李光地则认为《春秋》与鲁国旧史紧密相关,尽管他也重视其中的史实,但更多地将其视为行事之实的典范和样板。尽管...
17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代经学以及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礼与礼学研究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清代中期之后,一批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任大椿、程瑶田、凌廷堪、焦循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礼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校勘、整理、考辨、注解和阐发,并提出了...
18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李光地是清初福建朱子学代表人物和康熙朝的理学名臣,他注重培养和发掘经学方面的人才,对经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推动。其门下有杨名时、惠士奇、冉觐祖等学者,他们对《易经》和《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杨名时的治学范围广泛,他提出了...
19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科举制度与经学、士风的关系及李光地对科举制度的批评与改革建议。
20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对经学研究的重视及其对经典刊印、整理、编纂的贡献,以李光地为例,他修《周易折中》等重要著作,保护并刊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推动了清代经学的发展与复兴。
21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李光地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与工夫论的观点。李光地认为理不是抽象的原则或规律,而是与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直接相关的性命之理。他强调理与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联系,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结合,提出了“理即性”的性本论思想。李光地强调...
22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李光地在经学研究与经典编纂方面的实学特点。首先,李光地在经学研究中注重使用训诂考据等方法来解释经文,发明经义,以实证和实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其次,李光地强调将经典义理与修齐治平相联系,使经典的意义能在实事中体现出来,为现实秩序的...
23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清代学者李光地对六艺学的重视与研究。六艺学是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李光地认为这些学问都是经世致用的重要事务,必须加以关注和学习。他特别强调了礼、乐、书、数的重要性,并反驳了将六艺与心性学分隔开来的观点。李光...
24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学者李光地对外王之学的重视与研究。李光地认为儒学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他要求学者特别是儒臣要掌握经邦济世的真才实学,并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他注重评价历代人物时除了关注其道德品行外,也很注重其在经济与事功方面的...
25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李光地为清朝振兴朱子学不懈努力,影响康熙皇帝深,学识渊博,被信任重用。
26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学术思想如何从福建传播至全国,并形成了不同的朱子学系。
27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著作的西译者,一般推美国人裨文治(1801—1861年)为最早。他于1849年得清人高愈之《朱子年谱》,知朱熹生平学术之梗概,即将《朱子大全》中关于理气、天地、人物等若干片断译成英文。
28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该文章属于文化类文章,主要介绍了朱子门人及其后学在社会教化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其中,陈淳和真德秀是代表性的人物。
29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陈淳在普通人教化方面的工作以及真德秀在帝王教化方面的影响。陈淳注重讲习家礼和传授朱子学,促进了风俗敦化和道学传播。真德秀努力推动解除学禁,提倡理学,并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并依循理行事。
30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介绍了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闽学的起源与传承,以及其在宋代的发展和影响。接着,文章着重探讨了闽学在清代学术风向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闽学传统在台湾的建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