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搜集、编纂、刊印经学典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393
颗粒名称: 三 搜集、编纂、刊印经学典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13-5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对经学研究的重视及其对经典刊印、整理、编纂的贡献,以李光地为例,他修《周易折中》等重要著作,保护并刊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推动了清代经学的发展与复兴。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经学典籍 士风

内容

清初福建朱子学者除了自身撰有各种经学著作之外,还以官方、团体或个人的身份整理、编纂、刊印了不少经学原典与经学研究著作,从而推动了清初经典编纂与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以李光地为例,康熙五十二年(1713),李光地奉旨承修《周易折中》一书。据《文贞公年谱》记载:“先是,上以《易》为六经之源,欲成一书,以惠万世,而郑重其事,未知所委。至是,屡出图象,命公采择,依义条答,与上意合,乃下谕曰:‘卿留心《河》《洛》久矣,见来书,愈知理明识远,此事非卿,万不能辨其是非。’遂命修之。”①其书“荟萃自汉迄明诸儒之说凡三百余家,采撷精纯,刊取领要,镕铸百氏,陶冶千载,《易》之道于是大备”②。而四库馆臣亦赞其“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惟一切支离幻渺之说,咸斥不录,不使溷四圣之遗文。盖数百年分朋立异之见,至是而尽融;数千年画卦系辞之旨,乃至是而大彰矣”③。
  康熙二十六年(1687),李光地曾向皇帝进言:“秦汉以后,礼坏乐崩,六经虽经宋儒阐明,然永乐间所修《大全》未免芜杂疏漏,宜大征天下知学之士,搜罗群言,讨论编纂,以至礼乐制度,亦稽古论定,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诚千载一时也。”④康熙五十三年(1714),李光地又借向皇帝汇报《周易折中》编纂进展之机,“频言经学隆污,有关世运”,希望皇帝修明经学。而康熙帝亦认可李光地的提议,“遂分简大臣修纂《诗》《书》《春秋》,又别纂《律吕正义》,厘定韵学之书,皆命就公是正焉”①。就在其去世前一年,李光地仍“奉命勘阅大学士王掞等所纂《春秋传说》”②。应该说,康熙晚年敕令诸大臣纂修的这一套御纂诸经,上承唐代《五经正义》与明代《五经大全》,特别是在《五经大全》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增删,又参考了许多汇总性质的经学著作,收罗极为广泛,在当时发挥了引领学术风气与思想潮流的作用,在官修经学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亦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中间,李光地的作用与贡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正如清代中期福建著名经学家陈寿祺所言:“安溪李文贞公……博综群书,与顾亭林、梅定九二先生游,通律算、音韵之学,洞性命天人之旨,陶冶百氏,刊滌千载。尝奉敕纂《周易折中》《性理精义》《音韵阐微》《朱子全书》,以为非公莫能为,而《书诗春秋传说》《律吕正义》,分简诸大臣编纂,皆命就公是正,次第进御,颁行学官。盖康熙朝经术修明,自圣祖成之,自公发之,而后雍正、乾隆间继述众经,圣教由是大显。”③
  同时,李光地个人亦搜集、刊印或协助他人刊印了一批重要的经学研究著作。其中,自然以李光地保护、抢救顾炎武《音学五书》刻版之事最为典型。在顾炎武生前,其开创性的古音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和推崇,但从更广的范围来观察,其古音学理论仍是知之者鲜,并不为当时的一般学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清初,从事古音学研究的也并非仅有顾氏一家,还包括毛奇龄、柴绍炳、毛先舒、邵长衡、李因笃、熊士伯等人,且大都有著作行世。如柴绍炳著有《古韵通》,毛先舒著有《韵学通指》,邵长衡著有《古今韵略》,李因笃著有《古今韵考》,熊士伯著有《古音正义》,但皆未采顾炎武的古音说。特别是毛奇龄的《古今通韵》,有意排斥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创为古韵通转说,因其获得官方的认可,由康熙帝诏付史馆刊印,故在当时拥有很强的权威性。
  从顾炎武这方面来看,其《音学五书》竣稿之后,于康熙六年(1667)交由淮安山阳县好友张弨刊刻。对此,顾炎武曾自述道:“余纂辑此书三十余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然久客荒壤,于古人之书多所未见,日西方莫,遂以付之梓人,故已登版而刊改者犹至数四,又得张君弨为之考《说文》,采《玉篇》,仿《字样》,酌时宜而手书之;二子叶增、叶箕分书小字;鸠工淮上,不远数千里累书往复,必归于是,而其工费则又取诸鬻产之直,而秋毫不借于人,其著书之难而成之之不易如此。”①由于《音学五书》内容浩繁,刊刻难度较大,其间又经过顾炎武的反复修改,故刊刻工作时断时续,直到其去世前仍未全部刊出。对于先期刊出的部分,顾炎武亦厚自宝秘,不愿轻易示人,以其“为一生之独得……而亦不肯供他人捉刀之用”②,并自言“五十年后乃有知我者耳”③,故希望将刻版藏之名山,以待后之信古者。由此可以推断,《音学五书》在最初仅有少量的出版印行,流传不广。而在顾炎武与张弨相继去世之后,张弨之子因为家贫,又将《音学五书》的刻版质于他人,遂流入坊间,不知所踪。
  康熙四十六年(1707),李光地得知《音学五书》的刻版位于扬州坊间,且即将被毁坏,遂花费重金将书版赎出,并印行出版。《文贞公年谱》记载此事道:“顾氏是书既成,厚自珍秘,世无知者。顾氏既没,其版沉埋于扬州坊贾间。坊贾将削其版以镌它文,适有见者,以告公。公为赎归,传于世。”①正是由于李光地的及时抢救、保护与宣扬,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才能够在日后大行于世,并作为清学的开山之作受人敬仰,放射出莫大的光芒,否则这一传世之作很可能就此绝版而湮没无闻,后人也就无法在其基础上继续顾氏的古音学研究,取得如此多的成绩。从这一意义上说,李光地对于清代的古音学研究,甚至经学与考据学研究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清初福建朱子学者或奉朝廷之命,参与官方的经典编纂工程,或应书院、个人之邀,协助整理、编刻各类经典与经学研究著作,共同推动了清初经学的复兴与发展。
  综上所述,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对于经典与经学研究还是普遍较为重视的。这既根源于朱子学本身的经学传统,又受到明末清初经学复兴运动的深刻影响,反映了当时学术潮流的变迁。清初福建朱子学者虽然并不认同汉儒以烦琐的训诂、考据、注疏为主要内容与手段的经学形态,甚至指责其未明圣贤之道,但亦不因此否认汉代经学的长处与价值,不仅表彰了汉儒的注经、传经之功,而且积极参考、借鉴其治经方法与治经成果来为自己的经学和理学研究服务。因此,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在治经中往往主张汉宋兼采,不立门户,将训诂考据与义理阐发结合起来,既为原本烦琐、庞杂的经学研究指引了方向,又可避免唯以己意解经的弊病,为日益流于虚妄的理学重新构筑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清初福建朱子学者群体中,以李光地的经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成就亦最大。其不仅对于诸部经典都有较为细致的研究与讨论,而且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学者从事经学研究,围绕其形成了一个学术研究团体,尤其在易学与三礼学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清初福建朱子学者不但自身撰写了不少经学著作,而且在培养、奖掖经学人才,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搜集、编纂、刊印经学典籍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从而推动了清初经学的复兴与发展。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视角,将清初福建朱子学与王学、经学、实学等清初学术思想界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或思潮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既注重探讨清初福建朱子学者的义理思想,也对其义理思想之外的其他学术思想与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活动予以关注,在回顾、发掘朱熹本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清初福建朱子学的思想特点、时代特征与整体面貌,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清初朱子学在时代学术思潮变迁中发挥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光地
相关人物
王掞
相关人物
顾亭林
相关人物
梅定九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毛奇龄
相关人物
柴绍炳
相关人物
毛先舒
相关人物
邵长衡
相关人物
李因笃
相关人物
熊士伯
相关人物
张弨
相关人物
叶增
相关人物
叶箕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