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 由闽中而全国

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朱子学(闽学)是闽中之学,是与濂、洛、关等之学相并称的地域性的理学学派。但是,由于它在创立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理论价值和社会作用被统治者所认识,很快由初期活动的闽、浙、赣地区而全国,成为控制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和正宗思想,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

前面讲到,朱熹在世时福建朱子学已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学术派别。数百名朱熹门人分别来自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江苏、四川、湖北、广东、河南、山西等地。在“庆元党禁”时期和朱熹死后,他们大都返回原籍,在全国各地传播朱子学。清人黄百家在论到朱熹浙江崇德籍门人辅广传播朱子学的情况时说:

所传之学,蜀则有魏鹤山了翁;闽则有熊勿轩禾、陈石堂普;吾东浙,

自韩恂斋翼甫传子庄节性、余端臣,再传而有黄文洁震。①这就是说,辅广通过四川的魏了翁、浙江的韩翼甫及其子韩性、余端臣、黄震,把朱子学传至四川、浙江。对于魏了翁,据记载:

丁生父忧,解官心丧。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②

李燔是江西永修籍朱熹门人。李燔除把朱子学传给魏了翁外,还亲自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传播朱子学。据记载:

往建阳从朱熹学。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语。且曰:“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斋,而自儆焉。至岳州(按即今湖南岳阳),教士以古文六艺,不因时好,且曰:“古之人皆通材用,则文武兼焉。”即武学诸生文振而识高者,拔之辟射圃令其习射,禀老将之长于艺者以率偷惰……改襄阳府(按今属湖北)教授。复往见熹。熹嘉之,凡诸生未达者,先令访燔,俟有所发,乃从熹折衷。诸生畏服。熹谓人曰:“燔交友有益,而进学可畏;且直谅朴实,处事不苟。他日任斯道者必燔也。”熹殁,学禁严,燔率同门往会葬,视封窆不少怵。及诏访遗逸,九江(按今属江西)守以燔荐。召赴都堂审察,辞;再召,再辞。郡守请为白鹿书院堂长。学者云集,讲学之盛,他郡无与比。①

非福建籍的朱熹门人大都像辅广、李燔这样在各地传播朱子学,从而朱子学流传到全国,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朱子学系,如江西系、浙江系等。

在朱熹门人传播朱子学的过程中,福建籍朱熹门人黄榦居首要地位。他以得朱熹遗命自任,以墨子辟杨墨自励,呼喊着“卫道岂可以不严乎”。他曾讲学于江西庐山白鹿书院,“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邦寺以处之”。②黄百家说:

黄勉斋榦得朱子之正统。其门人一传于金华何北山基,以递传于王鲁斋柏、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又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庐澄上接朱子之经学。可谓盛矣!③

此叙朱子学由宋而元,路线分明。全国各地初传之朱子学,大多出于黄榦之门。黄榦曾知江西临川。浙江金华人何基之父为临川主簿,命何基师事黄榦。黄榦“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先生悚惕受命”。金华人王柏闻何基从学黄榦得朱子学之正传,乃往学于何基,何基告以“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④金华金履祥从学王柏、何基,得朱子学真传。金华人许谦又受学于金履祥。此所谓“金华四先生”皆出黄榦之门,“推源统绪,以为朱熹之世适”。⑤朱子学盛行于浙江,实黄榦之力也。

黄榦为江西新淦县令时,其地饶鲁(号双峰)从其学。因此,“双峰亦勉斋之一支也,累传而得草庐”。①全祖望说:

草庐出于双峰,固朱子学也。其后亦兼主陆学。盖草庐又师程氏(按程若庸),绍开程氏,常筑道一书院,思合会两家。然草庐之著书终近乎朱。②

这就是元代江西朱子学之源流,亦是以黄榦为纽带。

朱子学流传于北方,与黄榦曾知德安(今湖北汉阳)有关。窦默避元兵逃至德安,县令以程朱性理之书予之,可知黄榦把朱子学传至德安。③后来,元兵入侵德安。杨维中为大将军,其幕僚有姚枢从俘虏中求儒者数十人,其中有赵复等人,带自燕京(今北京),建太极书院,由赵复等人讲学,授程朱所著与其诸经传注,门徒数百人。此亦知赵复等人之学亦是在德安由黄榦所传。朱子学传之北方自此始。姚枢在北方刊朱熹《论孟或问》、《小学》等书。其后,姚枢居辉县(今属河南)苏门,河南沁阳许衡至,尽录程朱传注以归。上述杨惟中、窦默、姚枢、赵复、许衡等,皆是元初名儒。可见,北方朱子学之传播,亦渊源于黄榦。

对于朱熹门人和再传门人传播福建朱子学和福建朱子学流传的情况,清人蒋垣有概括的叙述。他说:

朱门受业为多,最知名者黄榦、李燔、张治、陈淳、李方子、黄颢、蔡沉、辅广等。而黄榦门人最多,潘柄、杨复、陈宏、何基、饶鲁皆其高弟。基传之王柏,柏传之金履祥,履祥传之许谦,饶鲁传之吴中行,中行传之朱公迁。时与朱熹同任道学者吕祖谦、张栻。祖谦受业于侯官林之奇。当时杨、胡、林、朱、黄、蔡之学盛行于江之东南。张拭,成都锦竹人。至宗、宁间,魏了翁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辅广、李燔之学授教生徒,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则闽学传之西蜀矣!理宗时,杨惟中建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又姚枢隐居苏门,以道学自任,刊《小学》、“四书”,及蔡氏《书传》、胡氏《春秋传》,而闽学至于河溯矣!此八闽道学(理学)源流之大概也。④

河溯(朔),泛指黄河以北。《书·泰誓中》有“王次于河朔”之语,孔传谓“渡(黄)河而誓,既誓而止于河之北”。由此可见,闽学传播至全国。清人张伯行在《道南源委·序》中说:

至考亭朱子、勉斋黄氏,师弟子之授受,朋友之讲习,奋然兴起者,如云汉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与并称邹鲁。而程子“道南”一语,遂符合如左券。噫嘻,闽滨东海,屹立武夷诸名胜,元气融液,人与地会,当吾世复有兴者。乌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也。尔诸生景行前哲,能自振拔,以斯道为己任。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局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道之所谓流动而充满、弥沦而布濩者,于是乎统贯于“载道”之人矣!①

到了明清时代,福建朱子学学者还致力于把闽学往外省传播。例如,清初福建人龚景瀚在关中、李光地在河北河南、蔡世远在江浙、蓝鼎元在广东台湾、阮旻锡在山东、林嗣环在海南岛、黄志璋在广西两湖、林之浚在云南贵州、朱兆纲在山西安徽、吴鸿锡在四川等,传播朱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