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134 条 38 / 809
556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病虫害种类繁多,据市蚕桑站、菱湖区蚕业指导站调查,已知有病害21种、虫害58种。
557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镇域农民饲养所得蚕茧,向来是从中挑选一小部分茧形整齐、茧壳厚重的作种茧,以备下次饲养。至迟在宋代,已出现生产商品蚕种的农户。
558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至清代,专业制种农户兴起,以卖种为业。专业制种与农户自留自用两种育种形式并存,都讲究制种技术,注重选种蚕、择种茧、饲养原蚕、提娥、布子以及换种、浴种等技术。因生产条件和选种不同,蚕种有椭圆茧种、圆茧种和束腰茧种之分;或以地名称之;或按饲养季...
559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自古蚕户重视蚕室温湿。明代以前,蚕室密闭,只开南北窗,并以纸窗或草帘遮严实。南风时关南窗,北风时关北窗。室内置火坑,以穿单衣感觉寒暖来决定添火加温或减火降温。明代,蚕室同时讲究疏爽。天明开窗通风,采日照。地上铺板最好,或铺芦席,天寒时以火缸...
560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宋代,蚕质型脓病见于记载,镇域俗称“干白肚”。明清时,对白僵病、脓病、软化病的传染性已有防治方法。以喷烧酒,添食大蒜叶和甘草水等结合清除蚕沙,防治蚕病;一发现病蚕,急予清除,以免传染。
561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被誉为“丝绸之府”的菱湖,蚕茧的产量、质量享有盛誉,在湖州府独占鳌头。
562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制丝,历史上称为缫丝。菱湖地区最早用手䈅绕丝。汉唐间,普及的手摇式木制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另一人手摇绳轮,把丝绕上锭子。
563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菱湖地区最早用手䈅绕丝。汉唐间,普及的手摇式木制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另一人手摇绳轮,把丝绕上锭子。
564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机械丝始自清道光八年(1828),法国人香笨发明煮缫分业的共捻式浮法缫丝车以后,意大利在共捻式的基础上,改进成单捻式,生产效率更加提高,这种缫丝车最早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清同治元年(1862)之间传到上海,其后陆续引入内地。
565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从宋末元初,程棨仿宋·楼璹《耕织图》(程棨字仪甫,号随斋,祖籍安徽休宁,随其曾祖父政治家程大昌定居湖州)中可见,当时已使用二绪脚踏缫丝车,缫丝前进行选茧。明朝,湖州地区缫丝用水、温度、择茧、控制生丝匀度方面,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使缫出的...
566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从桑蚕茧缫制出的长纤维,可直接成为商品或丝织原料的,有土丝(包括辑里丝)、厂丝、白厂丝、双宫丝、农工丝和包芯丝;经再次加工成为商品或丝织原料的,有丝经、再缫丝和打线丝;由茧壳和下脚等拈纺成短纤维长丝的绢丝及丝绵。
567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丝织素为菱湖地区农村传统产业,男耕女织历史悠久,养蚕、缫丝、织造都由妇女操持。
568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丝织素为菱湖地区农村传统产业,男耕女织历史悠久,养蚕、缫丝、织造都由妇女操持。明清时菱湖已成具备独立的丝绸手工业生产与销售的专业市镇。
569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丝织生产技艺,古老而精湛。随着丝织机械的改进,工艺、操作不断提高,分工更为具体明确。
570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 类型: 正文
元代,在宋代基础上发展有绫、罗、绸、缎、绢、纱等主要品种。明代以后,绸缎品种增加,有绉、纺、绸、缎、绫、绢、锦、罗、纱等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