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2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分类号: S888.7
页数: 2
页码: 461-462
摘要: 病虫害种类繁多,据市蚕桑站、菱湖区蚕业指导站调查,已知有病害21种、虫害58种。
关键词: 桑树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

内容

(一)桑树病虫害种类 病虫害种类繁多,据市蚕桑站、菱湖区蚕业指导站调查,已知有病害21种、虫害58种。常发性的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里白粉病、桑膏药病和桑炭疽病等;突发性桑病有桑赤锈病、桑褐斑病等;少量危害不明显的有桑芽枯病、桑干枯病、桑叶枯病、桑紫纹羽病和桑流汁病等。常发性的桑虫害有桑蟥、野蚕、桑尺蠖、刺蛾、桑象虫、黄星天牛、桑天牛、蚧壳虫等;突发性桑虫害有桑螟、金龟子、桑蓟马、桑红蜘蛛、桑瘿蚊等;轻度或局部为害的桑虫害有叶虫类、叶蝉类、毛虫类、灯蛾类、卷叶蛾类、地下害虫类、堆沙蛀、桑粉虱、桑虱等。
   (二)桑病防治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桑树萎缩病及其防治法。蚕农一旦发现患癃病(萎缩病)桑,即连根除去,以免剪桑时通过剪刀传染其他桑树。清代,对桑膏药病等危害及防治也有记载。民国时镇域内主要桑树病害有桑黄型萎缩病、桑疫病、桑赤锈病、桑膏药病。解放后,镇域除发生少量细菌性黑枯病外,主要是桑黄化型萎缩病危害。
  1979年始,吴兴县建立桑树病虫植保站,区乡配有专管(兼职)桑保人员,设有病虫观测点。桑保站根据观测病害动态,及时发出病虫预测预报。同时进行苗木接穗检疫,选用团头荷叶白、荷叶白、湖桑199、湖桑197等抗病品种;及时挖除病苗株,防治带毒菱纹叶蝉;配合氮、磷、钾多施有机肥,以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
  1990年春蚕期,新溪、菱湖等乡镇严重暴发大面积桑赤锈病,受害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972年曾大量发生过此病)。据5月11日调查,菱湖地区发病面积达42350亩,占桑地总面积的80.5%。主要采用粉锈宁(即三唑酮)农药防治,治愈率达90%~95%。夏蚕期桑园发生桑赤锈病仍较严重。早秋期蚕期严重干旱持续47天,中秋蚕期桑赤锈病未成灾。
   (三)虫害防治 桑蟥、桑天牛等虫害,明代已有记载。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冬春看头蟥,清明前看二蟥,剪毕看三蟥”;“六月捏头蟥,七月内捏二蟥”(均指农历),“而头蟥尤宜细看,留头蟥一,同二蟥便有百”等治蟥法,认识到桑蟥之害,肥壅、工力不能救。清代,施头虫、堆沙蛀、桑螟等危害情况及防治均有记载。桑树虫害主要有野蚕、桑尺蠖、桑蟥、桑螟、桑象虫、桑蓟马、黄星天牛、桑天牛等。
   新中国成立前,防治桑虫害以手捕捉为主、药剂为辅。始有用鱼藤酮治桑蟥。有用巴豆乳剂大规模防治桑蟥或以百部草(野天门冬)浸液防治;还试行放养寄生蜂以消除桑树蟥害;用石灰硫磺合剂等消除越冬害虫。
   解放后,镇域桑地主要害虫是桑蟥。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大规模组织人工和药剂防治,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稍一放松,就又抬头。1960年,吴兴县受桑蟥危害面积达181926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84.4%,尤以南浔、练市、双林、菱湖等地最为严重。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对桑树全面树秆进行“白化”(石灰50公斤、加水175公斤、重柴油1公斤、食盐5公斤~10公斤调配成乳剂涂在树干上)和片叶不留,桑蟥缺乏食料,桑蟥基本得到控制。
  1983年,因先涝后旱(秋旱),菱湖爆发了突发性桑树大面积病虫红蜘蛛危害。当时,选择用73%克螨特农药3000倍液全面防治(残效期10天)。
  1987年始,对主要桑虫桑蟥,实施桑蟥联防联治,至1989年基本得到控制。
  2000年秋后,5代桑螟发生面积19000亩,防治18500亩,用药效期长的除虫菊脂类8000~10000倍防效较好,对翌年蚕作无影响。农药不断更新换代,防治规范也及时修订更改。镇域从实行联防联治,以“四统一”(即时间、地块、药剂、浓度)为主全年治虫6次,常年防治不懈,基本控制了桑虫危害。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