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缫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械缫丝
分类号: TS143.2+23
页数: 4
页码: 504-507
摘要: 机械丝始自清道光八年(1828),法国人香笨发明煮缫分业的共捻式浮法缫丝车以后,意大利在共捻式的基础上,改进成单捻式,生产效率更加提高,这种缫丝车最早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清同治元年(1862)之间传到上海,其后陆续引入内地。
关键词: 缫丝 机械缫丝

内容

机械丝始自清道光八年(1828),法国人香笨发明煮缫分业的共捻式浮法缫丝车以后,意大利在共捻式的基础上,改进成单捻式,生产效率更加提高,这种缫丝车最早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清同治元年(1862)之间传到上海,其后陆续引入内地。因上海机械缫丝业发展较早,当时一部分蚕茧由上海厂商来镇域收购运沪,而镇域蚕农习惯于土法缫丝,土丝经营又有一定市场,因此机械缫丝发展较迟。但厂丝与土丝的价格平均每市担相差200银两左右,厂丝约高20-
  50%,在机械厂丝的厚利刺激下,清宣统元年(1909)上半年菱湖前丘村人吴匡和菱湖镇南商林村人王笙甫、范芹圃又联络湖州经营钱庄典当的广东梅县人温庶青四人合伙筹资规银十万两,在湖州北门外(田盛街大通桥堍)创建湖州府第
  一家机器缫丝厂——公益丝厂,次年建成投产。拥有意大利座缫机(6绪大䈅直缫式)200部,职工约400人。同时,吴匡和王笙甫又在上海办了源锠丝厂,与公益丝厂互相联络,周旋于各洋行之间。民国22年(1933),菱湖人沈芸斋、章荣初接办公益丝厂改名合丰丝厂。民国25年(1936),菱湖人沈杨生在德清南门外白米塘新建天纶丝厂。同年,沈芸斋独资经营合丰丝厂,更名大顺丝厂。至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境,天纶丝厂被汪伪三十六师焚毁,大顺丝厂易手日伪经营。
  民国27年(1938),欧战爆发,战争用丝量激增,每担生丝价格从1000元(旧法币),爆涨至6000元的特定情况下,杭嘉湖一带沦陷区内小型丝厂应运而生,民国28年至29年(1939~1940),菱湖人陆杏生、卢财生、费淦清在溪西卢家庄北墩合资办起第一家三友丝厂,有6绪意大利座缫机48部、职工50余人;沈金亭也相继在溪西卢家庄费家湾办起了第二家恒丰丝厂,有5绪日本式和6绪意大利座缫车48部、职工70余人。民国30年(1941),两厂分别迁入菱湖镇王家白地(现菱湖茧站站址)、利济桥堍昌泰当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府统制蚕丝原料,生丝外销切断,使厂商难以维持生产,终于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被迫停歇。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10月,菱湖人章荣初致力于家乡建设,在菱湖镇安澜桥堍筹建菱湖缫丝厂,次年6月建成投产,拥有408部立缫车、
  20部6绪意大利座缫车,职工1009人,为全国一流大型缫丝企业,民国37年(1948)12月因原料不足停工遣散。
   新中国成立后,缫丝业在蚕桑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菱湖缫丝厂1950年3月26日复工。1951年3月菱湖缫丝厂与湖州市公私合营新湖公司联营。1952年,菱湖缫丝厂为中蚕公司加工代缫,并由人民银行贷款扶持。
  1953年至1957年“一五”国民经济计划时期,1953年2月,菱湖丝厂由联营转为地方国营,并进行设备改造,淘汰旧式座缫车。
  1958年“大跃进”开始,盲目推广半自动缫丝机,菱湖丝厂一夜之间把408台立缫机全部敲掉,改革成半自动缫丝设备(要求把人工送茧、手工添绪、索结工序改为“半机械化”生产),因技术没有过关,出现质次、消耗大等问题,结果重新改回。同时,农村蚕桑生产出现大幅度减产,丝厂出现生产能力与原料茧供应不平衡。1958年10月起,三班制生产改双班单人车生产;1962年,因原料严重不足,从双班制改单班制生产,动员大批缫丝工人下乡支援蚕桑生产和大批职工精简下放。
  1962年1月,全省19家缫丝厂中,确定菱湖丝厂等6家为常年生产厂,单班8小时生产;停开5家丝厂,其他各丝厂视原料茧供应情况,实行季节性生产。
  1965年,国家发放丝绸专项贷款,批准菱湖丝厂新增立缫机96部。“文化大革命”中生产时起时伏。1969年10月至1970年3月,又因煤炭供应脱节,菱湖丝厂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亏损。1975年,对日本首次出口光干茧780吨。
  为了解决原料茧积压,镇域新建2家乡办丝厂,即溪西丝厂、新溪丝厂。1978年
  9月,菱湖丝厂被省确定为专门生产出口丝、供应西欧市场的专业厂。1979年,菱湖丝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均被列入省定点厂。1980年,菱湖镇白厂丝产量达到503.97吨,其中出口丝280.96吨,出口率占56.75%,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1~1985年间,缫丝生产设备普遍更新,菱湖丝厂投资30万元,对528部立缫机中环球式立缫机10组240部更新为ZD68-1型立缫机。同时,经国家经委批准,总投资374.5万元,对1984年从日本引进的全套旧制丝设备,其中主机5组100部HR型自动缫丝机进行设备改造。菱湖乡镇丝绸企业迅速发展,制丝行业增至8家,拥有立缫机1366部;同期菱湖镇又新增1家缫丝厂,即双开丝厂。3家乡镇缫丝厂由原立缫机168部,新增至494部。生丝产品质量逐步提高。自1979年10月实行评比优质产品制度后,菱湖丝厂1980年、1983年生产的梅花牌Z/9白厂丝二次获省优质产品。1990年,菱湖镇(含下昂、新溪)6家制丝企业中,浙江制丝二厂(菱湖丝厂)获得市、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标准计量企业、国家一级节能企业、国家二级档案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全国纺织行业“三无企业”先进单位称号;溪西丝厂获得郊区、市、省级先进企业、省十佳乡镇企业称号;新溪丝厂、下昂丝厂获得市级先进企业称号。白厂丝产品浙江制丝二厂梅花牌Z/9获得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溪西丝厂梅花牌Z/72获得省优质产品和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新溪丝厂、下昂丝厂白厂丝获得湖州市金牛奖称号。浙江制丝二厂和溪西丝厂获省丝绸公司特殊贡献奖。经1989年乡镇缫丝企业整顿,菱湖镇5家乡镇缫丝厂为省市定点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下昂丝厂被列为省定点厂;双开丝厂、新墩丝厂被列为市定点厂。1990年,浙江制丝二厂更新100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D301A型自动缫丝机和保留ZD68-1型立缫机484台,5家乡镇丝厂拥有ZD68-1型立缫机738台;全镇制丝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9870.65万元,实现利税1785.85万元,白厂丝步入黄金时期,“沧海桑田”这一奇迹似乎在菱湖变为现实。1990年,菱湖镇桑园总面积发展到
  22192亩,全年蚕茧产量达2559吨,每公顷桑地产茧1.73吨,年产白厂丝644.09吨,全年出口创汇达1370.45万美元,缫丝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
  23.64%,从事缫丝业的职工人数为全镇人口的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丝绸行业步履维艰,行业整体滑坡,1995年丝绸行业极度困难,菱湖大小42家企业,亏损企业之多、亏损金额之高、亏损面之大是历史上从末有过,其中浙江制丝二厂年亏损800万元。
  1995年,由于受出口市场影响,全行业亏损。湖州凯喜雅制丝有限公司(前身浙江制丝二厂)截止1999年底累计亏损2797万元。2000年,全镇获得自
  199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销售收入10040.27万元、生产白厂丝480.03吨、平均品位4A16级、利润101.05万元,税金784.79万元。“九五”时期后期,菱湖镇蚕桑丝绸业出现恢复性增长。菱湖镇又新创办新溪前坝丝厂、新溪章新初丝厂、新溪建成丝厂、思溪丝厂、射中丝厂5家村办丝厂。1997年开始发放缫丝绢纺企业准产证,境内浙江制丝二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下昂丝厂等获得生产许可证。1998年,开始重新调整压缩缫丝加工能力,保留立缫机1290台,自动缫丝机540台。2000年,镇域白厂丝年产量910.03吨,占全市11.9%。
  2000年,镇域丝厂经过转制重组,8家丝厂陆续恢复生产,根据市场需要生产质量优良的白厂丝。2005年末,浙江制丝二厂白厂丝产量501吨、海源制丝有限公司产量205吨、荣顺制丝有限公司产量171吨、华晶制丝有限公司产量
  167吨、翔源制丝有限公司120吨、威怡达纺织有限制丝有限公司产量92吨、赛尔制丝有限公司产量68吨。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