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缫丝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缫丝技艺
分类号: TS143.2+23
页数: 8
页码: 507-514
摘要: 从宋末元初,程棨仿宋·楼璹《耕织图》(程棨字仪甫,号随斋,祖籍安徽休宁,随其曾祖父政治家程大昌定居湖州)中可见,当时已使用二绪脚踏缫丝车,缫丝前进行选茧。明朝,湖州地区缫丝用水、温度、择茧、控制生丝匀度方面,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使缫出的生丝具有“细、圆、匀、紧”和“白、净、柔、韧”的特点。
关键词: 缫丝 缫丝技艺

内容

从宋末元初,程棨仿宋·楼璹《耕织图》(程棨字仪甫,号随斋,祖籍安徽休宁,随其曾祖父政治家程大昌定居湖州)中可见,当时已使用二绪脚踏缫丝车,缫丝前进行选茧。明朝,湖州地区缫丝用水、温度、择茧、控制生丝匀度方面,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使缫出的生丝具有“细、圆、匀、紧”和“白、净、柔、韧”的特点。明中叶后,乌程县南浔七里村人运用鲜茧生缫、冷盆低温、定粒缫丝、添绪搭头、勤换缫汤、卷绕压稳、炭盆火旺、场地整洁等技艺,为菱湖镇仿效。清代,蚕农总结出缫丝前拗茧除谎(剥茧衣)、择茧(选茧)分储、以缸澄水、储薪安灶、安顿车床等准备要求与缫时打绪头(索绪)、分绪上轴、匀茧窝(定粒)、换汤、煽车火(砂盆爇炭)、添丝接绺、捞著衣(蛹衬)、理野丝、防踏花、防走花、防走板等工艺要求。清末民初机械缫丝兴起后,菱湖前丘村人吴匡等人在清宣统元年(1909),菱湖人沈扬生在民国25年(1936),菱湖人陆杏生、卢财生、费淦清,沈金亭等人,在民国28年至29年(1939~1940),他们先后引进意、法等国座缫车,从此,煮茧、缫丝分业各工种定有计量标准。民国37年(1948)6月,菱湖缫丝厂使用20绪环球式立缫机,采用索缫合一工艺,把丝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镇域制丝工艺发展推广,使用浙江省定型ZD68-1型立缫机。1984年,菱湖丝厂引进日本HR型自动缫丝机。1990年、1993年后浙江制丝二厂、溪西丝厂、新溪丝厂、下昂丝厂均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D301型自动缫丝机,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1972年后,镇域自行设计、研制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辅助设备,改变原扬整(复摇)工艺小䈅给湿、打包,选剥工艺选剥茧,副产工艺刮吐、汰头等工序大部分手工操作工种为机械代替。
   在缫丝设备改进的同时,试样工艺、缫丝操作、制丝用水等方面的制丝技术不断进步。1953年,为推行计划管理,制订正确的生产计划和以丝易茧,实行了全省统一干茧试样、试样核价等办法。同时,缫丝厂对所分配的原料茧也进行了干茧试样,掌握茧质。1953年,首次推广了《(53)立缫操作法》。1956年,系统总结出《9项立缫先进操作经验》,以后每隔几年就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缫丝或复摇操作能手表演,修改、补充操作法,总结、推广先进操作经验。1980年10月,纺织工业部在浙江海宁县浙江制丝一厂召开全国缫丝操作经验交流会议,讨论制定《(80)立缫操作法》和《定纤自动缫(80)操作法》,延用至今。在制丝用水方面,以“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制定《制丝用水水质标准》。后还进行水质处理、污水排放、污水处理的测试改进工作。
   一、工序技艺 剥茧1954年后,镇域丝厂由手摇剥茧机改为电动剥茧机。1981年,推广使用ZD101型弹力式剥茧机,台时产量春茧600公斤,剥光率95%;夏秋茧400公斤,剥光率91%;瘪茧率0.01%。
   筛茧分型缫丝后,开始筛茧分选茧型大小。初时人工筛茧,1959年始,改用往复式牵移筛茧机;1990年,镇域丝厂应用FD202型筛茧机,采用平面往复式筛茧,每公斤茧符合率92.5%、误筛率2.6%,使生丝平均品位提高半个等级。
   选茧解放初,采用台板选茧、掏篰选茧及灯光选茧。1964年用帆布传送带,流水作业选茧;后使用剥、选茧联合机。1980年,菱湖丝厂等实现混、剥、筛、选连续化生产流水线。
   煮茧原为“汤煮茧”工艺;1954年,推广“蒸汽煮茧”工艺。以往煮茧机温度和压力一直由人工控制,工艺符合率低。1987年后,镇域丝厂逐步应用SY9103型微电脑煮茧控制仪,改煮茧机各段温度、压力为全自动控制。
   复摇丝落下丝小䈅,上丝前原以手工拍水给湿。1972年,菱湖丝厂等试用丝小䈅真空给湿机。同时在复摇机边加装小䈅浸湿装置,代替中间拍水。
  复摇机车头由大皮带过桥集体传动,改用单机传动。1979年后,丝厂推广应用ZH79A型复摇机。
   编、绞、打包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的小绞丝每绞重80克。50年代后期,改生产大绞丝,绞重125克;在离䈅角1/3处编丝,1/3处留底面头,编4档,每档4孔5编,用42支双股2根棉纱线编丝;绞头用21支单股4根纱线扎住;成绞2.5~3转。70年代,生产长绞装丝,绞重180克及以上;在每片丝1/2处编丝,1/4处留底面头,共3档,每档3孔4编,用42支双股2根棉纱线编丝;无绞头尾之分;成绞3~3.5转。打小包,工艺条件为小绞丝每小包6排,每排5绞,共30绞;大绞丝,每小包4排;每排4绞,共16绞;长绞丝装,每小包7排,每排4绞,共28绞。打大包成件(箱),小绞丝和大绞丝,为每件6排,每排5包,成件包数28-30包,重57~63千克。长绞丝装每箱3排,每排2包,成箱包数6包,重
  30千克。
   其他1964年,菱湖丝厂汰头车间工人高才喜革新汰头机辊筒,汰头长度由84厘米增至114厘米,工效提高22%;汰头纤维增长,绢纺出绵率从29.2%提高为30.9%。
   二、试样 干茧试样干茧试样分为省试样、厂试样与缫丝厂试样。
  1953年,浙江省开始实行统一缫丝厂试样办法,镇域浙江制丝二厂为重点推广实施工艺设计,建立试样组,按产品设计、规格要求进行全统、并庄、分庄、分茧类试样,制订工艺条件与工艺检查制度。并参与制订、修订《浙江省缫丝工业试样办法修正草案》、《桑蚕茧工艺设计办法》和《浙江省生丝工艺设计办法》。
   三、工艺设计和特殊工艺 解放后,制丝工艺发展。1953年,浙江制丝二厂首批丝厂实施工艺设计,建立试样组。根据选用原料茧,按产品纤度规格、生丝等级、产量、缫折等设计要求,进行全统、并庄、分庄、分型试样,茧质调查后制订工艺条件,确定设计方案。
  1956年,实行工艺设计卡,制定工艺检查、总结分析制度,考核工艺设计正确程度。至2000年,镇域各丝厂围绕提高生丝质量,解决清洁、净度、尴尬纤度、缩小偏差等生产关键,先后试验、推广与应用“并庄混缫、扩大茧批、蒸汽煮茧、新薄分缫、组合缫丝、数控定粒、煮茧前触蒸处理”等工艺。
   尴尬纤度并庄混缫尴尬纤度指工艺设计中,超目的纤度规格设计允许范围;对原料茧茧丝粗细不同进行并庄。1963年,菱湖丝厂总结出并庄混缫设计方法,扩大缫丝茧批数量,并庄有同期茧并、二并、三并,解决单庄缫丝换茧频繁问题,使庄口缫制茧量从几天延长到1个月左右,有利于稳定工艺。并庄条件:茧色差距要小,被并庄口茧色差不能超过半级;茧丝长差距适当,一般春茧不大于150米,夏秋茧不大于100米;解舒率差距要小,应控制在10%以内;茧丝纤度差距要适当,4A级不超过0.3旦、3A级不超过0.4旦、2A级不超过0.5旦;煮茧丝胶溶失率差距要接近,应控制在1.5%以内。上述5条并庄经验于次年被列入纺织工业部所编印《桑蚕丝工艺设计办法》,收入1977年浙江省丝绸公司编、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制丝手册》和1988年第二版(修订版),列为立缫、自动缫工艺设计原料茧并庄条件推广全国。
   组合丝(姐妹缫)1989年推广应用。在遇到7颗半茧尴尬纤度时,采用
  2台缫丝机组合缫(俗称姐妹缫),即1台机做7颗定粒,掐薄做(掐薄程度300回左右);另1台机做8颗定粒,偏薄做,做7颗定粒机位掐下来的薄皮茧。菱湖丝厂于1989年下半年试验推广,缫出大批5A、6A级高品位白厂丝。1990年,由
  2组缫发展到3组联合缫制,即二台机7颗定粒,甩薄做;1台机做8颗定粒,偏薄做。并进一步发展到“新薄分缫”工艺,用50%丝机台做新茧甩薄,另50%机台做薄皮茧(薄皮茧由专人收送)。组合缫丝设计成功,使任何庄口都可缫制
  20/22旦规格白厂丝。
   数控定粒适用于生产规模小的乡镇村办丝厂。1986年,练市等乡镇丝厂根据车位、庄口少等特点,在遇到7颗半茧尴尬纤度时,按照分薄缫丝和自动缫定纤原理,试用“数控定粒”工艺,即1台机20绪中,10绪做8颗定粒,10绪做7颗定粒或16绪做7颗定粒,4绪做8颗定粒,有效解决尴尬纤度,缫制设计规格白厂丝,提高生丝品位。镇域丝厂推广应用。
   蒸汽煮茧1954年,浙江制丝二厂使用“蒸汽煮茧”工艺。蒸汽煮茧优于汤煮,使茧层各部丝胶膨化软和适当,中内层落绪减少,解舒率提高,透明度好。缫丝工人索理绪次数、失添弃丝操作明显少于汤煮,产质量提高,消耗下降,匀度高
  1.33分,单位台时产量快21.5克,缫折小1.9公斤。镇域1968年后,新建乡镇村办丝厂均推广应用蒸汽煮茧工艺。
   蚕茧触蒸处理1985年,安吉丝厂进行煮茧前“蚕茧触蒸处理,蒸后平衡”工艺试验成功。此工艺应用,使晚秋茧糙头明显减少,净度达到95.5分,比触蒸前提高2个等级,吊糙由1.24次/分,减少为0.28次/分,台时产量提高20克~
  30克。1986年11月,菱湖丝厂周启正工程师在练市丝厂改进工艺,“采用高温短时间蚕茧煮茧前触蒸处理”,其触蒸温度春茧105℃~110℃,夏秋茧100℃
  105℃;触蒸时间春茧每包10~15分钟,秋茧每包10分钟;热平衡时间(称闷茧)每包10分钟;自然平衡时间20小时以上,方可煮茧。据测试,中秋庄口洁净比触蒸前提高5.99分,清洁提高2.31分,生丝局验品位由2A55提高到5A级水平,明显提高了清洁净度。1990年,周启正工程师相继开发以冰乙酸、氨水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剂量进行双药物触蒸前处理工艺,提高解舒率5%~7%,取得国家专利。此项工艺及其配套设备A型双筒体双包不锈钢触蒸机,在全省丝厂中推广应用。
   四、操作 土丝操作菱湖蚕农自缫土丝沿成习俗,历史悠久。煮茧抽丝古谓之做,今谓之缫,镇域有文字记载做土丝技术是清同治姚彦渠纂《菱湖志》卷二“物产”,记述了蚕丝和栽桑。清光绪孙志熊纂《菱湖镇志》卷十二《蚕桑》专卷记载菱湖的做丝技术更趋完善。“先取茧曝晒三日,曰晾茧,然后入锅动丝车。”谚曰:“小满动三车”(丝车、水车、油车),丝车有两绪、三绪之分,每绪添茧粒数不等,有粗有细,视所缫土丝要求而定。“凡茧初采蚕皆嫩丝不易缫,过七八日蚕蠹已老亦不易缫,唯四五日间为恰好时候,并工急做则成功,易且得丝多。”此即“鲜茧生缫”法,俗称“生缫法”(鲜茧采收盛筐后四五日内,茧子不晒不蒸,全部缫为丝)。缫丝操作对“打绪头”(索绪)、“分绺上轴”、“匀茧窝”(定粒)、“煽车火”(砂盆爇炭)、“捞著衣”(蛹衬)、“添丝接绺”(酌量添新茧)、“理野丝”等尤为重视。孙志熊在《蚕桑》卷中还引用了《吴兴蚕书》中蚕品种与缫丝工艺对生丝品质的影响的记载:谓“头蚕丝光而韧,二蚕丝松而多颣,各方所出有粗有细,粗者两绪做,细者三绪做”。生丝质量要求“丝以匀为佳”。并创造“打绪宜速、脚踏宜紧、眼专觑窝、茧皆归绪,即时绎尽而不煮熟,丝成自增铢两”的经验,湖丝闻名天下,也得力于做丝工艺技术之精巧。
   座缫操作缫丝进入机器化生产,最早始于座缫车。产品名从土丝改为生丝或厂丝。座缫车由缫丝工和打盆工共同操作。民国9年(1920),奚楚明《实验蚕桑全书》第三册“缫丝编”记述:“索绪”、“缫丝汤”、“添绪”、“缫䈅”4种工艺,其中“索绪”,用杓子柄或缫丝筷从煮锅内周捞煮茧,引出其绪丝,用左手执之稍为提高,而以右手轻轻提振二三回,俟多数之茧绪已得,乃缠于左手,再将未得正绪者逐一索之。索毕,然后整绪清楚,系于锅前勾上。索绪汤温以200F以上为适。“缫丝汤”温度,春蚕鲜茧130F~135F,杀蛹未干茧135F~140F,杀蛹半干茧145F~150F,适度干燥茧150F~160F,过度干燥茧165F~170F。
  夏秋茧视以上标准各降低5F~10F。丝汤之分量必须充满锅面,使茧浮出,接触空气。缫丝汤尤须注意交换,令其保持一定水色。“添绪”,有机械添绪与手指添绪两种。机械添绪多生颣节,远不及指头添绪便利。方法有卷添和抛添
  二种。卷添法者,先投接绪茧于缫丝之旁,以右手持有丝缕,载于食指之上,而以左手姆指与食指之甲端,断其绪头,此际右手即接近于集绪器下七八分处,仰向接触,则此丝头自附着于干丝,一齐卷上。抛卷法者将左手持一丝缕,缠于右手食指前端,而使右手姆指押定丝缕,用左手食指切断其绪头,使留剩五六分许,投于集绪器孔下七八分处,使此绪头与他数条之丝缕,自相缠绕而上集于集绪孔。
  “缫䈅”,直缫式之大䈅,其周围以四尺五六寸为适度,再缫器之小䈅,其周围仅
  二尺三四寸。缫丝䈅旋转回数之时速,普通用六绪缫之机器,使缫14旦尼尔内纤度之丝,则其大䈅1分钟旋转之数以100~120回为适度,小䈅以250~300回为适度。
   菱湖镇域原意式、法式直缫座缫车均采用上述浮缫式缫丝操作。
   立缫操作解放初期没有统一的立缫操作方法,全凭技术人员和工人积累经验操作。1953年后,先后执行《(53)立缫操作法》、《(65)立缫操作法》、《(73)立缫操作法》和《(80)立操作法》。1980年10月21日至30日,纺织工业部在浙江省海宁浙江制丝一厂召开了全国缫丝操作技术经验交流会,浙江制丝二厂派出4名缫丝先进工人,2名测定员和生产技术科技术人员沈承荫参加,参与《(80)缫丝操作法》制订和修订工作。《(80)定纤自动缫操作法》,总称中国《(80)缫丝操作法》。主要特点是围绕纤度偏差和均匀Ⅱ度变化等质量关键。
  提出“做准定粒,啃牢中心,主动调配,保持塔形”,改变了原操作法“对号配茧”的传统办法,使操作法成为一种更加符合质量要求和科学配茧方法;强调熟练穿磁眼、捻鞘、除颣、捻添、接结、咬结等项基础操作重要性;并规定了操作规程、安全操作、操作测定、技术标准等。
   在历次贯彻推广操作法过程中,浙江制丝二厂在1956年产生第一个浙江省缫丝操作能手赵福珍,20世纪60年代又有何静文、马如文、周根宝等成为全国推广《(65)立缫操作法》种子手;20世纪70年代出现全国立缫操作能手周元媛,20世纪80年代有王筠(立缫)、朱玉文(立缫)、杨玉毛(立缫)、胡国英(自缫),20世纪90年代孙晓娟、孙勤勤、顾学琴、费花明、王玉英、施旭峰(6名均为自缫),施惠玉(杨整)等新一代年轻的全国缫丝操作能手,同时镇域的省定点厂溪西丝厂、下昂丝厂、新溪丝厂也涌现出溪西丝厂宋丽萍省缫丝操作能手等一批省、市级缫丝、复摇、绞丝,打包、选茧操作种子手和操作能手。
   自动缫及辅助工种操作浙江制丝二厂在1984年1月引进日本HR型自动丝机,是年3月成立自动缫车间,至1990年起逐步改造成国产D301型自动缫丝机。1993年后,溪西、下昂、新溪3家省定点乡办丝厂进行设备改造,增加国产D301A型和D301B型自动缫丝机。新型自动丝机代替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立缫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菱湖镇各制丝企业技改后,采用新型自动缫丝机,贯彻执行国颁《定纤自动缫操作法》及省颁制丝辅助工种《选剥茧、复摇、编丝、绞丝、打包操作法》。对前缫缫丝工、车头工和准备工序操作工及机修保全工进行基础操作技术培训上岗,并不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和操作技术比赛,提高质量、节能和节约原料材料。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