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蚕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蚕病防治
分类号: S884
页数: 2
页码: 476-477
摘要: 宋代,蚕质型脓病见于记载,镇域俗称“干白肚”。明清时,对白僵病、脓病、软化病的传染性已有防治方法。以喷烧酒,添食大蒜叶和甘草水等结合清除蚕沙,防治蚕病;一发现病蚕,急予清除,以免传染。
关键词: 蚕病 蚕病防治

内容

宋代,蚕质型脓病见于记载,镇域俗称“干白肚”。明清时,对白僵病、脓病、软化病的传染性已有防治方法。以喷烧酒,添食大蒜叶和甘草水等结合清除蚕沙,防治蚕病;一发现病蚕,急予清除,以免传染。清嘉庆(1796~1820年)时邑人高铨《吴兴蚕书》记述蚕沙厚而发蒸,为蚕病一大根源。蚕农注意蚕座干燥,以撒糠灰、石灰粉等隔离蚕座;同时不用湿叶,大蚕期勤除蚕沙和注意室内通风换气,禁忌熏烟等,以抑制病原繁殖、扩散。民国时期,防治蚕病注意蚕室、蚕具及蚕体消毒。对蚕室、蚕具用2%福尔马林或0.5%升汞,或含1.25%有效氯漂白粉液喷洒;对僵病用硫磺熏蒸消毒;对蚕体用水杨酸粉或漂白粉、石灰粉混合成防僵粉消毒,用0.5%漂白粉液洗落蚕体上多化性蝇卵。
   新中国成立后,在推广蚕病科研新成果和蚕病防治措施上,一直极为重视,僵病、蝇蛆病、细菌病得到有效防治,微粒子病已基本控制,病毒病的危害也逐渐减轻。据调查,病毒病的危害占总蚕病危害损失率的70%~80%,尤以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危害最严重。
   真菌病防治僵病属真菌病,是镇域常见蚕病、多发病,水乡空气湿润,适合僵病病原体的繁殖。1955年,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试验推广的西力生、赛力散防僵粉,防治效果很好僵病迅速得到控制,但西力生(氯化乙基汞)、赛力散(醋酸苯汞)都是汞制剂,对人、畜有害,1975年明文规定停止使用。漂白粉僵粉杀菌也好,但有效氯含量不稳定,不耐贮藏,防效下降,曾一时无高效新蚕药代替,僵病有所抬头。1982年后,推广使用的防僵药剂有抗菌剂402(防僵灵2号)和固体甲醛为主要成分的防病1号、防病2号、蚕座净等,只要蚕期前彻底消毒,蚕期中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并注意蚕座干燥,同时撒施防僵粉,僵病危害就可得到有效控制。
   病毒病防治病毒病是镇域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因病毒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主要分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血液型脓病俗称水白肚。以消毒为中心的防病措施,在生产上推广,收到很好效果。病毒性软化病,也称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病的防治除了漂白粉和福尔马林液有较强杀灭作用外,还发现新鲜石灰浆有特效,只要消毒严密,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及时淘汰迟、小、病弱蚕,防止蚕座传染等措施,病毒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细菌病防治细菌病有多种,但不论哪一种,病蚕尸体都软化腐烂,故统称为软化病,细菌病发病类型可分三类: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及细菌性胃肠病。1958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红霉素及氯霉素添食,对预防细菌病有一定效果。氯霉素添食又成为镇域广大蚕农常规防治措施之一。
   蝇蛆病防治蝇蛆病过去损失惨重,1962年,辽宁柞蚕研究所首创应用灭蝇药剂获得成功后,镇域即推广使用,使蝇蛆病的危害得到基本控制。
   氟化物、农药污染中毒防治1982年和1986年春蚕期两次发生大面积氟污染及年年发生农药污染危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防氟和安全使用农药宣传,普及防氟和农药使用技术;严格控制污染源。1983年开始,省政府、嘉兴地区行署和湖州市政府每年下文,要求排氟量多的工厂、砖瓦窑厂安装治氟装置,规定每年4月25日至5月25日的养春蚕期间砖瓦窑厂必须熄火停窑,水泥厂投料停用砩石料,减少氟的排放,确保春蚕安全。菱湖地区要求农民鱼塘使用农药必须在5月1日前用毕,养春蚕期间停止使用农药,夏秋蚕采桑叶严格注意治桑和农田鱼塘使用农药的残效期。镇域蚕农喂蚕不吃离污染源近的桑叶;1~3龄蚕选采适熟叶,不吃生长期较长的三眼叶和火桑叶;4龄蚕也尽量少吃或不吃;5龄蚕用水洗桑叶或将2%石灰浆喷于桑叶上饲蚕。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专题

菱湖镇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