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鄯善县” 相关
共 89 条 5 / 6
61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清朝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后,与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清政府在鄯善建县,这无疑是鄯善县近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关于鄯善建县的史实,由于各种相关文献记载简繁不一,详略有差,社会上对此看法并不一致。
62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清代文献《三州辑略》记载:“军台之名始见于军营。”可见军台是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专为传递军事情报、保持通讯畅通而设。新疆地广人稀,水源稀少,各绿洲村镇之间路途遥远,渺无人烟,途中必须设点接应。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各地后,把战争中为传递军情而设...
63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的文化事业有一定发展,其中至今尚为学界乐道的业绩就是一大批地方志书的编纂问世,这批地方志书或以官方,或个人名义修纂,某种程度上补正了这一时期新疆历史文化的短缺,其意义甚为重大。在这其中,《鄯善县乡土志》便是一部较为有名的...
64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鄯善县作为进入吐鲁番的门户,战略地位突出,一直系重兵防守要地。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鲁克沁郡王府已有清军把守。雍正十年(1732年)正月,清朝于“鲁谷庆(今鲁克沁镇)”、“皮禅(今辟展镇)”驻军约万人以防准噶尔东侵。乾隆十四年...
65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见有名额,僧徒居焉”。沟谷两岸石壁峭立、沙坡斜倚、沟水穿谷,洞窟就镶嵌在两岸的半山腰中,叠嶂相错、鳞次栉比。吐峪沟洞窟从形制、壁画的内容上看都是高昌佛教的产物,并带有自身...
66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新学堂的出现应先从义塾、私塾谈起。
67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对鄯善县之行政治理一直实行县(知事)乡(农官)制,在全县各乡设有许多农官和乡约,推行杨、金政权的政令。民国22年(1933年)5月,盛世才统治新疆后,在县境行政区划取消农官制,推行县、区(乡)、村(街)制,鄯善县...
68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同干旱斗争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地下水道灌溉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地面坡度大于地下水力坡度的特点,达到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的目的。坎儿井既经济又科学,一次投资长期收益,其特点是井水常年自流,流量稳定,夏天可防酷...
69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民国时期鄯善县境内发生的多次地震给人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70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棉花是喜热作物,其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却忌多雨、喜光照,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
71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鄯善县自古以来就是新疆通往内地之通衢,“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后的“新北道”即是从伊吾(今哈密)经天山南麓穿越今鄯善县境内的火焰山,通过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再向西延伸的。
72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20世纪30年代初是新疆的多事之秋。民国20年(1931年)2月,因哈密小堡事件而引发的反对金树仁政权的农民武装暴动,迅速席卷东疆各地,加剧了新疆政局的动荡。鄯善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颇受战火之害。
73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马仲英率部第一次入新与金树仁争夺新疆的统治权失利后,于民国22年(1933年)4~5月间再度率36师第二次入新。㊲在进占哈密、镇西诸地后,马仲英计划分兵两路夺取迪化,其中一路即由尧乐博斯率领,从哈密出发,直取鄯善、吐鲁番,与另一路马仲杰部在...
74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利用印度、克什米尔、巴达克山的商人,以“通商”的名义,在入境商货中夹带鸦片,运往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和阗等主要城镇销售谋利。沙俄则利用浩罕等地区的商人到伊犁、塔城、喀什噶尔等地贸易的机会,私带鸦片运至各地贩...
75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 类型: 正文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成立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1日,是民国时期新疆规模最大、会员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官办”群众性政治组织,也是盛世才极为重视的一个政治团体,盛世才亲任反帝会会长。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