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国初期鄯善县的坎儿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47
颗粒名称: 三、民国初期鄯善县的坎儿井
分类号: F426;TV213;F323
页数: 2
页码: 216-217
摘要: 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同干旱斗争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地下水道灌溉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地面坡度大于地下水力坡度的特点,达到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的目的。坎儿井既经济又科学,一次投资长期收益,其特点是井水常年自流,流量稳定,夏天可防酷热蒸发,冬天亦不会结冻断流,同时还能防止风沙掩埋。直至建国初期,鄯善县水资源的利用依然主要靠坎儿井和泉水,故清末年间修撰的《鄯善县乡土志》记道:“都善之利莫大于坎井。
关键词: 鄯善县 七角井 坎儿井 省政府 吐鲁番

内容

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同干旱斗争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地下水道灌溉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地面坡度大于地下水力坡度的特点,达到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的目的。坎儿井既经济又科学,一次投资长期收益,其特点是井水常年自流,流量稳定,夏天可防酷热蒸发,冬天亦不会结冻断流,同时还能防止风沙掩埋。直至建国初期,鄯善县水资源的利用依然主要靠坎儿井和泉水,故清末年间修撰的《鄯善县乡土志》记道:“都善之利莫大于坎井。”鄯善县坎儿井的分布数量在新疆仅次于吐鲁番,至1949年,鄯善县共有坎儿井306道⑧,年引水量109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68万亩。因此,坎儿井在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开凿的历史年代,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例如一说最早当在唐代,又一说年代最早应在清朝,不过,有一点是可以初步肯定的,就是该地坎儿井开凿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据研究显示,鄯善坎儿井的开凿时间最晚起于明代,有人说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坎一带的泽日甫坎村就有4条明代开凿的坎儿井,它们分别是吐依胡坎尔孜(意为“头条坎儿”)、哈萨克坎儿孜、泽日甫(系人名)坎儿孜、那木热提坎儿孜。鄯善坎儿井的兴盛期是清后期至民国时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响应时任新疆巡抚潘震屯兵垦田的建议,鄯善“苗茂知县事请款五千募民在该处开坎井四道,其一成亦既垦田利赖矣”。⑨据《新疆水利会第二期报告书》称,晚清承平时(指阿古柏侵占吐鲁番前,即清同治年间),鄯善县共有坎儿井360道。⑩步人民国,鄯善的坎儿井续有发展。
  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张衔耀根据省政府关于重视水利建设的政令,重视农田水利,亲自查勘,并编写出发展水利意见书,经省政府批准付诸实施。鄯善县先后开挖了连木沁、苏鲁图、七角井、吐峪沟、鲁克沁等处的坎儿井,仿吐鲁番例,采用包工办法。省政府还派官钱局员亦尽忠会同张衔耀斟酌办理,并由省政府饬知吐鲁番,令居住洋海下游的农民配合从事。据记载,鲁克沁麦湖地西处原有官地,被民坎占垦甚多,可见当时民众自发开挖的坎儿井亦不少。
  民国5年,张衔耀就鲁克沁、连木沁地区垦殖开荒、开挖引水长渠事宜,曾向杨增新请领俄国机械犁两架,由精通水利的县绅董马廷襄领回使用⑪,这对当时鄯善县地区开挖引水长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年,鄯善当地民众在七角井、连木沁等地新挖坎儿井38道,垦地1.8万多亩。民国6年,张衔耀组织当地百姓在连木沁、连二工等地开挖新渠,在南渠安置60户屯民,由马云轩等承垦麦湖2400亩官荒,并将连木沁、连二工等地的16000余亩招垦。⑫民国8年,张衔耀组织民众在七角井、苏鲁图、连木沁等地新挖坎儿井6道,民垦荒地6420亩,共招收安置屯民68户。
  因重视农业、发展水利成绩突出,张衔耀曾受到政府的多次嘉奖。民国5年,杨增新认为张衔耀呈报鄯善县开挖坎儿井各情形等“具见办事实心至称……进行尤有条理,应准记大功一次”⑬。民国8年,杨增新再次呈请北京政府嘉奖张衔耀等六名县知事,现将呈文摘录如下⑭:
  又前任鄯善县知事张衔耀,任内开挖县属七角井官坎一道,先行安置七户,垦地四百二十亩;又开连木沁官坎两道,安置六十二户,共垦地三千六百九十一亩二分;又开挖连二工民坎二道,垦地二千三百一十亩。虽垦工尚未告竣,而成效亦有可观。
  以上五员,开渠垦荒、大兴水利,求之全疆各县知事,殊难多得。综计李棨、郑有叙、金树仁、桂芬、张衔耀等各该员均属治行优良、人地和洽、振兴实业成绩昭彰,并与《知事奖励条例》第八条之一、二两款事实相同。拟请准予分别奖给勋章,以示鼓励。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