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疆的产棉大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50
颗粒名称: 六、新疆的产棉大县
分类号: F426;F326;TU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棉花是喜热作物,其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却忌多雨、喜光照,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
关键词: 鄯善县 灌溉水源 长绒棉 吐鲁番 轧花机

内容

棉花是喜热作物,其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却忌多雨、喜光照,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
  鄯善县的自然环境恰好适宜棉花的生长。
  鄯善县属典型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盆地四面环山,吹不到一丝海风,太阳辐射的热量难以扩散,每年气温高于35℃的多达百余天,盛夏7月,最高气温可达49.6℃;地表最高温度达82.3℃,石头上烫熟、沙中埋熟鸡蛋并非夸张之说。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夏日有时乌云密布、洒落雨丝,未到地面就被蒸发。这里空气湿度常常为零。每年4~9月,鄯善县日照时数平均达2000小时,平均每日11.1小时,而棉花生长发育的最佳光照时数正是日10~12小时。棉花还是昼喜高温、夜喜低温的作物,从鄯善县城至鲁克沁之间横贯着的火焰山和沙山,日出升温快,日落降温快,非常适宜棉花的生长发育。同时,鄯善县坎儿井的分布很广,其数量在全疆仅次于吐鲁番,因此,灌溉水源亦十分充足。
  历史文献和出土纺织品证实,至迟在东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就已将棉花应用于纺织,同时还掌握了染色和印花技术。而鄯善县境从宋初就开始种植棉花,史书记载中称“白叠子”,一说即现代维吾尔语“帕哈叠”(棉花)的同音异译。
  进入民国以后,鄯善县的棉花种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国3年(1914年),鄯善县全县种植棉花8600亩,亩产40斤,总产3440担。民国5年,鄯善县成为新疆省产棉最多的县份之一。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鄯善县的棉花种植得到大发展。民国9年,新疆省实业厅下发美棉种子,并印发种植方法的册子,由鄯善县和吐鲁番县扩大试种。民国14至15年,苏联税关统计新疆输入苏联之羊毛约8693127斤,其次即为棉花之输出,当在4433428斤左右。新疆产棉地以吐鲁番、莎车为最佳,鄯善、和阗、库车次之,棉花种类分安集延种和美国种,后者品质柔软而色白,优于前者⑲。
  民国25年,为改良棉种,新疆省政府农矿厅将从苏联购买的一批优良棉种运往吐鲁番、鄯善等县散发试种,并派农业技师诺维谢里错夫(音译)前往吐鲁番、鄯善一带指导试种⑳。同年末,农矿厅厅长郁文彬电令该二县县长:“所有收获棉花、棉种应分别单独收存,不得与各该县所产土棉及劣棉种混合,以保优种,而期改良。”㉑
  至民国31年,鄯善县的棉花产量猛增到24400担,与民国3年相比,总产量增加近2.1万担,增长六倍多。是年,鄯善县成立农业试验场,场址在辟展榆林宫,占地60亩,开展科学种田。为选育推广良种,县政府特地从外地引进一批棉花籽种。同年12月,李烛尘率西北实业考察团赴西北考察盐碱情况,途经鄯善时他作了这样的记述:“鄯善境内,因有雪水可以利用,并有坎井,故其地沟洫纵横,树木成林。沿戈壁村落至鄯善城附近,则沟洫更多,树木更盛,麻棉长得甚高,俨然江南气象。”㉒
  自民国32年开始,鄯善县推广新式农具,当年全县拥有播棉机22架,提高了棉花种植的效率。
  到了民国38年,鄯善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4356亩,总产230吨,是仅次于粮食的主要农产品。故时人评价道:“新疆产棉之地,以南疆诸县为最者,吐鲁番所产为最佳,他如鄯善、库车、和阗、伊犁、绥来等处,产额亦不下于吐鲁番。”㉓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鄯善县共有各种轧花作坊43个,主要是用依靠水动力的棍式轧花机来轧皮棉,所以轧花作坊一般沿水流主线路分布,大型轧花机一天轧20~25公斤皮棉,小型轧花机一天轧7~8公斤皮棉。少数地主、富户在流量大的水渠建立基座,水轮动力较大,水轮直径高达3米,故可日出皮棉30~50公斤。
  鄯善产美种长绒棉品质好,售价高,名冠全疆,主要出口苏联。据《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新疆每年向苏联输出棉花350~400万斤,而以鄯善产美种长绒棉为最佳。民国13年,天津英商安利洋行购运20余万斤鄯善产美种长绒棉至上海出售,每百斤售价50余元,“其质之优良,可以想见”。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