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鄯善风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44
颗粒名称: 民国鄯善风云
分类号: F323;F326;R197
页数: 53
页码: 210-262
摘要: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对鄯善县之行政治理一直实行县(知事)乡(农官)制,在全县各乡设有许多农官和乡约,推行杨、金政权的政令。民国22年(1933年)5月,盛世才统治新疆后,在县境行政区划取消农官制,推行县、区(乡)、村(街)制,鄯善县全县划分为三个区,共18个村。民国33年以后即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新疆全境推行乡镇保甲制度,此时鄯善县三镇五乡共有74保、1个联保和761甲。
关键词: 鄯善县 播种面积 民国时期 总人口 耕地面积

内容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对鄯善县之行政治理一直实行县(知事)乡(农官)制,在全县各乡设有许多农官和乡约,推行杨、金政权的政令。民国22年(1933年)5月,盛世才统治新疆后,在县境行政区划取消农官制,推行县、区(乡)、村(街)制,鄯善县全县划分为三个区,共18个村。民国33年以后即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新疆全境推行乡镇保甲制度,此时鄯善县三镇五乡共有74保、1个联保和761甲。
  民国时期,鄯善县的农业水利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兴挖了一些坎儿井,耕地面积略有扩大。民国4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5.3万亩,1949年为1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80%,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虽曾引进一些新式农具,因受落后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限制,新式农具的推广并不顺利。这一时期,鄯善县的棉花种植业和种桑养蚕业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地方工业主要是一些小型的手工业,且多以作坊为主,而商业则大多是小本生意,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它们在繁荣鄯善经济、活跃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亦随着时局的变化而起起伏伏。
  这一时期鄯善县的文化教育和卫生状况都比较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教师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全县无一所中学。城乡居民患病主要靠民间医生治疗,有的还迷信“跳大神”治病。虽然民国31年在县城和东巴扎各成立了一个诊所①,但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很低。
  民国时期的鄯善县城,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人口才千余口,城内只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不到500米长的土街道和一条320米长的东西半截土路,街道狭窄、路面不平,平时马车过后尘土飞扬,如遇下雨则泥泞不堪。对县城的旧貌,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街六条巷,人住土窑房,刮风沙土飞,下雨淌泥浆”②即是形象的写照。城内较大的建筑物只是几位富户的二层窑式住宅楼。
  由于战乱频仍,加上经济落后,缺医少药,民国时期鄯善县的人口增长缓慢。民国元年,鄯善县人口约有3万人。民国34年,人口数有所增长,全县人口为40917人,其中出生率为0.87%,死亡率为0.8%,自然增长率仅为0.07%。至1949年,全县人口为49633人。从1912年民国成立至1949年的37年间,全县共增加19529人,平均每年净增528人,年均增长率仅为1.32%。鄯善县的人口多分布在农村,约占总人口的87.25%,且维吾尔族人口始终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民国年间的鄯善乡村,贫苦农民占总人口的65%,人均只有2亩地,部分佃、雇农才有两分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8%,一年的收成近三分之二用来交租、纳粮、还债,所剩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极少数的大地主和鲁克沁王府家族则生活奢侈。民国37年以后,由于政局动荡,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物价飞涨,城镇90%的居民生活拮据,只能勉强度日。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