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新学堂的出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43
颗粒名称: 十八、新学堂的出现
分类号: G239;G279;F293
页数: 4
页码: 206-209
摘要: 新学堂的出现应先从义塾、私塾谈起。
关键词: 鄯善县 鲁克沁 出版社 清高宗 吐鲁番

内容

新学堂的出现应先从义塾、私塾谈起。
  为了解决驻防新疆旗、绿各营官兵子女的教育问题,清政府在天山南北提倡教育,在鄯善屯区分设义塾,教授四书五经,兼习骑射,入学者多为满汉子弟,也吸收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入学。光绪元年(1875年),东巴扎设义塾一处,主塾师1名,学生20余名。光绪十七年(1891年),辟展、鲁克沁、汉墩、连木沁各设义塾一处。义塾不收学费,办学费用由绝户地房地产拨付或由富商大户捐赠。义塾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课本,学习年限不定。鲁克沁郡王府是鄯善县最早兴办蒙养学堂的地方。鲁克沁各乡村开办的经文小私塾较多,精通古兰经、精通阿拉伯文的阿訇和学者在鲁克沁很多。郡王府对文化教育相当重视,王府内的家塾办得更早。
  清末兴办学堂,但私塾并未停办,鲁克沁、东巴扎等地都有私塾。光绪三十年(1904年),连木沁私塾有1名塾师,8名学生,主要教授汉语,塾师刘新立,湖南籍,是鄯善县首任知县的亲戚。私塾一般采用按课本分别教学,教材及学习年限不定。私塾费用和塾师工资由学生缴纳的学费(钱或物)支付。
  1884年新疆设省之后,清政府在新疆“因其教不易其俗”,于各府厅州县创立义学,鄯善境内“学堂林立,大都诵习回文”。清末,新疆教育发生大变革,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在全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建新式学堂。在伊犁将军长庚、新疆巡抚联魁的推动下,新疆也开设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学校数十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颁布“废科举、行新学”的诏令,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鄯善正式建县后,义塾改为学堂。鄯善县建新式学堂九所,教习9名,学生222名,岁需经费就地筹入银9362两,资产约值银5736两。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鄯善知县陈光炜将县署蒙养学堂改设为县官立第一初等小学堂,并将鲁克沁东北隅的蒙养学堂改设为官立第二初等小学堂。知县刘谟任职期间又设立5所学校。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刘谟将县城东巴扎的公立半立学堂改设为官立第三初等小学堂。县官立县城第二汉语学堂兼简易识字学塾、县官立汉墩第二汉语学堂兼简易识字学塾、县官立连木沁第三汉语学堂堂舍借用官店。县官立吐峪沟第四汉语学堂堂舍借用民房。吐鲁番回部学堂有三所,教习二员,岁需经费自筹银1267两,资产约值银13200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鲁克沁叶明郡王在鲁克沁城内西大街设私立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叶明郡王又在鲁克沁城内设私立汉语学堂,附设初等小学堂兼简单识字学堂。㊾
  鄯善县新式学堂的校舍简陋,大多借用官店、民房、寺庙。课桌椅私塾由学生自带,学堂则多是用土块垒起两墩,上面担一块木板,高的为桌子,低的为凳子。学生除学习汉语,还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经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但新式学堂中学习的维吾尔儿童比较少。而这一时期维吾尔人在吐鲁番区域人口中仍占大多数,反映这时维吾尔文中文化教育仍比较落后,进入经文学校学习仍是不少维吾尔儿童获得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 释
  ①《清高宗实录》卷519,乾隆二十一年八月戊午条。
  ②《清世宗实录》卷99,雍正八年十月辛丑条。
  ③表中所标数字为历代鲁克沁郡王承袭顺序,年代为其袭、卸任时间。
  ④《清高宗实录》卷529,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辛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540,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庚午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578,乾隆二十四年正月戊子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661,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壬子条。
  ⑧《清高宗实录》卷804,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己巳条。
  ⑨《清高宗实录》卷1076,乾隆四十四年正月戊辰条。
  ⑩《清高宗实录》卷1346,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乙未条。
  ⑪《清高宗实录》卷1351,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壬寅条。
  ⑫《清高宗实录》卷1423,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壬午条。
  ⑬《清宣宗实录》卷74,道光四年十月乙丑条。
  ⑭《清宣宗实录》卷116,道光七年四月辛酉条。
  ⑮《刘襄勤公奏稿》第15卷,第11页。
  ⑯《清德宗实录》卷185,光绪十年闰五月乙巳条。
  ⑰《清高宗实录》卷535,乾隆二十二年三月辛酉条。
  ⑱《清高宗实录》卷592,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己酉条。
  ⑲《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壬申条。
  ⑳《清高宗实录》卷768,乾隆三十一年九月辛巳条。
  ㉑《清高宗实录》卷1358,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丁亥条。
  ㉒和宁撰:《回疆通志》卷4《额敏和卓列传》。
  ㉓《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22。
  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1075卷。
  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1056卷。
  ㉖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一》卷120,中华书局,第3509页。
  ㉗《清世宗实录》雍正八年十月辛丑条。
  ㉘《新疆识略》卷6《吐鲁番屯务》。
  ㉙《西域图志》卷34《贡赋》。
  ㉚《新疆识略》卷6《吐鲁番屯务》。
  ㉛《三州辑略》卷3《赋税门》,清嘉庆十年抄本。
  ㉜《清高宗实录》卷635,乾隆二十六年四月。
  ㉝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104,奏议十四。
  ㉞松筠撰:《钦定新疆识略》卷3《南路舆图·吐鲁番》
  ㉟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八十五《道路七·驿站经费表上》
  ㊱陈光炜:《鄯善县乡土志》之《兵事录》。1986年《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版本。
  ㊲《西域图志》卷31,《兵防》。
  ㊳《清德宗实录》卷526,光绪三十年正月甲午条。
  ㊴陈光炜编:《鄯善县乡土志》之《兵事录》。
  ㊵Peter Hopkirk,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英文重印本导言,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25。
  ㊶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宝藏》,陈海涛中译本,新疆人民出版社,第188~189页。
  ㊷罗正湘时任都善县知县。
  ㊸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第234页。
  ㊻(清)裴景福著、杨晓霭点校:《河海昆仑录》卷6,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0~271页。
  ㊼(清)椿园七十一著:《新疆舆图风土考》卷4《回疆风土记》。
  ㊽(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之《姑妄听之》卷1,咸丰二年,羊城同文堂校刊刻本。
  ㊾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9《学校二》。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