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鄯善县的第一辆汽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51
颗粒名称: 七、鄯善县的第一辆汽车
分类号: F426;F542;K265
页数: 5
页码: 222-226
摘要: 鄯善县自古以来就是新疆通往内地之通衢,“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后的“新北道”即是从伊吾(今哈密)经天山南麓穿越今鄯善县境内的火焰山,通过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再向西延伸的。
关键词: 汽车公司 鄯善县 汽车运输业 吐鲁番 葡萄干

内容

鄯善县自古以来就是新疆通往内地之通衢,“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后的“新北道”即是从伊吾(今哈密)经天山南麓穿越今鄯善县境内的火焰山,通过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再向西延伸的。
  自西汉至清朝末期,鄯善县境内的官道均为土路和戈壁砂石道路,客货流量时盛时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鄯善置县时,过境交通主干线只有一条,就是甘新车马大道,当时也叫官大道,是由清代的北路改扩而成的。甘新车马大道的县境段东起清代鄯善与哈密交界处,经芨芨槽子、车轱轳、七角井、梧桐窝、惠井子、西盐池、土墩子、齐克腾木、辟展、连木沁、苏贝希至胜金台出县境接吐鲁番东境官道。
  有清一代,从哈密经鄯善到乌鲁木齐有南、北两道。南道是大道,但须经过百里风区(俗称风戈壁),大风起处飞沙走石。北路经过一碗泉、七角井和西盐池,是驼马便路,这条路避开了风灾区,行走安全,但沿途没有店铺。左宗棠西征时,为了行车和传递信息的安全,在北路添建房屋,供给水草,甘新车马大道逐渐改扩形成。
  千百年来,鄯善官方、民间交通运输多依靠畜力,官方驿道所设“驿”、“馆”、“坊”等机构均配有牛、马、驴、骆驼及畜力车辆,所以说,牛、马、骡、毛驴及骆驼等畜力运输,为鄯善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初期,新疆的现代运输工具发展十分迟缓,鄯善县的长短途运输仍以畜力运输为主,主要是骆驼运输和毛驴运输。如民国10年(1921年)时,鄯善县比较出名的毛驴运输队是吐峪沟的奴玉甫乡约和牙合甫的毛驴运输队,共有毛驴250头,他们用毛驴运送肥料和收获葡萄,更主要的是组成驴脚队往来于哈密、古城、绥远、木垒、伊宁等地运转货物,有时还运送军用物资。鲁克沁的阿山阿吉有骆驼150峰,穆胡以提、玉素甫巴依、丁兆奎等人各有骆驼80余峰,每年驮运棉花、葡萄干、皮毛等土特产到塔城与苏商贸易,换回钢铁制品、棉毛布料、糖类等货物。七克台南湖村的雷林亦有骆驼40、50峰,每年驮运棉花、葡萄干、瓜干、大麻等土特产品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销售,然后将茶叶、烟、调料、化妆品等货物运回出售。鄯善县的这些骆驼、毛驴运输队,有的长年搞运输,往来于省内各城镇、新甘、甚至新蒙之间,有的则农忙务农、农闲运输。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骆驼队和牦牛队,多是牧民经营,每户10~20峰(头),随羊群放牧,是羊群转场时的运输力。
  新疆于民国17年开始修建汽车路,主要是将甘新车马大道平整加宽,加固桥梁,使汽车能够通行。当时鄯善县政府派民工修整甘新车马大道鄯善县境段,并在十三间房筑段房一处。经修整后的迪化—哈密段甘新车马大道,称为“迪哈公路”。迪哈公路鄯善县境段,西起吐鲁番境胜金台,经苏贝希、连木沁、小马场,过县郊西大桥、东巴扎、三十里大墩、巴喀、南湖、西盐池、惠井子、一碗泉、七角井至哈密境,全长213公里,路宽6~8米,可通汽车。鄯善县境内亦于民国19年开始修建沙砾公路。
  民国24年,新疆公路局成立,开始修建较正规的迪哈公路。民国26年,由当地富户出资㉔,迪哈公路鄯善段竣工,《新疆日报》报道了鄯善汽车道修理完竣的消息以示祝贺㉕。次年,为运送苏联援华抗日物资,政府对迪哈公路鄯善段又进行了一次整修。民国29年,鄯善县民众自费修整道路100公里。据统计,至民国35年,迪哈公路鄯善县境段自县属苏巴什起,10公里经仁和镇,35公里抵县城,45公里至七克台,再90公里至西盐池,20公里至惠井子,共计200公里,路面宽6米;此外连木沁、西河坎、东巴扎均有木桥,载重5~7吨;由鄯善县城至鲁克沁的汽车道长约45公里,路面宽3~7米;鄯善县城至汉墩大道长约20公里,路面宽6~9米,可通汽车㉖。
  清宣统三年(1911年),新疆首次出现了汽车。而鄯善县城第一次出现汽车(汽车第一次从鄯善县城通过),则迟至民国18年,当时县城的群众从未见过汽车,皆围观惊叹。
  民国16年,新疆省建设厅成立官办运输企业——汽车总局,从天津购进美制货车15辆,开始办理迪化至奇台的汽车货运。民国19年,新疆政府允许商家购买汽车经营运输。民国21年,新绥汽车公司成立,是当时私人经营的规模较大的运输企业。民国16年至32年,新疆省府先后开通迪化至奇台、塔城、伊犁、哈密的班车和迪化至吐鲁番、喀什的不定期班车。
  民国25年,鄯善县有了第一辆汽车,是盛世才将迪化车队解散后,鲁克沁富户玉素甫巴依的儿子阿日孜从车队购买的两辆旧羊毛车(即苏联制造的吉斯车型,俗称“羊毛车”),经过修理后,开始在迪化、伊犁等地拉运货物,司机都是阿日孜从迪化聘请的。车买来刚满一年,阿日孜便将其中的一辆卖给了马忠福(由于车况较差,不久马将其转卖到古城),而另一辆由于车况极差,没使用多久就报废了。此后,又有人陆续买来几辆货车。
  抗战时期,由于鄯善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运输援华物资的车辆经常往来于其境内,所以鄯善县的汽车运输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鄯善县的人们仍把汽车当做一件新奇的事物来观看,车辆进入县城的时候,街道巷口往往聚集了许多群众围观,有些小孩子不听管束,三五成群地追赶汽车,甚至攀爬汽车游戏玩耍。民国28年,鄯善县政府以振兴地方农商经济和便利后方军需为名,“决议集股筹办汽车公司”,将公司命名为“鄯善农商汽车公司”,共筹款五千万元,并订购“载重三吨大汽车六辆,不日在伊犁交款取车”,请求新疆省府“免征入口车税”㉗。翌年,鄯善县工商联合会通过苏联驻伊犁领事馆购买了两辆新的苏制羊毛车,主要在鄯善与伊犁之间跑运输。民国30年,县工商联合会将这两辆汽车卖给了迪化的新义和栈㉘。同年,伊斯堪德尔购买了一辆美制“大道奇”。第二年,木汗买·沙以提买了一辆苏制小轿车,因在迪化发生了事故,便把小车出售给了迪化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民国32年,复有哈皮孜拜克、司得克阿吉、玉素音等三人合伙购买了一辆美制“大道奇”,主要经营从鄯善装运葡萄干至甘肃、陕西、山西等省,返回时运送茶叶到伊犁等地出售的商务,获利颇丰。但是自民国31年以后,由于中苏贸易中断,油料及汽车配件断绝来源,全疆各地包括鄯善的汽车运输业急剧衰落。
  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新疆需从内地运进大批物资和粮食,内地的商车陆续来新,此时鄯善的运输业有了一定的恢复。民国35年、36年前后,兰建宗购买了两辆美制“大道奇”,在甘肃等处跑运输。次年,马兰荪购买了一辆苏制小卧车和一辆美制“大道奇”大卡车,他用大卡车专向迪化运送面粉、瓜果等货物。同年,阿皮孜尼牙孜也购置了一辆美制“大道奇”,从事运输业。民国38年初,由于政局动荡、货源减少,加上军车增多,军车与公、商汽车争夺货源,致使鄯善县的汽车运输业再次遭受打击,有些商车趋于破产,有些运输商行自行倒闭。
  民国时期,鄯善县基本没有交通管理站来负责全县的汽车检验、驾驶员考试、核发牌证等事务,管理人员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极少,亦无汽车维修及汽车保养的相关机构。
  民国27年,鄯善县成立了鄯善公路段,负责养护迪哈公路鄯善县境段。民国36年,改易为鄯善公路管理段,全段共有15人。其公路养护的主要办法是按乡划段,由乡长亲自监修,但鄯善县境内的公路路况和抗灾能力均极差。
  民国26年,中央运输委员会鄯善分会中运站成立㉙,转运苏联援华抗日物资,其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除发售客票、托运行李货物外,还负责掌管车辆动态㉚、填报行车日志等。民国31年5月20日,鄯善县发动各村护路干事轮流巡查公路,以切实执行省府发布的《新疆公路总局取缔铁轮车驶行公路桥梁办法》。三区革命爆发后,革命军切断了玛纳斯河以西的路线,全线运营几乎瘫痪。省公路总局经机构调整和撤并,全省只保留了11个运输站,鄯善运输站被撤销。至民国35年,迪哈公路鄯善段成为“搓板”状,因线路弯弯曲曲,当地人称之为“羊肠子路”,夏季洪水期常遭水毁,刮大风时风沙又埋没路面。由于路况极差,车行时速只有20~25公里。
  汽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鄯善县的运输效率,如由哈密至鄯善运输货物,若顺利的话用汽车只须一天即可到达,而驮运则一个月才能走一个来回。但总体上来说,民国时期鄯善县的公路建设以及汽车运输业发展比较滞后,其运输仍以畜力为主,故而畜力大车仍然为官方和民间的主要运输工具。据统计,民国35年,鄯善全县有二轮大车2268辆、驴6955头、马354匹、骡359头㉛,至民国38年,发展到全县有二轮大车3347辆、骆驼164峰、马4653匹、骡869头㉜,而全县仅有汽车11辆,其中货车8辆,小车3辆。因而,畜力运输及畜力运输工具依旧在城乡的物资流通以及支援军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