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鄯善境内的军台、驿站、卡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33
颗粒名称: 十一、鄯善境内的军台、驿站、卡伦
分类号: C55;I267;K249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清代文献《三州辑略》记载:“军台之名始见于军营。”可见军台是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专为传递军事情报、保持通讯畅通而设。新疆地广人稀,水源稀少,各绿洲村镇之间路途遥远,渺无人烟,途中必须设点接应。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各地后,把战争中为传递军情而设的军台保留下来,加以整顿和规范,形成了遍及全疆的军台(也称台站)网,专责传递公文奏折、迎送往来人员、接应运输物资、检查过往人员、保证道路通畅等事项。
关键词: 鄯善县 清代文献 阿古柏 吐鲁番 额敏和卓

内容

清代文献《三州辑略》记载:“军台之名始见于军营。”可见军台是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专为传递军事情报、保持通讯畅通而设。新疆地广人稀,水源稀少,各绿洲村镇之间路途遥远,渺无人烟,途中必须设点接应。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各地后,把战争中为传递军情而设的军台保留下来,加以整顿和规范,形成了遍及全疆的军台(也称台站)网,专责传递公文奏折、迎送往来人员、接应运输物资、检查过往人员、保证道路通畅等事项。在各交通沿线均设置军台,派部队官兵驻守,并配备马匹车辆。
  有清一代,鄯善地界在省城东南,驿路相距六百三十里,在吐鲁番之东,其东与哈密为邻,东南十三间房地皆戈壁,南为沙山,西南位罗布淖尔,西北为天山,北为奇台,东北为镇西。“其地袤五百四十里,广约八百里,余皆沙漠无垠”。因地处东西交往之要冲,地势相当重要,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清政府在鄯善境设置4个主要台站:连木沁台、辟展台、苏鲁图台、齐克腾木台。连木沁台东至辟展台60里,辟展台东至苏鲁图台60里,苏鲁图台东至齐克腾木台50里,齐克腾木台东至巴里坤所属之盐池台180里,其中苏鲁图台、齐克腾木台旧属巴里坤,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归吐鲁番管辖㉞。这些台站成为沟通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联系的生命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厄鲁特蒙古小头目沙喇斯、玛呼斯等抢掠吐鲁番与通往天山南部的阿勒辉、博多克台站,并杀死6名驻台兵丁。乾隆帝一面诘问巡逻台站的清军首目满福追击不力,一面传谕额敏和卓派人侦探。额敏和卓接旨后迅速派人前往侦探消息,为了不延误时间,他亲自率兵驻扎托克逊等候消息,此举被乾隆帝大加赞赏。此后,额敏和卓及其子素赉璊多次率兵巡查台站,缉捕叛匪,保证了台站的畅通无阻。
  清代鄯善境内设有9个驿站,辟展驿、连木沁驿、齐克腾木驿、土墩子驿、西盐池驿、惠井子驿、梧桐窝驿、七角井驿、车箍轳驿。据有关文献记载,从连木沁驿启程行70里至辟展驿,从辟展驿行90里至齐克腾木驿,从齐克腾木驿行60里至土墩子驿,经140里至西盐池驿,经60里至惠井子驿,经60里至梧桐窝驿,经40里至七角井驿,经70里至车箍轳驿,又经70里则出鄯善界,为哈密所属的一碗泉驿。至今,在这些地方还保留有许多烽燧台的残迹,烽燧是古时的燧火通信与击鼓声通信并用的设施。古代烽燧台是建立在官办的专门传递公文的设施——驿站的基础上,为适应军事的需要扩展起来的信息网络,在遥远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便设立一座烽火台,一旦外敌入侵,就一个接一个点燃烽火报警,各路军帅见到烽烟便会马上派兵援助,共同抗敌。鄯善县境内的烽燧台中,迄今保存较完整的有七克台乡南村赤亭古堡、县城东部四十里土墩的烽燧台、三十里大墩烽燧台、天山北二唐沟烽燧台、连木沁乡汉墩夏村烽燧台、连木沁乡河西吐尔坎儿烽燧台和火焰山南麓迪坎尔乡南面的烽燧台等。这些烽燧台大多初建于汉唐时期,至清朝统一新疆后仍继续使用。
  由三十里大墩往县城西南,在位于辟展乡树柏沟村的山坡上,有个叫其克吐尔的烽燧台,此烽燧台为土木结构,造型简单,围墙单薄,不及其他早期建造的烽燧台厚实。此台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右,是阿古柏入侵新疆后为控制树柏沟山口这一通道而建立的,当地的人们都称其“安集延吐尔”(意为安集延墩),台高7.50米,东西宽6米,南北宽6米。阿古柏部将帕夏率领侵略军入侵吐鲁番后,进行屠杀烧掠,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侵略者到处强拉民工建筑墩台和城堡,梦想依仗这些军事设施来抗拒清军的进攻,以巩固其血腥统治。然而,清军张曜率部翻越天山,从克尔其山口挺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七克台南湖营盘(此营盘位于七克台东南10公里处,1873年阿古柏入侵时所建,占地约20亩),阿古柏侵略军狼狈逃窜,丢弃的墩台,今天则成为侵略者阿古柏的千古罪证。
  1884年,新疆建省后,各地推行郡县制度,按规定,各地的军台均改为驿站,鄯善也不例外。为此,刘锦棠特向清政府上奏《新疆南路军台一律安设驿站酌拟经费章程折》,今鄯善县境设驿站,其东起车毂轳驿(七角井驿以东),西至连木沁驿,东西长590里。驿站是平时通邮、传递官府文书的常设机构,由各级地方官府派人管理和承担任务,经费也由各地官府报销。不过,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交通线漫长,不少驿站设在人烟稀少的戈壁沙漠中,加上新疆各地官府的财政不能自理,因此刘锦棠又提出,新疆驿站每年的“五万四千一百余两”经费开支及其粮草开支,作为特例,由“军需项下报销”,即从军费中支出,这就为鄯善境内驿站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经费保证。
  在清代文献里收录了当时鄯善县境内驿站的日常经费开销,今天读来颇为有趣:驿书,每名月支薪粮四两八钱,油、烛、纸张银三两,加闰扣建各驿并同;马夫,每名月支工食银三两,加闰扣建各驿并同;马匹,每马一匹月支料草银二两四钱,加闰扣建每匹岁支站价银三两四钱二分五厘,每年准二分岁报倒马一匹,给补马价银八两,扣除皮□银五钱,实支七两五钱,均摊闰不扣建各驿并同。支销之目二:曰月支,凡薪粮、工食料、草、油、烛、纸张等项系按月支领者均属之;曰岁支,凡站价、倒马价等项系按岁支领者均属之㉟。
  “卡伦”在清代文献中也作“卡路”、“喀伦”等,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哨所”,主要职能是稽查行人、维护治安、戍守边防,在军台驿站之间常设立卡伦,以保证台站的畅通。在鄯善境内,设卡伦6个,分别为东柯柯雅尔卡伦、西柯柯雅尔卡伦、桂树沟卡伦、哈尔起布拉克卡伦、雅土沟卡伦、特库斯卡伦等,六处卡伦均由绿营兵管辖。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