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胡宏” 相关
共 40 条 2 / 3
16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闽学和湖湘学都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们在心性论、理本论和认知论等方面存在异同。闽学强调性体心用、性为未发、心为已发,注重心性论的发展,而湖湘学则注重心对万物的本体论和主宰性。同时,两者在心性论上也有相通之处,如都认为心是理学的核...
17
知识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南宋初期道学群体内部的多元性,张九成和胡宏之间犹有分歧,但他们在论史、注疏经典以及传述道学传统时,有些共同关怀的课题,而他们对北宋道学名家的重要概念的评论,也能帮助了解12世纪道学成员所重视的思想要务。
18
知识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 类型: 正文
1
19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哲学认为,气质之性和人欲之间有密切关联。在朱子看来,气禀或气质与物欲之间存在关联,因为现实中的常人所禀受的气并非如圣人那般清明纯粹,因此存在物欲的问题。而圣人之所以无物欲之累,是因为他们禀受了清明纯粹之气。朱子进一步指出,人欲...
20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哲学中的“复性”与“学圣”观念相关联,成性说是对复性说的继承和发展。朱子在面对佛教性空论的挑战时,明确了以“成性”说来对抗“复性”说的立场。在朱子的哲学中,工夫进路问题非常重要,他从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的转变,主要是因为他改变了...
21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诸儒鸣道集》的版本和学术价值,并对比了其中所收录的周敦颐的《濂溪通书》与朱熹所编订的“南康本”《太极通书》的异同。通过对比发现,《鸣道本》是最早的版本,且在内容上与“南康本”有所不同。此外,《鸣道本》中未收录《太极图》,而“南康...
22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诸儒鸣道集》在学界受到关注的过程,以及该书的原刻年代与编者身份、与朱熹的关系、与道学及道学谱系、与宋代学术多元化和与周敦颐的著作等方面的热点问题。
23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杨时是二程的弟子,晚年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朱熹对杨时思想的评价较为复杂,既肯定其仁说等观点,又批评其与佛学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杨时思想的研究,探讨其与二程思想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4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近年来,中国和台湾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者开始将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他们通过比较研究,意识到韩国儒学的独特性,并努力深入韩国儒学思想的内在脉络。此外,东亚儒学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也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将韩国儒学放...
25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朱熹如何使用“(性情)未发已发”的概念来全面解释“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朱熹认为,“仁”是本心的一种全德,这种全德包括“仁义礼智”四德和“恻隐之心”所涵盖的四端。他通过“未发已发”的概念,指出“仁”既包括未发之性,也包括已发之...
26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及其学派的心性论,特别是对于心、性、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7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1982年夏威夷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是首次朱子学国际会议,涵盖多学术背景,促进对朱子学进一步研究,展望未来,使年轻学人受益。会议论文集出版英文版。
28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福建文化研究会的学者们对朱子学的研究成果,包括理学的渊源、内涵和派别以及朱熹思想的源流等方面。这些学者们通过对福建理学的系统概括和深入研究,将闽学概念发展为“闽学”,并对朱熹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评价和剖析。
29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郭毓麟将宋代福建理学分为12派,包括一元派、致知派、主心派、义理派、心气合一派、心性派、穷理致知派等。
30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以太极为哲学核心,强调其为本体,动静阴阳之根源。图解与解义深化了太极理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