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比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01
颗粒名称: 二 对比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892-8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近年来,中国和台湾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者开始将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他们通过比较研究,意识到韩国儒学的独特性,并努力深入韩国儒学思想的内在脉络。此外,东亚儒学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也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将韩国儒学放在东亚儒学的整体视域中来考察。比较哲学的视野则强调开放的成素,通过比较韩国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丰富了韩国儒学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比较研究 东亚儒学

内容

近十年来,在中国,台湾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者,在研究韩国儒学之前,已经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者。由于此前理解经验与研究专业之故,在进行韩国儒学研究时,往往就立足于比较的视野。兹就以下三种对比视野反思之。
  (一)韩、中儒学的比较研究
  对台湾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者言,韩国儒学研究,打开中国宋明理学的研究视野,激荡更深的思考;也在对比研究下,意识到“他者”的重要性,进而正视韩国儒学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因此,如何进入韩国儒学思想的内在脉络,一直是台湾学界韩国儒学研究者需要努力之处。同样地,这样的研究经验与所得,应该也适用于韩国学者。笔者发现,韩国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者,也试图以韩、中儒学的对比研究来深化韩国儒学,也提出独特见解。
  如赵南浩的博士论文《罗钦顺的哲学与朝鲜儒者的论辩》①,对于罗钦顺的哲学思想如理气论、心性论、理一分殊论等,皆内在于中国明清思想的脉络与朱熹思想,有细致的分析与精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分析罗钦顺哲学对韩国儒学的影响与内在关联。且分别从退溪学派与栗谷学派的人心道心论辩、金昌协与韩元震的智与知觉论辩、任圣周与吴熙常的理一分殊论辩等,展开论述。这样的比较研究,借由朝鲜儒者的哲学论辩,深化罗钦顺“理气论”与“心性论”的可能意涵,也展现韩国朱子学的特色,值得关注。
  又如丁垣在的博士论文《立足于知觉说的李珥哲学之解释》②,虽以栗谷哲学为主题,但也约略采取韩、中儒学的比较研究。此论文主要以知觉说来解释栗谷的思想,并重新为栗谷哲学定位。丁垣在认为知觉说是将知觉视为心的核心功能,此乃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倾向。且出现在先秦的荀子、《礼记》的《乐记》《大学》、《易·系辞》等文献中,更在周敦颐、张载、胡宏、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的理论里反复出现。在此论文中,丁垣在也借栗谷知觉说的立论,辨析栗谷所理解的“心统性情”“气发理乘”“理通气局”“人心道心”“理一分殊”都与朱熹不同,因而主张栗谷并非朱子学。此说一出,自然引起韩国学界的争论。①这样的论述,从中国哲学的研究者看来,有所保留。仅以朱熹与胡宏(号五峰,1105-1161)的“知觉”为例,朱熹的“知觉”是就“心之虚灵知觉”而言,与栗谷的“心是气”的义理脉络相承,心既可知觉理,也可知觉欲。而胡宏则继承程明道(名顕,1032—1085)以降“以觉训仁”的传统来阐释“心之知”,故此心不是气,而是理的发用,而心之“知”(自知)即是心之쁏”(自觉),具有“感通”的能力,而非对外物刺激的“反应”。就此而言,栗谷之“知觉”同于朱子,而与胡宏迥然有别。由此可见,在此韩、中儒学的比较研究上,研究者必须进入且熟悉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的思想脉络中,才能得到双赢的收获。
  (二)东亚儒学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
  目前韩国儒学研究,从东亚儒学的视野切入,逐渐受到重视。据笔者所知,以往韩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学者,对于韩国儒学的研究,多是孤军奋斗,鲜少有交流的机会。但自2000年以来,由于台湾大学黄俊杰积极推动东亚文明与东亚儒学的研究,加上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提供从事东亚儒学研究者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促成东亚地区儒学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合作。影响所及,韩国学界与日本学界,都深感韩国儒学的研究,必须放在东亚儒学的整体视域中来考察。其中,素来在韩国儒学研究起步较早,学术积累较多的日本学界,乃自觉对于韩国儒学的研究,必须充分整合东亚地区学者的研究实力,才能卓然有成。因而,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井上厚史乃以“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东亚朝鲜儒教的位相之研究”)为主题,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为期五年(2011-2016)的研究计划。这是一个以日本学者为主,整合东亚地区韩国儒学研究者的共同研究计划。由于笔者多年来参与台湾地区与日本的韩国儒学研究计划,略陈以下反思。
  台湾学界将韩国儒学置于东亚视野研究时,虽也注意到中、日、韩的儒学发展差异,但却偏向“异中求同”的论述。如台湾学者杨儒宾的《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①,就将丁若镭(号茶山,1762—1836)所代表的朝鲜时代实学,与中国乾嘉学者如戴震、阮元,以及日本古学派的伊藤仁斋、荻生徂彿视为同一思维形态,都纳入东亚“反理学”(反朱子学)的思潮。固然回归六经先秦儒学、重视经世致用、喜用文字训诂或经史考证方法等,三国儒者有其相似处。然而,笔者认为,孕育于性理学土壤的韩国实学,从李湧(号星湖,1681—1763)到丁若铺,并未泯除其“经之以心性之学,纬之以经济之业”的学术性格,故与中国乾嘉学者或日本古学派学者的立论根基迥然有别。因为,后两者摒弃了儒学的超越面,而韩国实学者虽然强调经世致用,但仍保有儒学的超越面。若深入朝鲜儒学的脉络来看,丁若镭所代表的实学果真与性理学对立?二者的关系是矛盾还是相容?是断裂还是连续?抑或是批判地转化?在此思考下,丁若镭的实学与其说是“反朱子学”,不如说是“脱朱子学”。
  又如日本学者泽井启一,在其《荻生徂彼と丁若鋪の“古學”的プラクティス》②一文中,反省丸山真男“近代化论”式的评价,不应全然接受地应用于荻生徂彿与丁若镭的研究上,而须注意到二者各有其日本与韩国儒教发展的特殊脉络。相较于东亚儒学中“实学”的模糊定义,他重新提出“古学”,来为日本的古学派、朝鲜的实学、中国明清的“经世致用之学”的不同方法论之间搭建研究讨论的平台。他虽意识到“古学”概念充满日本色彩,但在论述“古学”作为方法论时,也未忽略中、日、韩儒者的差异。例如丁若镰“以经证经”的经学方法论,就与徂彿的“古文辞学”不同;二者虽未曾否定古来儒教的有效性,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与制度的设计,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当从东亚儒学的视野研究韩国儒学时,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比下,更能丰富并凸显韩国儒学的特色。只是研究者必须努力地进入韩、中、日儒学的内在脉络,意识到不能陷入“见林不见树”的化约论,也不能止于“见树不见林”的自我限制。
  (三)比较哲学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
  如同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挑战一样,韩国儒学研究也必须正视比较哲学的视野。相对于东亚儒学的视野,比较哲学的视野充满更大的思想异质性,但其意义不在于以西方哲学的框架或思考强加于韩国儒学研究,而是在于厘清或思考韩国儒学的开放成素(openelement)。①
  2012年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Kern,1937—)出版德文专著:DasWichtigsteimLeben:WangYangming(1472-1529)undseineNachfolgeruberdie'VerwirklichungdesurspriinglichenWissens”,中文译本《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也在2014年出版。②耿宁既是现象学专家,又长期从事佛教唯识学、中国儒家心学的研究。此书以深厚的汉学功力与敏锐的哲学思考,用现象学的意识分析来研究中国的阳明学,为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研究开启相互发明与内在联结的可能性,也将中国儒学精神传统,带到当代中、西方哲学的论域里,使它重新具有活力。依笔者管见,韩国儒学研究在比较哲学视野下,也能开放更多东、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性。③
  在中国,如台湾学者李明辉,他本身是康德研究专家,又是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也从事韩国儒学研究十余年。他的韩国儒学研究专著《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哲学的比较哲学探讨》,就紧扣“道德情感”这一问题意识,将韩国儒学最重要、最独特的哲学论题——与德国伦理学、中国哲学加以比较研究,指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有共同的伦理学问题,而四端七情也涉及“对于道德价值的‘领会’属于何种性质”之哲学问题。就此而言,舍勒(MaxScheier,1874—1928)所开启的现象学伦理学(价值伦理学),对“价值感”的说明,也许更能丰富或打开韩国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空间。
  又如韩国学者金炯孝,也采取比较哲学的视野研究韩国思想。他在《从元晓到茶山——韩国思想的比较哲学解释》①一书中,择取韩国佛教的元晓(671—686)、知讷(1158—1210)、儒学的退溪、栗谷、茶山为代表,以比较哲学的视野进行研究,见解独到。如他从自然神学的观点来看退溪思想,指出退溪思想中“理学”“上帝学”“心学”的三位一体,并对退溪的“理到”(理自到)说,“敬”的工夫,从“超越的上帝学”之建立来阐释。又如他也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诠释栗谷的“四端七情”“人心道心”,借由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1908—1961)的知觉现象学,来分析栗谷思想中“心”“性”“身”三者融合的关系。此外,他也敏锐地指出茶山思想“焦点不一致”的现象,分别从“知性的实用学”(心身一元论)与“意志的实践学”(心身二元论)来阐释茶山的“实学”。又高丽大学李承焕近著《横说与竖说》也以西方道德心理学(moralpsychology)与分析哲学的“乘伴”(supervenience)关系来理解退溪与栗谷的思想,虽有争议,但也值得参照。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月惠
责任者
赵南浩
相关人物
罗钦顺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胡宏
相关人物
王廷相
相关人物
王夫之
相关人物
戴震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杨儒宾
相关人物
丁若镭
相关人物
阮元
相关人物
伊藤仁斋
相关人物
李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