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37条
析出资源
293条
图表
196条
人物
68条
事件
183条
地名
12条
专题
29条
作品
3条
实物
52条

检索条件

与 “玛曲县” 相关
共 837 条 18 / 56
25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6月30日,县民政科成立,从此玛曲的民政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当时,民政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恢复生产,建立家园”,以及对贫困牧民的救济和坚持扶持牧民发展生产,帮助解决衣食等日常所需上。
257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6月30日,县民政科成立,从此玛曲的民政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当时,民政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恢复生产,建立家园”,以及对贫困牧民的救济和坚持扶持牧民发展生产,帮助解决衣食等日常所需上。
258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地区自古就是藏族聚居之地,历代未有地方行政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虽属中国国民党设置的夏河县,实际上为夏河拉卜楞寺院领地,主要由卓格尼玛、欧拉、乔科、齐哈玛、阿万仓、上乃日玛、下乃日玛、采日玛、木拉、西合强等部落组成,实行“政教合一...
259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的社会福利工作,是从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地区开展工作后开始的,当时主要以国家拨给干部福利和干部子女教育费用的形式出现的。
260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时,玛曲尚无地方建政。1955年6月玛曲建政以后,于1957年开始宣传婚姻法,并在全县依法推行婚姻登记制度,正式规定:“县城的婚姻登记由民政科具体负责办理,乔科、欧拉、齐哈玛、卓格尼玛工作组片...
261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殡葬习俗,即死后进行水葬和天葬,高僧活佛进行火葬,对夭亡的幼儿或传染病死者,则进行很少有的土葬。
262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外流人员较多,成份复杂。因此,收容自流人口,是当时巩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玛曲开展该项工作较迟,是从1962年开始的,当年县民政科组织人员对全县自流人口采取收容救济,有病治病,教育改造,...
263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从1955年6月建政开始,玛曲县的优抚工作才得以全方位的开展,除每年元旦、春节和“八一”建军节时,县直党政机关组织各部门和各界群众对当地驻军以及烈军属进行节日祝贺和慰问外,还征求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64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玛曲县部落司法、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安公等司法工作。
265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8月以前,河曲地区始终处在“政教合一”制度的统治之下,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即欧拉、卓格尼玛流官制与“三乔科”(包括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上下乃日玛、采日玛6部)、麦科、木拉、西合强等世袭土官制,从而形成了半封建半奴隶的司法制度。
26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玛曲县军事设置、部落民兵、人民武装等军事发展建设情况。
267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黄河第一湾曲部,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它不仅是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起始地带,也是吐蕃大军东出青藏高原北线中支的一条重要路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剿灭...
268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黄河第一湾曲部,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它不仅是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起始地带,也是吐蕃大军东出青藏高原北线中支的一条重要路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69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加木喀尔涅哈古城堡位于县城至曼日玛公路30公里附近西北盆形山包,疑为唐时城堡,东西相距97米,南北长为100米,呈正方形状。城堡四面环山,东南有一豁口出入, 地形险要。
270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以游牧为主的地区,自古就以部落的社会形式存在,相互依存,抱成牢不可破的特殊群体,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广大的牧民群众为了生存,抵御外部落的入侵、抢掠,保护各自部落的生命财产的需要,遂之产生了部落民兵武装...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