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军事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175
颗粒名称: 第十九卷 军事志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0
页码: 663-682
摘要: 本文介绍玛曲县军事设置、部落民兵、人民武装等军事发展建设情况。
关键词: 玛曲县 军事志

内容

第一章军事设置
  第一节军队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黄河第一湾曲部,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它不仅是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起始地带,也是吐蕃大军东出青藏高原北线中支的一条重要路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一度屯兵阿万仓赛尔霞地区,指挥吐蕃大军向松州、洸州等地用兵。710年,视河曲为生命线的吐蕃,贿赂唐都州都督杨炬,请得“河西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并经过数年经营于714年进袭陇右。1552年,蒙古忽必烈率兀良哈台远征云南大理,经河曲取道四川西部,并以河曲为后方补给线。1713年,“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命四川提督岳钟琪派兵进占河曲,以此割断青海叛军和四川地区的联系,由此可见地理位置的重要。但由于河曲地区地广人稀,历史上驻牧于此或游牧经过这里的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牧的生活,行无定所,因此,形成了军事行动记载较多,但军事设置较少的特点。
  一、历史上军队设置
  独山、九曲军:神龙中唐于距积石300里之遥的九曲之地逾河筑城,又于河上造桥,置独山、九曲两军。710年唐鄯州都督受贿将九曲之地划归吐蕃,唐蕃便以河为界,714年吐蕃越河进击陇右,唐即毁城拔桥。
  多弥卫:约公元663年起,阿尼玛卿山以下,茶唐鲁才以上属吐蕃党项将军悉参管辖吐蕃三卫之一多弥卫。多弥卫包括同恰九部(党项遗部)和阿研六部,当时卫府驻河曲。
  吐蕃驻军:710年唐将“河西九曲之地”划归吐蕃。此后,吐蕃派大军进驻河曲,经营河曲马,并以此为根据地,得以进袭陇右。
  二、驻军
  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剿灭马良、马元祥国民党残匪开始,玛曲境内虽有国防部队活动过,但长期驻扎的部队有两支,即兰州军区空军84888部队一部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玛曲县中队。
  (一)84888部队是1958年后留驻玛曲县城,驻址在今县藏族小学校址,系兰州军区空军84888部队派驻玛曲的某一部,具体担负空军导航、气象资料的收集等工作,80年代初期撤离。
  (二)玛曲县武警中队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前身为一支内卫公安部队,成立于1955年6月。1966年7月经过整编,改为县中队,隶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69年初,玛曲县中队与甘肃平凉独立营二连换防。1975年10月,县中队移交县公安机关领导,正式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二节城堡
  一、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军事指挥部
  位于县境阿万仓乡以西10多公里赛尔霞沟顶,是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率吐蕃大军进攻安多时所留。指挥部扼据素有“欲得河曲,先占贡赛”的贡赛喀木道滩,西控通往青海的通道华庆山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二、加木喀尔涅哈古城堡
  位于县城至曼日玛公路30公里附近西北盆形山包,疑为唐时城堡,东西相距97米,南北长为100米,呈正方形状。城堡四面环山,东南有一豁口出入, 地形险要。
  三、喀尔科(汉代)岭王国天子“荼城”
  位于欧拉秀玛乡以西溯西曲河而上约20公里处的喀尔科沟口,已看不出城堡遗迹。城堡南靠积石山主脉,北临西曲河,西控经过河曲的“唐蕃骏马之道”和西岗周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四、西哈岭天子(汉代)珊瑚城
  位于采日玛乡东北约10公里下乃日玛村沙山南坡上,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至今留有厚约3米,高约0.8米的城墙。城堡依山而建,视野宽阔,西临黄河,东控乔科大草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第二章部落民兵
  第一节组织形成
  一、组织形式
  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以游牧为主的地区,自古就以部落的社会形式存在,相互依存,抱成牢不可破的特殊群体,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广大的牧民群众为了生存,抵御外部落的入侵、抢掠,保护各自部落的生命财产的需要,遂之产生了部落民兵武装。
  河曲境内的部落民兵武装,实行“每户一人一枪(枪马自备,多则不限),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民兵制度,流官制部落和各世袭土官制部落内专门设有带兵官一职。流官制部落(比如欧拉、卓格尼玛)代兵官,一般由“格日岗奥”(部落头人会议组织)选举推荐后,由夏河拉卜楞寺院嘉木样任命,并颁给印有嘉木样手印的代兵“信旗”,成为所在部落的总代兵官。流官制部落听从夏河拉卜楞寺院调迁或部落内集兵,先由“格日岗奥”商议后,由“郭哇”(夏河拉卜楞寺院委派的头人)传令“东果尔帐圈”(负责“郭哇”警卫、传达、生产的帐圈)通知所辖各旗下、帐圈代兵官集兵,待各旗下民兵集结后,交由总代兵官全权指挥,具体军事行动,“郭哇”不能过问;土官制部落代兵官由世袭土官全权任命或代理。部落所辖的各旗下,旗下辖的各帐圈部落,均设有带兵官,一般由旗下、帐圈部落头人担任。平日土官集兵,召集“措尼”或“隆布”会议商议,最后由土官下令“河拉”(专门负集土官生活起居、安全、传达、生产的直属帐圈)飞马传令各旗下。各旗下传令各帐圈部落,各帐圈部落的头人接令后,迅速带领各自部落的民兵,集结到旗下。旗下又率领各帐圈部落民兵按指定的地点集结。在集结过程中,如有不按时按规定集结的民兵,则根据情节不同,每天罚牛罚羊,逐天增长,甚至没收全部家产,驱逐出部落等等,形成一整套较为严密的部落民兵组织。如西合强部落罚马(带鞍);阿万仓部落罚牛,一次阿万仓部落土官集兵,群众不愿打仗,因此许多人没按时集中,土官即时下令每人罚牛1头,一天就罚牛200多头。卓格尼玛部落罚元宝1个或吊打,没收家产甚至驱逐。曼日玛部落,不到者罚银25两,打100皮鞭。1777年夏河拉卜楞寺院在河曲地区组成第一个流官制欧拉部落开始,到1898年河曲南北各部落全部归顺夏河拉卜楞后,为了保卫拉卜楞寺院的利益,各部落民兵常听从征调,但以流官制部落为多;在特殊情况下,才调土官制部落民兵参战。
  二、民兵规模
  根据1957年的调査统计,各部落民兵规模具体如下:
  (一)欧拉部落下辖苏乎娘、苏乎欠、苏乎锐3个旗下和藏科部落(1950年投居)及东果日、塔哇、马场(系嘉木样牧场)3个小帐圈,共有912户,4554人,部落民兵1114人,枪848支,子弹29610发,战马2000匹左右。总带兵官为公去乎。
  苏呼娘旗下:直辖17个帐圈,222户,有枪219支;
  苏呼欠旗下:直辖15个帐圈,196户,有枪181支;
  苏呼锐旗下:直辖9个帐圈,130户,有枪115支;
  藏科部落:直辖5个小旗下,265户,有枪250支;
  东果日帐圈:辖40户,枪23支;
  塔哇帐圈(属寺院和“郭哇”管辖):36户,枪27支;
  马场:23户,枪33支。
  (二)卓格尼玛部落下辖卓格若、泽卫旗、莫合日旗、参让旗、堪布旗、喀尔旗和一个塔哇帐圈,共辖6个旗,17个帐圈,331户,1614人,民兵410余人,枪280支,子弹7000发,战马600匹左右。总带兵官为莫合日•拉此。
  (三)三乔科部落下辖曼日玛、阿万仓、齐哈玛、上乃日玛、下乃日玛、采日玛6个部落,共辖1750户,7362人,可集兵1900人,枪1278支,子弹42690发,战马3085余匹。
  曼日玛部落:直辖4个小部落,24个帐圈部落,674户,2800余人,民兵600余人,枪400余支,子弹14000发,战马1040余匹。总带兵官为阿秀•更登加布。
  阿万仓部落:直辖4个旗下,22个帐圈部落,442户,1673人,民兵643人,枪350支,子弹12250发,战马1040余匹。总带兵官为昂加。
  齐哈玛部落:直辖3个旗,25个帐圈部落,380户,1868人,可集兵350余人,枪308支,子弹9240发,战马500余匹。总带兵官为南贡。
  下乃日玛部落:辖4个帐圈部落,78户,312人,可集兵100人,枪150支,子弹4500发,战马200匹。带兵官为安久。上乃日玛部落:辖7个帐圈部落,128户,516人,可集兵157人,枪40支,子弹1200发,战马220匹。带兵官为索老。
  采日玛部落:下辖4个帐圈,48户,193人,可集兵50余人,枪30余支,子弹1500余发,战马85匹。带兵官为采桑。
  (四)麦科部落辖8个帐圈,87户,384人,可集兵80余人,枪50余支,子弹1500余发,战马100余匹。带兵官为豆格日。
  木拉、西合强两部落民兵情况,当时由于地理的原因,没有统计在内,但从以上也可看出大概。
  第二节重大军事行动
  一、拉卜楞寺院与“果洛三部”争夺河曲的军事行动
  1777年拉卜楞寺院在河曲组成第一个流官制部落一一欧拉部落,1780年组成卓格尼玛流官制部落后,为了加强对河曲地区的统治,于1823年派第二世嘉堪布•智华坚赞在河曲中心之地阿万仓赛隆建木塔寺,进一步扩大了拉卜楞寺院的影响,从而引起“果洛三部”的不满。1875年,拉卜楞寺院与“果洛三部”争夺河曲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终于暴发,双方各自投入一万多兵力(故,此役又称“万兵战役”),在阿万仓等地发生激战,最后果洛战败,阿万仓木塔寺被毁,木塔多玛部落溃散,通过此役,拉卜楞寺院基本上奠定了河曲地区的领主地位。
  二、玛曲各部落民兵参加抗击宁海军的军事行动
  1925年4月,玛曲欧拉、尼玛部落民兵接到“反马司令部”指挥黄位中的调遣,与拉卜楞寺所属夏河各部落及青海、四川一些部落的民兵在桑科滩集结,共集民兵近万人,准备进攻长期侵占拉卜楞的宁海军,夺回拉卜楞。不料,此事被宁海军军阀马麒侦知,急派马麟、马步芳带领宁海军二十四营万余人,配备机枪,迫击炮杀奔拉卜楞而来。为此,“反马司令部”举行誓师大会,会上黄位中号召各部落民兵“一定要战斗到底,不消灭宁海军,不活捉马麟、马步芳决不甘休”。接着部署兵力,一路由欧拉、阿木去乎、尼玛、桑科等部落民兵组成,到甘加滩迎击从西宁开来的马麟主力;一路由美武、博拉、扎油等部落民兵组成,对驻扎在拉卜楞的宁海军进行围攻。此次战斗从4月25日开始至27日结束,连续进行了3天。在甘加滩迎击马麟的战斗中,欧拉民兵奋勇当先,给了宁海军以极其沉重的打击。马步芳所部被欧拉民兵追杀冲散,马步芳落荒而逃,窜入甘加滩东八角城的一个土洞内,整整躲藏了3天,仍不敢出来。但此次战役,由于阿木去乎内部有人受敌贿赂,自乱阵脚,致使全线动摇后退,给马麟一个反攻的机会,影响全局,马麟终于越过甘加滩,攻入拉卜楞,致使围攻拉卜楞宁海军的美武、博拉、扎油等部落民兵面临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危险,只好主动撤向桑科。其后马麟指挥追击,并无所获,却将桑科部落赤手空拳的男女老幼300余户屠杀殆尽,所到之处财物抢掠一空。
  同年8月,第一次“反马”军事行动失败之后,黄正清保护嘉木样住在卓尼北山,后移至莲花山。黄位中、宫保才旦、拉毛加布三位指挥在卓尼沙冒叶成滩召开各部落头人会议,决定集合更大的兵力,再次进攻。不久,川边的阿坝六寨、若尔盖十二部落,玛曲的三乔科部落、西合强部落、木拉部落,以及青海的一些部落纷纷参加,共集结藏族民兵2万余人,致使邻近数省震动,北洋军阀也开始过问。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集结于桑科滩的各部落民兵,按兵不动,漫无防备地驻扎在无险可守的草原上等待迎接兰州査办大员前来公决。8月26日拂晓,从来没将命令传出兰州的甘肃省督军陆洪涛放在眼里的马麟兄弟,趁藏兵毫无准备之机,倾巢促兵进攻,将熟睡中的藏兵分割包围。当马麟的骑兵冲击营垒时,许多藏兵尚鼾睡呼呼。在睡梦中,蓦地被一阵枪声惊醒,手足无措,毫无抵抗地被枪杀了数千人。但藏兵素称骁勇,又对“马军”怀有深仇大恨,稍加镇定,一声呐喊,个个争先,齐力反击,宁海军遂被冲乱。有一个欧拉民兵,单骑紧追马麟不舍,因当时有活捉的命令,所以他始终没用枪,而是用缰绳套捉,致使马麟得以脱逃,追赶的民兵被马军冷枪击中牺牲。该次马麟偷袭,虽没有达到一举消灭藏兵的企图,但藏兵损失惨重,只得保护着第五世嘉木样•罗桑嘉样益西丹贝坚赞向川边、欧拉撤退。
  通过以上二役,欧拉部落民兵声威大振,从此传出“枪中博拉(当时藏区流行的七•六二步枪),人中欧拉"的赞语响彻甘、青、川藏区,但玛曲各部落参战民兵也付出了死、伤200余人的沉重代价,其中仅部落头人,就有5人战死。
  三、欧拉、卓格尼玛部落民兵支援喀尔部落的军事行动
  1936年,早以觊觎喀尔部落牧地一一“德吉松多”草地的青海同德县什藏寺活佛藏班智达,为了缓解所辖藏德玛部落的草畜矛盾,在马步芳的积极支持下,与喀尔部落头人伟加布在额玛沟发生激战,喀尔部落不敌,急向夏河拉卜楞寺院求救,拉卜楞寺院派遣欧拉、尼玛部落民兵前去支援。激战中由于马步芳正规部队参预,喀尔、欧拉、尼玛部落在战死20人(喀尔8人,欧拉9人,尼玛3人)之后,被迫退岀德柯河草场,将喀尔部落接引到欧拉境内。1940年第五世嘉木样在西柯河调处喀尔部落与什藏寺藏德玛部落之间纠纷,将喀尔部落及其牧地德柯河、塔玛、额玛一并归属欧拉部落。第三章剿匪平叛
  第一节剿匪建政
  1949年9月20日,夏河宣布解放后,玛曲地区随之解放,成为夏河县的第七行政区,但由于地处偏远,地域辽阔,交通闭塞,加之玛曲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依然实行着“政教合一”的地方部落统治,社情地情十分复杂,以及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歧视、仇杀,长期以来形成了藏、回、汉民族间的许多仇杀和隔阂,从而成为国民党残部马元祥、马良等大股匪徒活动、盘踞、隐藏之地。
  1950年,当蒋介石与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遥相呼应,疯狂叫嚣反攻大陆时,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为在大西北边陲藏区建立反革命组织,发展反动的武装力量,物色解放后潜藏在甘、青藏区为匪的马元祥和流窜甘南藏区积极进行反革命暴乱活动的马良等主要股匪头目,组织“中华反共救国军”,妄想将甘、青、川、藏区经营成为“反共”的后方基地。1951年2月底,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正式委任马元祥为“中华反共救国军第102路司令”,具体指挥青海地区的反革命武装活动;委任马良为"中华反共救国军第103路司令”,负责甘、川藏区的反革命武装活动。与此同时,曾窜扰在甘南碌曲一带为匪的国民党青海省府参议敏海峰,被台湾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川藏甘青边区游击司令”,傅秉勋被任为“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第七纵队司令”。不久,傅秉勋又授其参谋长刘华初为“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第九纵队司令”之职,派遣到川西一带,开辟所谓的“黑水以外的第二基地”。3月底,马良正式在碌曲县西仓新寺打出“103路”的旗号,在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援助下,积极网罗零星匪盗,收编小股土匪,招募兵痞流氓,强挟群众入匪,发展反革命力量(截止同年11月底,其势力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近700人,扩编为8个纵队,配备各级匪首头目);同月敏海峰受傅秉勋委任后,在迭部甘、川交界地区成立“独立第七纵队”,分编为8个支队(到1953年解放军进剿前夕,匪徒达390多人)。刘华初到川西若尔盖12部落之一的唐昆开辟“第二基地”后,采取封官许愿和威胁利诱的办法,拉拢当地土官、头人入伙,胁迫挖药工人参加土匪,大肆收罗散匪(到1952年底,聚匪130多人)。6月,西北军政访问团来甘南后,帮助甘南自治区筹建中共洗源(碌曲),中共欧拉(玛曲)两个工委,但由于匪患严重,两个工委没能赴两个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加之广大藏族人民当时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甚了解,又有历史上留下的民族隔阂和排外心理,在客观上为马良股匪在该一地区,身着藏服,口说藏话,乔装打扮成牧民群众进行一系列反革命武装破坏活动创造了一定条件。8月,傅秉勋匪司令部被解放军西南部队在四川黑水地区围歼后,由于马良积极反共,竭力扩大匪势,深得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赏识,遂7次对其进行空投支援,计空投特务18名,各种武器近千件及大量的军事物资,同时直接受台湾指挥,从而使马良股匪的队伍迅速得到扩大,并时常派人到甘、川藏区各部落,以馈赠枪支弹药和高官厚禄为诱饵,拉拢不明真象的四川热河东坝和夏河县阿木去乎、双岔等十几个部落的土官头人率众入伙,遂之成为甘、青、川交界地区最大的股匪。10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西北军区和西南军区在成都共同商讨配合剿匪的问题,决定由西南军区抽调5个团的兵力,协同西北军区部队作战。12月底,西北军区在兰州召开剿匪工作会议,会上分析了甘、青、川交界地区的匪情和民情,决定成立“甘青剿匪指挥部”,从西北军区抽调10个团的骑兵、步兵、工兵队伍和两个汽车连及5架飞机,作为剿匪主力,并对剿灭马良股匪作了具体的研究和部署。是月,马元祥在甘、青交界的碌曲李恰如地区正式组成 “102路”股匪,编为7个纵队。至翌年春,聚匪达380余人。
  1953年1月,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剿指”)在甘南夏河县成立(后迁址桑科滩,并在剿匪期间曾移驻西仓新寺和郎木寺),彭绍辉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徐国珍任第一副司令员,高维嵩任第一副政委,朱声达任第二副司令,朱侠夫兼任第二副政委,黄正清兼任第三副司令员,龚兴业任参谋长。同年初,马良奉命将潜伏在甘南迭部一带的边仙桥股匪400余人,收编为第九纵队,后因边匪不愿接受马良的制约,而一直独立活动。3月5日,“剿指”向参战部队下达进剿命令。同日,中共甘南藏区工委在夏河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剿匪委员会,黄正清任主任,王治国、杨复兴、黄祥、王如东、赵子康、金巴襄佐、杨丹珠、丁立夫、王殿清、冯永炳10人任副主任,吸收各界代表人士56人为委员。3月6日,“剿委”向各级党政群组织发出《关于动员一切力量完成剿匪任务》的指示,提出坚持贯彻“军事清剿与政治争取瓦解,开展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剿匪工作总方针,动员各族人民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3月中旬“剿指”移驻郎木寺。3月15日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一行15人,进入玛曲开展工作。3月28日,“剿指”根据匪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即令公安十一团和西北军区骑一团组成左路纵队,由十一团团长吴作启和西北军区骑一团政委慕明君指挥,驻剿、游剿盘踞在上迭和若尔盖县粗路、热路沟、奔巴沟、江岔一带的边仙桥、敏海峰股匪;西北军区骑二团和果洛大队组成右路纵队,由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书茂指挥,西渡黄河,至玛曲乔科一带,跟踪追歼马元祥匪部;骑一师和骑十一师三十二、三十三团组成中央纵队,由骑一师师长指挥,向窜至四川唐昆地区的马良、刘华初股匪合围,直到歼灭为止。作战命令下达后,各参战部队紧急动员,奔赴各自的剿匪战场,经过唐昆、追歼马虎山、什藏寺等5次重要的战斗,基本上歼灭甘、青、川交界地区的主要股匪,活捉匪首马良,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同时为甘、青、川交界地区的建政工作消除了障碍,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唐昆战斗
  1953年3月29日,大规模清剿马良股匪的首次战斗,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地区打响。战前,骑一师于3月15日从陇西出发,以7天艰苦行军500里的进军速度,于21日到达甘南合作地区。为了不暴露目标,骑一师在合作仅休息一天,25日进抵碌曲东海地区,接到师部侦察队报告,马良股匪又窜抵四川黑河、幕俄藏一带。因此,该师又于26日挥戈向东进入川西。骑一师遂由师部率一、三团向东其克地区逼进,二团向阿岭山地区前进。翌日,“剿指”接到西北军区电示:马良确已窜往唐克地区。于是,骑一师师部一面将此情电告二团,一面督促部队加快行军步伐。当骑一师抵达黑河北岸时,得悉马良率匪600多人,已逃往索格藏一带。师部又命令部队迅速奔袭。3月29日凌晨2时半,骑一师先头部队在索格藏山地与少量散匪接触,发现对方仅有稀疏枪声。不久,从一个土房中冲出四五个匪徒,逃向唐昆西山。骑一师即紧紧尾追至西山,发现敌人。师部命令一、三团立即投入战斗,向匪群发起攻击。马良亦组织匪众,凭借险要山势顽固抵抗。8时许二团闻讯后由阿岭地区向师部主力靠拢。至此,骑一师全部投入战斗,向马良股匪发起猛烈进攻。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火力的攻击下,经过8个小时的激战,马良与刘华初股匪土崩瓦解,全线溃逃。该次战斗,从凌晨2时半起至下午5时结束,共歼灭匪徒300多人,基本上歼灭了马良股匪的主力。
  歼灭马元祥股匪的战斗
  1953年3月下旬“中华反共救国军102路”司令马元祥,自从在李恰如地区遭解放军侦察部队袭击后,深感形势不妙,即于解放军进剿的前一天,率部西渡黄河,窜抵玛曲乔科地区。3月31日,在乔科接到台湾空投后,于5月2日窜到甘、青交界的阿尼玛卿山(积石山)西柯河沟南部隐藏。3月27日凌晨6时,受命剿灭马元祥股匪的解放军右路纵队骑二团,在李恰如地区扑空后,于当日12时在玛曲欧拉地区涉渡黄河。当时,玛曲草原寒风刺骨,黄河水深流急,到处是旋涡烂泥,加之没有渡船,给骑二团渡河造成了极大困难,但骑二团官兵想方设法,用4天时间、牺牲15名战士、淹死11匹战马的代价,终于30日下午7时渡过黄河。渡河后,尽管骑二团日夜派兵四处侦察,但在一个多月内始终未发现匪踪。5月4日,西北军区得悉马元祥已窜至积石山的喀尔科以北地区,并有准备休息一月后再窜逃阿坝地区(兴海县一带)的意图,当即电告驻扎在郎木寺的“剿指”。“剿指”即将敌情转告青南部队及骑二团,并令骑一师一个团西渡黄河,配合作战。骑一师三团于5月6日、7日由玛曲齐哈玛渡口渡河。与此同时(6日中午12时),青南部队和骑二团的5名侦察员,在喀尔科附近与马元祥股匪打猎的20余人遭遇。匪徒们发现解放军后,扭头仓惶奔逃。骑二团侦察员一鼓作气跟踪追击了40余公里,直达匪窝。一面观察敌情,监视众匪,一面向团部报告,骑二团接到报告后,马不停蹄,星夜兼程,于7日中午12时半到达匪巢什藏寺,立即包围妄想逃窜的马元祥主力100多人,即与众匪展开激烈战斗。经过4小时的塵战,击毙匪首马元祥、马步祥等53人,俘虏空投特务“西北联络专员”程敏杰及其部下64人。尔后,在骑一师一团、骑二团和青南部队及民兵的联合搜剿下,终将该股匪徒全部歼灭。
  第二节平叛
  1957年冬,随着牧区各项工作的深入人心,尤其是“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广大贫苦牧民的心中,极大的动摇了千百年来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的社会统治,少数分裂分子和不甘心就此失去统治地位的封建牧主,在美国和国民党蒋介石特务的挑唆下,为了达到分裂和抵制破坏“合作化运动”的目的,联络四川阿坝、碌曲双岔等部落头人,散布反动谣言,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以“闹粮为名”(定量供应粮食),预谋叛乱。
  1958年2月19日,夏河拉卜楞寺院派驻欧拉部落“郭哇”(头人)老者,暗中集兵400余名,阴谋杀害欧拉工作组成员,准备叛乱。表面以过春节为名,再三上门请工作组吃饭,最后欧拉工作组组长李发荣带领组员刘成功、芦伟二人到寺院拜年,被事先埋伏好的人将刘成功刺伤,李发荣见机不好,便突然擒住欧拉年图寺管家,逼其护送,从欧拉渡口撤过黄河。20日,欧拉大规模集兵,声言要将人民委员会赶出草原。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虽经多方交涉,提出“集兵要散,凶手要交,要保障工作组安全开展工作,社会主义要走,外来的反革命要交”的条件,郭哇老者拒不接受。同时,为了不使事态扩大,派人将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州长黄正清的劝说信送给郭哇老者,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玛曲各部落开始集兵,4〜5月最烈。5月下旬,欧拉一部已进至黄河渡口南岸阿米欧拉山下。卓格尼玛部落也在外香寺集兵,居高临下,致使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处于四面包围之下,无法开展工作,仅以一部无线电台与外界联络。5月30日,欧拉一部进至县冷库一带,遭侦察情况的飞机轰炸后稍缓其势。5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玛曲,6月1日黄河第一湾曲部平叛开始,经过柯生托罗滩等战斗,至8月下旬,迅速平息了这次反革命武装叛乱。但由于当时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没有坚决贯彻执行“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第四章人民武装
  第一节机构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玛曲县人民武装部
  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玛曲县人民武装部成立,行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区军分区领导。1956年3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改名为夏河军分区后,玛曲县人民武装部亦随之隶属夏河军分区。
  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两县合为洸江县,县人民武装部随之与碌曲县人武部合并,称洸江县人民武装部。1962年1月1日,撤销洗江县,恢复碌曲、玛曲两县建制时,恢复玛曲县人民武装部,隶属关系上仍为甘南军分区领导。
  1968年1月14日,玛曲县党政机关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后,全县处于混乱状态,为此,县人民武装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奉命介入地方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执行“三支”(支左、支工、支农)、“两军”(军管、军训)任务。1973年春,随着全国的形势变化,“三支”“两军”人员陆续返回部队。
  1986年6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1986)5号文件精神,玛曲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称甘肃省玛曲县人民武装部,军事上仍受甘南军分区领导。1990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个部门的文件通知中“部分县(市)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规定,县人民武装部重新收归军队建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玛曲县人民武装部,隶属甘南州军分区领导。
  二、历任部长、政委、副部长、副政委名录
  部长:
  米秉义(1957年1月1日〜1958年12月31日)
  张佐(1962年1月1日〜1964年4月)
  王德友(1966年4月〜1970年11月)
  马树林(1970年6月〜1978年8月)
  王世忠(1978年8月〜1981年4月)道尔吉(藏)(1981年4月〜1986年6月)
  赞巴(藏)(1986年6月〜1990年9月)
  张增国(1990年10月1日〜)
  政委:
  马负图(兼)(1957年1月1日〜1958年12月31日)
  黄建业(兼,藏)(1962年4月〜1966年12月)
  张德荣(1970年3月〜1978年8月)
  邸维积(1978年8月〜1983年2月)
  旦正甲(兼,藏,第一政委)(1979年2月〜1980年8月)
  桑旦(兼,藏,第一政委)(1980年9月〜1986年6月)
  赵明(1983年5月〜1985年10月)
  汉广平(1986年4月〜1989年1月3日)
  王金龙(藏)(1989年1月3日〜1990年9月30日)
  史扬(1990年9月〜)
  副部长:
  魏德瑞(1962年1月〜1964年3月)
  王德友(1964年7月〜1966年4月)
  童安贵(1968年11月〜1970年11月)
  王玉彦(1970年10月〜1975年12月)
  万玛道吉(藏)(1974年11月〜1976年10月)
  陈有信(藏)(1974年12月〜1979年5月)
  道尔吉(藏)(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余明海(1979年3月〜1981年6月)
  张振华(1981年3月〜1982年6月)
  韩宗敏(1983年6月〜1984年12月)
  赵玉虎(1984年12月〜1985年10月)
  汉广平(1985年12月〜1986年6月)
  赞巴(藏)(1990年10月1日〜)
  副政委:
  徐昌林(1962年1月〜1964年10月)
  陈明导(1964年7月〜1968年11月)
  张德荣(1968年11月〜1970年3月)
  王世忠(1970年10月〜1978年8月)何如海(1978年12月〜1981年3月)
  看召杰布(藏)(1982年5月〜1983年6月)
  第二节民兵建设
  玛曲县的民兵,是1958年平息反革命武装叛乱后,在建立基层政权的基础上,各社队同时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地方政权刚刚建立,基层政权还不够巩固等因素,民兵建设不够落实。I960年9月,兰州军区西宁会议对牧区民兵工作提出了“积极地、慎重地、有选择的发展”的指导方针,洗江县人民武装部对现有民兵进行了全面整顿,民兵人数有所下降。1962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又对民兵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说:“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不久,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武装部根据民兵“三落实”的指示,对全县的民兵重新进行整顿组建,并将“三落实”作为一年一度民兵整组的主要内容(民兵整组一直进行到80年代初期)开展,使民兵组织不断发展起来。1966年县人民武装部队以尼玛公社贡玛大队为重点,进行两个“决议”、“三诉三査”军事知识等学习教育运动,取得了宝贵经验,在全县加以推广。1968年1月14日,中共玛曲县委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后,县、乡两级党委陷于瘫痪,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职务,自然消失,民兵工作被迫停止。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急骤恶化,甘肃省顿时成了 “反修前线”, 为了“反修防修”的需要,全面恢复了民兵工作,并根据当时毛泽东主席“小县一个营,中县两个营,大县一个团”的指示,玛曲县民兵组织迅速重建,到1971年3月,全县有基干民兵1004人,其中男945人,女59人,以机关单位结合生产建制为11个排,41个班;普通民兵1014人,其中男618人,女396人,以机关单位结合生产建制编为38个排,154个班。配备“七•九”步枪263支,“七•九”轻机枪11挺,“七•六二”步枪8支,“五O”式冲锋枪13支,“四三”式冲锋枪6支,各种手枪40支。武器配备绝大部分在各社场、县直机关干部民兵中,基层民兵中只有尼玛公社贡玛、萨合两个大队基干民兵配备步枪12支。1972年,全县民兵发展到2433人,建制为1个团,下属1个营,13个连,66个排,191个班。1973年,全国开展《纪念毛主席“大办民兵师”指示发表十五周年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掀起贯彻毛主席“民兵第一是组织,第二是政治,第三是军事”的“三落实”指示,民兵组织进一步扩大,一度发展到1个团,下属10个营,46个连,124个排,355个班,4460人(男2842人,女1618人,藏族3678人,汉族721人,回族59人,其它2人)。其中独立武装民兵营1个,武装民兵连3个,武装民兵排12个,武装民兵班38个。1976年,“四人帮”另立中共中央搞“第二武装力量”,在全国民兵中推广“上海民兵”经验,因而,玛曲县的民兵组织再次扩大。同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民兵响应全国的安排进行整组工作,到1978年1月整组结束时,全县民兵有1个团,下辖尼玛、阿万仓、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欧拉、群强公社(后改为木西合)、河曲马场、西柯河羊场、牛羊种畜场、县直机关11个民兵营,大水军牧场、玛曲渔场2个民兵连,卫当籽种场,鼻疽马场2个民兵排。其中辖尼玛、阿万仓公社(侦察连)、河曲马场、牛羊种畜场、县直机关(机炮连)5个武装民兵连,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欧拉、群强公社、西柯河羊场、大水军牧场、玛曲渔场8个民兵武装排,卫当籽种场、鼻疽马场2个武装班。玛曲县的民兵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维护社会治安,参加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平息1969年的“川西红城叛乱”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统计到1970年中,玛曲县出席省、州、县民兵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四好单位”、“五好个人”积极分子代表会的各类代表达149人之多。涌现出东尔秋、东日藏等兰州军区、省军区及全省闻名的民兵先进个人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军队内部的改革,玛曲民兵工作,也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尤其是从1980年开始,民兵作为国防后备力量,正式从战备状态转到经济建设方面,虽然民兵数量大大减少,而质量却逐步上升,向着既能临时战斗,又能建设的方面发展。
  第三节牧区征兵工作
  玛曲的征兵工作,是从1963年开始的。在历年的征兵工作中,一直采取特殊照顾的政策。1984年,修改和补充的新《兵役法》颁布以来,甘南州制定了“关于碌曲、玛曲、夏河三县纯牧区实行征兵全员退伍回乡后安置的政策”后,极大的增强了少数民族青年参军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国防建设输送少数民族优秀战士,使他们在军营这个大家庭中,了解到社会主义祖国给各民族带来的幸福。同时,他们回乡后,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加了家乡的各项事业建设,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