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王安石” 相关
共 31 条 2 / 3
16
知识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家礼》是朱熹所著的家礼规范,但其真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书系他人僭伪,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朱子未定稿。尽管存在争议,但《朱子家礼》仍对中国传统家庭礼仪产生深远影响。
17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宋朝熙宁至靖康年间(1068-1224)的用人问题,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及其影响。文中提到,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但王安石学术不纯,导致后来变法失败。文中还提到,王安石最初想做事,但后来被人攻击,便无去就。此外,文中也提到了一些其他人...
1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他与神宗皇帝的君臣关系。文中提到,神宗皇帝聪明绝顶,但与群臣沟通不畅,而王安石善于察言观色,得到了神宗的信任。虽然王安石在推行新法之初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他的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结果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同时...
19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于经学的特色之一是提倡“经传相分”,即将经书和传注分开阐释。他对《诗经》、《周易》、《三礼》、《尚书》和《春秋》等经典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经文和传注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应该分别对待。此外,朱熹还批评了一些传注的伪作和误...
20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主张结合先儒传注与其他典籍,注解经典,治经上取长补短。他重视先儒的注经方法,善于引用其他文献,批判性地吸收各家观点,并通过比较穷究异同,最终达到准确理解经典本义的目的。
21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代经学以及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礼与礼学研究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清代中期之后,一批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任大椿、程瑶田、凌廷堪、焦循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礼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校勘、整理、考辨、注解和阐发,并提出了...
22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朱熹学术的内倾特征:向里用力是朱熹学术内倾特征的原初层面和基本表现,从工夫维度彰显其学术思想;心性追求是中间层面,从核心维度支撑其学术思想;内向超越是顶上层级和目标导向,从本体维度引领其学术思想。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其...
23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从清代汉学家和宋学家对“克己”诠释的分歧入手,探讨了朱熹对“克己”的创造性诠释的背景、标的和基石。背景方面,朱熹等宋儒面对的社会现实和内在人心陷溺的问题,认为必须战胜私欲以拯救社会。标的方面,朱熹等宋儒面对佛道的挑战,试图整合佛道思想以...
24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形成了内倾的学术特征。这种内倾特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如重视心性修养、内向超越等。同时,朱熹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追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改革。虽然他的学术内倾,但这并不...
25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经学是指训解、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之学。
26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庆历之际,士人受到范仲淹和庆历新政的广泛影响,蜀学、王安石新学等学派均与其有密切关系。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重视教育、整饬吏治、改革科举,对当时的士人影响深远。
27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王安石废罢《仪礼》被朱子批评,但反映了宋代学术界对《周礼》《礼记》的重视。朱子意在树立《仪礼》的经学地位,通过批判王安石并编撰《通解》来扭转时代思潮。
28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宋代以来,理学家坚守儒家道统,强调心性之道。程颐、朱熹等人均称儒家之道为“吾道”,以与佛教等划清界限。元代虞集对“吾道南矣”有独到见解。明代儒者也多用“吾道”“心传”一词,强调儒家道脉的正统地位。
29
知识出处: 苏轼与朱熹 | 类型: 插图
3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时代: 南宋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宋景祐二年(1035)生,博学善文,13岁参加会试,名次在族侄章衡之后,弃而不就。既而专心攻读,于宋嘉祐四年(1059)中进士甲科,授商洛令。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执政,实行变法,设置变法的职能机构——制置三司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