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朱熹内倾的学术与其政治活动息息相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86
颗粒名称: 第四、朱熹内倾的学术与其政治活动息息相关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301-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形成了内倾的学术特征。这种内倾特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如重视心性修养、内向超越等。同时,朱熹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追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改革。虽然他的学术内倾,但这并不排斥他追求“外王”的政治实践。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学术研究

内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研究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揭橥朱熹学术具有内倾的特征,是就朱熹建构理学体系这一独特视角而言,并不否定研究对象朱熹客观存在的政治活动和积极的“外王”追求,而从朱熹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二者的互动关系来看,其内倾的学术无疑是其政治活动的精神基础,两者息息相关。
  首先,朱熹内倾的学术与其积极有为的政治活动并无矛盾。朱熹虽“本无宦情”“不能俯仰取容于世”②,但不曾放弃“得君行道”的理想,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为我们展示的即是历史世界中参与政治活动、积极有为的朱熹。余英时指出:“过去一个相当普遍的说法,认为南宋以下儒学已由关心‘外王’转而追求‘内圣’。因此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大致都重视心、性修养,而少谈政治改革。但是这个看法显然需要作重要修正,因为这是将学术思想史和政治史完全隔离了的结果。南宋理学特重‘内圣’是不可否认的,但理学家如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并没放弃‘得君行道’的努力;他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王安石‘外王’的一面。”①在这里,余英时肯定了朱熹特重“内圣”,同时批评了将学术思想史和政治史完全隔离、主张朱熹只重心性修养而少谈政治改革的现象,认为特重“内圣”的朱熹也继承了“外王”一面。事实上,朱熹重视心性修养,形成内倾的学术特征,但他并不排斥“外王”的政治实践,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息息相关、共生共存、相互转化的,往往因所居身份不同,有所侧重,正如余英时所言,“在讲求‘内圣’之学时,他们是站在理学家的特殊立场,其精神是向内收敛的;但在推动‘外王’事业时,他们又回到了一般儒家的立场,其精神则是向外发舒的”②。朱熹诠释经典,建构理学体系,是站在理学家的特殊立场,其精神无疑是内敛的,其学术呈现内倾的特征也是应然的。
  其次,学术内倾并不排斥“外王”之目的。儒家整体上致力于通过“内圣”而实现“外王”,朱熹等南宋理学家也不例外。“理学家都深信王安石的失败主要由于‘学术不正’;在这一理解下,他们努力发展‘内圣’之学,以为重返‘外王’奠定坚固的精神基础。‘外王’必自‘内圣’始,终于成为南宋理学家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中心信念。”③朱熹等南宋理学家根深蒂固的中心信念是通过发展“内圣”之学以坚固“外王”的精神基础,“外王”是“内圣”的目的。余英时还直接指出,“理学的直接目的虽在于成就个人的‘内圣’,但‘内圣’的最重要的集体功用仍然是为了实现‘外王’的事业”,“南宋理学虽多了‘内圣’一层曲折,却未尝遗弃‘外王’”,“理学起于北宋,至南宋而大盛;它所发展的则是儒学中关于‘内圣’的部分。它赋予儒学以新貌,但并不是全貌。就儒学本身言,理学‘鞭辟近里’,代表了一种内向的发展。但理学之所以在第三阶段获得许多人的信奉,则因为它提供了下面这个有说服力的承诺:只有在‘内圣’之学大明以后,‘外王’之道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①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代表了一种向内的发展,具有内倾的学术特征,同时,这种向内、内倾、内圣,是为了实现“外王”。
  此外,内倾的学术影响朱熹政治活动方式。朱熹诠释经典,建构理学体系,形成内倾的学术特征,这种内倾的学术是其政治活动的精神基础,决定着他的政治关切、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乃至具体的实践方式。朱熹所代表的理学集团的政治取向显然与一般的官僚集团不同。②朱熹从事政治活动时,往往受其内倾的学术影响。在觐见君王时,朱熹谈论较多的并不是现实的具体事务,也不是国家的政治制度,他在君王面前念兹在兹的还是“正心”“克己”这些与其内倾学术息息相关的内容。他认为,这些甚过于今日之急务: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等六者,并以先王由内而外之治为例证,想方设法引导和说服皇帝“正心”“克己”,强调这才是立国和施政之本。③朱熹内倾的学术与其政治活动不仅不相矛盾,还被应用于政治活动之中,影响了其政治活动方式。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余英时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