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林月惠” 相关
共 20 条 1 / 2
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收录了2014年台湾地区朱子学研究的相关资料。
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对韩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元朝儒学对朝鲜儒学也产生了影响。朝鲜朱子学与阳明学相互交涉,表现出独特性。本次论坛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朱子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朱子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
3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韩国朱子学中存在关于“知觉”的论争,涉及“知觉”是否属于形而上或形而下的问题。本文以“知觉”为例,探讨了韩国朱子学中的这一重要论争,并分析了牟宗三和唐君毅两位代表人物的观点。
4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7世纪朝鲜的性理学发展夹杂着政治党争,充分发挥了朱子思想的逻辑发展的可能性。在学术和政治上,栗谷学派的宋时烈等人对退溪学派进行抨击。金昌协作为栗谷学派的一员,提出了对于朱子思想中知觉的不同理解,并与其他学者进行辩论。在知觉论争中...
5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对于智和知觉的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他的《仁说》和《玉山讲义》等文本。朱子认为心是统摄性和情的中介,心具有知觉的作用,能够感知性理和外界的物事,并将其转化为行动。他强调心统摄性情是道德行为和工夫论的关键。朱子还将心的知觉与道德意识...
6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是朝鲜性理学者,他认为朱子学中的“智”与“知觉”应该严格区分,这是“心性之辨”的关键。他批评胡炳文、闵以升等人以知觉为智之用,涉及的不是文义训诂问题,而是义理的关键处。金昌协认为,智是性之理,知觉是心之用,二者不能混淆。
7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与闵以升的知觉论争涉及对朱子思想的解释和理解。金昌协认为胡炳文《四书通》对“智”字的解释有误,将“心之神明”用于解释“智”属于“认心以为性”,违背了朱子思想的义理结构。金昌协主张“心性之辨”是理解朱子思想的关键,强调理气不杂...
8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在《农岩集》的几封书信中提出了有关“智”与“知觉”的区分论说。他根据朱子的心性论和理气论,认为“智”是五性之一,与“知觉”有别。“知觉”是心的作用,属于“气之灵”。金昌协遍考朱子文本后认为,不同的说法是根据当时学者的误解或特...
9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对于朱子思想中的“知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指出“知觉”是心的主要机能,是心之特性。他将“知觉”与“虚灵”和“神明”等词关联起来,形容心的特性。金昌协强调,“知觉”能兼体用、贯动静,不只偏于心的动态或发用时,而是心体的特点。...
10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认为"知觉"是心的本色,是心的实际指涉,而"虚灵"是形容心体与特质的词语。他进一步以"虚灵知觉"来形容心的特性,将其与"神明"等词关联起来,成为了说明心之特性的概念。这些观点对于解释朱子的心性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11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指出,心的特性包括知觉和虚灵,这并不仅限于心的动态或发用。虚灵形容心的特性,既包括其体又包括其用。知觉同样不仅限于心的动态。在心的静态时刻,它仍然存在,只是不显现。金昌协还强调了知觉与能知觉之间的关系,认为“能知觉”是心的能...
12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对于“知觉”与“情”的区分及其关联进行了讨论。他指出,非知觉则无以为情,而情外又别无讨知觉处。知觉是心的妙用,而情是知觉的发动。在动的层面上,动的是情,而会动的是知觉。此处的“动底是情,会动底是知觉”显示了知觉与情的关系。“...
13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朝鲜后期性理学中的“知觉论争”引发了广泛关注。金昌协认为“知觉”是“心之用”,不是“智之用”,并从朱子心性论和理气论角度进行了论证。这一论题涉及道德情感与一般情感的异同、道德意识成立等问题,在东亚儒学中具有跨文化意义。
14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韩国儒学研究的概念史清理及其与中国儒学、东亚儒学、西方哲学等比较视野的反思。作者认为,韩国儒学研究需要具备汉学和哲学的敏锐度和思辨力,以精读文本与哲学分析为基础,同时需要辨析诸哲学概念与论题的异同,以思考普遍哲学问题。
15
前言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前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